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穆公的头像

穆公

网站用户

报告文学
202208/18
分享

深圳曾经有间《发发士多》

策划

1992年春天,是一个生机勃发、充满创意的春天,深圳广播电台地处改革开放前沿,同全国各地的广播电台一样,都在探索广播新路,重塑广播形象,确立电台的社会定位。

那时候深圳人的胆子都很大,创意也特别多。时任深圳广播电台粤语节目部主任及《深圳事大家议》节目主持人陈建,脑筋灵活,创意萌生,他想在电台独僻蹊径,推出一个系列广播剧,用生活化的语言反映社会百态和市民心声。陈建把自己的想法与时任广告部主任的潘永汉一说,俩人竟然不谋而合,所见略同。

陈建和潘永汉说干就干,马上去找电台领导,把自己的创意和构想和盘托出,很快就得到他们的支持和鼓励。有深厚文学功底的主持人陈冬云听说要搞一个广播系列小品,登时兴趣盎然,与潘永汉和陈建一拍即合。当晚,他们邀请了深圳几位作家黎乔筑、廖虹雷、张英伟、黎德奎和梁兆松在格兰云天一间包房里共进晚餐,商谈大计。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渐渐达成共识:搞一个取名为《发发士多》的广播系列小品(“士多” 即小杂货店,是英文store的粤语音译)。 “发发士多” 这间杂货店天天迎来送往八方来客,是社会人生百态的集散地,街坊邻里可经常汇聚一堂议论时政。

《发发士多》设计了四个不同身份的主要人物,一个是“士多”的老板,名叫发仔,精明热心,仗义助人;另一个叫肥姨,敢爱敢恨,泼辣大方,口直心快,率直敢言;还有两个是王伯和阿玲,他们是父女俩,王伯是退休老干部,思想正统,沉实稳重,经常代表官方意见;阿玲则是新一代有文化的女青年,思想开放,行为新潮。四个不同的角色,分别代表不同的社会阶层,在《发发士多》里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考虑到地方特色以及深圳周边地区听众的收听习惯,小品决定用粤语播出。每辑时间定为十分钟以内。

选角

《发发士多》的名称、背景、内容、语言和人物确定后,陈建和潘永汉立即开始着手为《发发士多》物色演员。潘永汉亲自饰演“发仔”,他原是广东省话剧团主要演员,曾主演《过江龙》、《一撞钟情》、《公关小姐》等话剧和电视剧,声音宏亮,演技出色,又在省台录制过不少广播剧,有丰富的语言表演经验;王伯由市文化局的梁崇汉饰演,他是六十年代从广州来深圳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一口标准纯正的粤语,字正腔圆,音色淳厚,八十年代曾任宝安县文艺宣传队主演,能歌善舞,尤其是戏剧表演能力强,演什么像什么,现在,虽然他只有四十出头,但让他饰演六十多岁的退休老干部简直就是小菜一碟;阿玲的饰演者叫洪月明以及后来的邱慧思都是相貌漂亮,声音娇嗲的美女。

可是,上哪儿找肥姨呢?

为了选好肥姨这一人物,陈建和潘永汉曾找来五六个曾经上过舞台演戏的演员试音,但都不甚满意,她们不是声音不够“肥”,就是说话文皱皱,表现不出街道妇女那种泼辣性格。

陈建无奈,只好打电话向梁兆松求救,那天梁兆松正好不在家,是他太太小宝接的电话。

陈建对着话筒说:“请找梁兆松。”

“不好意思,他不在家。”

陈建一听,握着话筒的手突然僵住了,话筒里传来的声音清脆沉实,这把声音不正是自己日夜寻找的肥姨吗?回头跟潘永汉一核计,对,就是她了!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陈建后来找到梁兆松,让他动员太太出演肥姨一角。

可是,小宝从来没有演过戏,她行吗?梁兆松没有把握。

小宝也犯愁,自己在电视大学当讲师,平时讲课文质彬彬的,让自己去演一个泼辣的街坊大嫂,能行吗?

经不住广播的诱惑,经不住陈建的真诚相邀,经不住潘永汉的热情鼓动,更经不住梁兆松的推波助澜,小宝只好答应勉强试一试。结果一试便石破天惊,一个肥姨的形象成就了小宝二十多年的广播缘。

在许多听众的印象中,肥姨一定是一个大肥婆,很泼辣,很粗豪,很少有人知道,实际生活中的肥姨却是一个清秀苗条,斯文睿智的老师。

为了演好肥姨这一角色,小宝经常到大街上观察各种类型的胖大嫂,跟一些家庭妇女聊天,揣摩她们的性格特征,了解她们的语言特点,模仿她们的语气和语调。她很快就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肥姨的声音形象,越演越放,给听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深圳广播电台此前从来没有自己录制的原创节目,《发发士多》的出台是一个突破,也是一个挑战。

