梦回“五月五”
靳爱军
说到端午,大家最先想到的,不外乎“扒龙舟”、“吃粽子”、“放纸鸢”、“佩香囊”等。而在我的家乡,甘肃清水东部的柳林一带,不但没有江河可以划船,吃粽子也很少见,就连“放纸鸢”和“佩香囊”,也只有在书本上才见过。好在当地有“烧高山”、“打露水”、“挂艾草”、“插柳条”、“拴五色丝线”、“戴荷包”等丰富的活动,还有莜麦酒、荞面饸饹、面皮、凉粉等美味的食物,似乎更加有趣。在我的家乡人们把端午称作“五月五”,这个称谓恐怕只有附近的老乡才能听懂。不过话说回来,这样的称谓似乎也并不难理解,端午是农历五月初五,简称“五月五”, 这样好像更朴实,也更亲切。
“五月五”一定是要提前筹划的,节前好几天,忙碌的乡亲们就不约而同地放下手头的农活,就开始做过节的准备了。首先是磨荞面,因为荞面是做凉粉和饸饹的必备材料。记得当时几乎每家都种荞麦,不过种的都不多,要磨荞面就得几家凑到一起才行。准备得迟了,就磨不成荞面,只能望荞兴叹了。其次是预备莜麦,为做莜麦酒做准备。当时的莜麦酒,城里人叫甜醅,由于我平时爱吃莜麦酒,对它的制作过程也记忆犹新。要做出好吃的莜麦酒,得有好几道工序。第一道工序是蹂莜麦,先把莜麦倒进一个蒲篮里,然后就可以蹂莜麦了。蹂莜麦的脚通常要穿上新做的布鞋,以保证莜麦不被脚的臭味污染。看似简单的活儿,却有很多技术要点,比如脚掌要放平,用力要均匀,不能把莜麦蹂烂,又得把莜麦表面的毛毛清理干净,确实不易做好。第二道工序是下锅煮。煮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火候,且时间不宜太长,火大了粘锅,时间长了莜麦容易煮烂,都会影响口感。第三道工序是装盆。煮好的莜麦出锅后,先放在案板上沥水,并搅拌使其降温,再撒上甜酒曲后,就可以装盆了。不过装盆时的温度很难把握,它直接决定着莜麦酒的甜度,因此把好这一关是煮好莜麦酒的关键。最后一道工序就是用棉衣或者被子把莜麦盆包严实,放到炕上较热的地方使其发酵,约24小时之后就可以食用了。在家里,莜麦酒都由妈妈料理,但妈妈煮的大多不甜,外婆煮的可甜了,我就跑到外婆家去吃莜麦酒。每当我想提前品尝时,外婆总告诫我:“气漏了可就不甜了。”亲戚们都知道我喜欢吃莜麦酒,每逢过“五月五”,都会送给我一些,尤其是外婆,非得让我尝过不可。也许在外婆眼里,我没吃她煮的莜麦酒,再甜也没用;而在我心里,没吃到外婆的莜麦酒,“五月五”就等于没过。
做了这些似乎还嫌不够,非得与大家分享不可。媳妇要回娘家看看父母,看过节的东西可曾齐备;外甥要去阿舅家转转,看外公外婆是否安好。好友和邻里之间,也难免走动一番。你让我试试你的莜麦酒甜不甜,我让你尝尝我的凉粉好不好,你送给我一碗荞面饭,我回你一碗面皮,你来我往,好不热闹。想来那时节虽然缺吃少穿,但每个人心里都装着别人,就一点普通的饭菜,也总想着让别人先吃。也许正因为这样,才有了嘘寒问暖、端茶送饭的邻里关系,更形成了互帮互助、守望相助的亲戚关系。就这样,一村人像一家人,相亲相爱,亲密无间。
“五月五”这天天还没亮,年轻小伙子就行动起来了,找几棵干枯的树干,捡拾一些枯枝烂叶,再寻一处小山丘,就可以“垒高山”了。先把几根枯树立起来,围成一个锥体,这就是“山”的骨架了,然后用小树枝和柴草填充到里面,就是“山”的肌肉,不一会儿,一个有血有肉的“高山”就做成了。还要在天亮之前点燃,然后大家围着“高山”欢呼雀跃,好似是要烧掉这一年的晦气,是为“烧高山”。
其实,女孩子们也不甘落后,小伙子出门时,姑娘们也就待不住了,大的领着小的,慢的跟着快的,呼朋唤友、你追我赶,便向山野进发了。名为“打露水”,是说谁沾的露水越多,就表示受到的恩惠越多。因此女孩们就在草丛中奔走,衣服很快就被打湿了。有时还要翻越沟垄,甚至还需要四脚并用,用不了多久,女孩们满头满脸就会沾满露水,幸而还有露水能让女孩们变漂亮的传说,所以女孩们总是争先恐后,唯恐输给别人。
爷爷们大都出门去拔艾草。艾草的作用可多了,小时候见奶奶做醋曲,里面就要放艾叶,听说这样做出来的醋会更好。人们身体感觉不适,可以用艾灸治疗。还有放牛的老人,整天提着一根用艾草做成的火绳,悠闲地抽着烟,都是极常见的事情。这样一来,或大把、或小捆的艾蒿便被采了回来,屋檐下,房门旁,就会挂满许多的艾蒿。
大人们回家时还不忘折些柳枝,随后门上、窗户上、农具上、出行工具上,都会插满柳条。而孩子们,则折了柳条编成“凉帽”,戴在头上遮蔽毒辣的太阳。
回到家里,小孩子们就“戴荷包”,由于每个人做出的荷包大小、颜色、式样各不相同,拥有几个荷包的可以串成一串,背在背上,就像背着很多祝福。还有形象生动的胖娃娃,活灵活现的小老虎,和好看的荷包串在一起,更显得与众不同。
大人小孩都是要“拴五色丝线”的。先把准备好的五色丝线搓成彩色线绳,先从小孩子开始,边搓边拴,拴完手腕拴脚腕,拴了男人拴女人。就那小小的丝线,居然让大家焕然一新,好像精神了很多。年纪偏大的男孩子,常觉得这是小孩子的玩意,就私下偷偷地解掉了,而大人的丝线也会在不知不觉中丢失,不过那种避邪防疫、祈福消灾的美好愿望,却一直伴随着人们,直到永远。
大家玩累了,就该好好地吃喝了。“五月五”在我眼里是名副其实的美食节,准备了好久的东西好像要在这一天里吃完。家里的妈妈们,早就准备好了一天的食物,一等外出活动的人回来,早饭就可以开始了。凉粉通常是少不了的,如果人手充足,且家庭和乐,再做出一些面皮也是不错的选择。情况好点儿的,还会炸些油饼。如果再奢侈点,买点蜂蜜蘸着吃,那就更甜蜜了。早饭刚吃完,又得谋划午餐吃啥了?荞面饸饹,应该是首选。不过有些人家没有荞面,就商量着用白面去换,你给我一碗白面,我给你一碗荞面,说说笑笑,推推让让,这事儿就办成了。要不确实没有荞面,又懒得去换,就做白面饸饹,也是不错的。假如这天有贵客临门,想要招呼客人,就非得宰只鸡不可,因为鸡肉荞面饸饹,才称得上是绝配。不过这样的机会不多,好在当时人神的关系不错,人们常常向神许愿,神也好像愿意为人们排忧解难,初一十五是还愿的时间,“五月五”又离初一不远,那么还愿的公鸡往往就变成荞面饸饹的佐料,吃的人可就有口福了!晚饭吃什么好像记不大清楚,可能是中午吃撑了,晚饭也就吃不下了吧!在这几天里,只要你喜欢,莜麦酒是随时都可以吃的。不过大人们说小孩子空腹吃容易醉,可我空腹吃了好多次,居然都没事。
每年的“五月五”很快就过完了,人们又各自忙碌起来,各干各的农活。但其中的滋味,却伴随着人的一生,回味无穷,令人难以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