开播

1992年6月18日,广播系列小品《发发士多》正式开播。

《发发士多》短小精悍,每集约5至7分钟,每天播放一集,早上首播,晚上重播。每集一个独立的小故事,从世界大事到国计民生,从社会治安到环境保护,从针头线脑、市场物价到卫生、交通、城管等等,针贬时弊,抑恶扬善,见微知著,喻人警世,说出了老百姓心里想说的话,因此,《发发士多》甫一推出,就受到听众欢迎,赞誉连声。

许多出租车、公共汽车和中巴的司机都喜欢收听《发发士多》,他们把《发发士多》比喻为他们每天早上的精神早餐,他们经常有意无意地把音量调大一些,好让乘客跟他们一道分享。

一些政府官员也在上班途中要司机把车上的收音机调到《发发士多》,听一听来自民间的声音,了解民意。

陈冬云应邀出任节目监制,稿件编辑。每星期录制六辑《发发士多》,她从星期一忙到星期七。

《发发士多》开张伊始,作者们大都没有电脑,也没有传真机和电邮。编剧们只能在方格稿纸上用粤语一格一格地爬,爬满一个剧本后便立即骑上自行车去电台送稿。

最令冬云忧心的不是审稿,不是改稿,最令她害怕的是没有来稿。她经常骑上自行车从城东跑到城西,一家一家地上门收稿,把稿件取回来以后,还得逐字逐句审核修改,有时改动的地方多了,怕演员看不清楚,只好重抄一遍,然后复印一式四份,在录音前把一切准备工作全做好。

《发发士多》每天一辑,稿件需求量极大,编剧黎乔筑、廖虹雷、张英伟、黎德奎天天都得动笔,有时稿件接不上,监制和演员如潘永汉、陈冬云、小宝也不得不拿起笔,加入编剧的队伍。

《发发士多》每天讲述的故事,已经成了深圳市民街谈巷议的话题。听众遍及广州、东莞和惠州,其魅力甚至越过了界河,在新界的上水、粉岭一带也赢得了知音,有些香港听众甚至以为深圳真的有一间“发发士多”!

深圳的主流媒体如《深圳特区报》《深圳商报》和《深圳晚报》等都先后相继发表文章,赞扬《发发士多》短小精悍、生动活泼、人物形象鲜明、情趣盎然,很有广播特色,既有较强的新闻性和时效性,也有较强的针对性和艺术性。

《发发士多》针贬时弊,抑恶扬善,表达民意,疏导民情,犹如在政府和市民之间架起了一道桥梁。

影响

潘永汉自从在《发发士多》中饰演发仔以后,就与“阿发”结下了不解之缘。从《发发士多》开张那天起,潘永汉和《发发士多》就再没有分开过,潘永汉走到哪儿,《发发士多》就跟到那儿,潘永汉从一台调到经济台,《发发士多》就跟着他到了经济台,潘永汉升任交通频率总监,《发发士多》也随他到了交通频率。

潘永汉将《发发士多》移植到交通频率后,作了三处重大改动,一是将《发发士多》由粤语版改为普通话版,二是将话题改为以交通为主,三是要发仔将士多店转让给肥姨,自己改行开“的士”,拉近与出租车司机的距离。这三招果然奏效,为《发发士多》赢来了更多的听众,深圳其时有80万辆汽车,加上外地来深圳的汽车和香港过境车辆,每天行走在深圳路上的汽车不下100万辆,听众群相当庞大!

潘永汉也对《发发士多》的人物也作了一些调整:说粤语的王伯改由交通频率副总监权巍饰演老干部陈处长(权巍去世后,由蓝明接任)阿玲则由《欢乐正前方》主持人冬梅饰演的小莉取而代之。为了优化《发发士多》的演播质量,潘永汉还指派录音师游敏专职负责音效处理。后来,又让黄春申等加盟《发发士多》编剧队伍,努力发展原创力量。

潘永汉天天把自己忙得不亦乐乎,不但要饰演他的“发仔”,还须兼任编剧并编辑。“发仔”成了潘永汉的别名和爱称。有好多听众只知道深圳广播电台有个“发仔”,不知道“发仔”原来是交通频道的总监。

《发发士多》是深圳广播电台第一个原创节目,是唯一一个连跨89.8、97.1和106.2三个频率的节目,是唯一一个历时二十二载的都市情景剧,《发发士多》播了22年,一共播出了5000多集,直到2014年潘永汉退休,《发发士多》才宣布结业。《发发士多》成了深圳广播电台最长寿的原创节目,其间还获得广东省广播剧短剧二等奖,

时至今日,《发发士多》,仍能唤起许多司机大佬的美好回忆,好多人至今仍然记得《发发士多》曾经是他们的代言人,《发发士多》天天吐露他们的心声,不但加深了他们对深圳的热爱,而且寄托了他们对深圳未来的美好愿景。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