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卢小芳的头像

卢小芳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08/09
分享

古建新风

古建新风



                        


        去舟二村采风与去象珠镇采风在这一年的不同季节,《别有洞天的舟二村古民居》与《象珠老街》原先也是各自成文。但它们有重要的一点是相通的,那些建筑都是重要的文化遗存,在风物日茂的时下,我们欣喜地看到它们重焕生机,显得尤为难能可贵。




别有洞天的舟二村古民居


                                  


        前两天梦到村里的廿间头方正规整,居住其内的邻里间互相串门,其乐融融。

        醒来,仍是一番回味。

        我对古建筑的偏爱要超过现代建筑,那些窄窄长长不规则的小巷小弄沉淀的是时间和历史。我们可以触摸生活被打磨的印痕,可以感受时光被堆积的点滴。在古建筑日渐趋于衰微没落的当下,舟山二村古建筑群显现于大众视线无疑是对内心的一种慰藉。


悠长的巷子


        悠长悠长的雨巷,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戴望舒的《雨巷》让古村的小巷不再逼仄、狭小,而是静美、诗意。舟山二村古建筑群多数建筑成于清代,幢与幢之间的分隔与连接即为那些自然分布的小街小巷。容许人出门去到邻里间闲谈吃茶,遇到乡邻打个招呼侧身礼让。一切都静谧安详,没有车马喧嚣。黑瓦灰墙,细雨轻风中时光悠然。

        舟山二村黄姓为宋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后裔,他们的生活达到了他们的祖先“短笛横吹隔垄闻”的淡泊美学理想。


求变的外观


        舟山二村有两栋中西合璧较有代表性的建筑——黄印若公祠和寿萱庐。黄印若公祠在1907年开始建设,建成于1918年,历时11年。1907年为清光绪时期,慈禧太后仍大权在握。且在此前曾两次颁布禁止缠足令,对禁止女性缠足起了较为明显的推动作用。这个时期也有一位与舟山二村族人一样姓黄的大小姐独树一帜,婀婀娜娜初长成。她裹着小脚,因袭着世代的传统。她也走入了婚姻,生儿育女,因袭着封建的礼教。但她也实现了追求人格自由的新思想的裂变,她虽然也经受了缠足的束缚与疼痛,但她的足迹远涉重洋,成为了从窄小的闺阁与不幸的婚姻中出走标新立异的新女性。她叫黄逸梵,她的选择与思想也影响了她的女儿的性格与思想。有一位作家的名字我们耳熟能详——张爱玲,黄逸梵就是她的母亲。

       黄印若公祠的建设时期从1907年至1918年,其间经历清光绪、清宣统、辛亥革命、民国初等时期,所以建筑风格也从单一的传统中跳出,无形中受了西洋的影响。外观西式,内里中式,中西结合,很有特点。

       另一幢建筑寿萱庐建于清末期,外观西式,内里中式。中西结合的建筑风格与黄印若公祠类似。


设防的炮楼     


        清光绪时期舟山二村多富户,这一带也常受匪患袭扰。舟山二村有一户五兄弟的人家,称“五份”,长兄择自家菜园建成南衡第。他有四个儿子,1883年,他的一个儿子在家被劫匪的土铳夺去生命,血的教训让其他人竭力谋求应对劫匪的生存之策。炮楼(又称骑街楼)应运而生。炮楼把临街的两户二楼直接打通连接,幢与幢之间通过炮楼实现最大限度互通,这条通道直抵村外,遇险时可应急疏散。舟山二村炮楼共有7处,现大部分仍存,六角形的嘹望口与小小的枪眼都显得不起眼,却记录了一段族人与匪患抗争的艰难过往。也是骨肉亲情心手相亲相惜的命运联接。

       

隐秘的小溪


        舟山二村古建筑群被称为“海、陆、空”三防,“海”防实为隐于建筑下的水渠。我们可以推想,水渠应该存在于建筑之前,毕竟地下通道不如“空中通道”——炮楼打开联接幢与幢的建筑那般容易实现。单幢建筑挖一个地下通道是否会影响建筑坚固程度尚且存疑,连片建筑更加不敢轻易牵涉。或许原先这里就存在一条贯穿村子的水脉——小溪,建筑陆陆续续覆盖于其上建设,人们的生活也没有影响水流的方向。小溪还是如常向往舟山溪,一直朝着舟山溪的方向冒着涓涓细流。


流变的主人


        一个月的时间,我们两次前往舟山二村采风。舟山二村也是永康首部爱情微电影《柿子红了》拍摄地,女主角“婉如”在这里守着一片痴情。传灌三层楼里一位阿婆当天正好迎来她的生日,她孝顺的外孙给她买了生日蛋糕来看她。阿婆的外孙介绍说这栋楼是他外婆买来的,他妈妈是在这栋楼里长大的,外婆买下这栋楼应该有五六十年了。传灌三层楼建筑非常讲究,光是建前看风水就花了三百大洋。据说传灌是一个难得的孝子,当初建三层楼是为了可以高出其他建筑,这样方便他每天可以看到远山怀想他的父亲。与传灌三层楼相邻的黄印若公祠现在居住的也不是世袭的主人。这栋被称为“传韬的屋”的建筑木雕非常精美,其上不但可见主人传韬对生活的热爱讲究,也可窥见舟山木雕曾盛极一时之一斑。这栋让人流连忘返的建筑也早已易主,居住在这里的一位阿婆说七八年前这里的木雕小构件还有被盗,尽管屋子里还住着人呢。建筑内部结构也有一些变化,原先大门进来都是厅,现在左右各构筑了房间。那些精彩绝伦的木雕当初全糊上泥,大门拴上才躲过一劫而得以完好保留。


        建筑往往诠释时代的印记。无论是现存最早的明代建筑名儒,还是清代较大面积的建筑遗存,或是建成于民国时期的中西结合代表性建筑黄印若公祠,舟山二村古建筑群都带给了我们惊喜。这一片占地195亩的古建筑群不但是永康不可多得的建筑艺术瑰宝,更有研究历史和人文等诸方面的潜在价值,更为永康的文旅事业翻开精彩、厚重且崭新的一页。



象珠老街



        抵达象珠老街附近时,已是薄暮时分。我们把车停在路边空旷处,脚步融入到特接地气的市井。

        与老街相连的是一个颇有人气的菜场。乡民自发卖一些自家地里新摘的蔬菜瓜果。因为已稍过饭点,售卖的摊主总是主动地让些价,路过的人也多些采买的意愿,供求显得平衡和谐。

        那些桃子、李子之类,在雨天愈发显得水润,看着真可掐出水来的水灵。一把南瓜嫩尖蔓儿与南瓜并排摆在一块儿,这是农人眼里的新奇菜。还有几棵芋杆儿,这些都是好厨子容易相中的尝鲜菜。玉米棒儿,苋菜,木耳菜;冬瓜,蒲瓜,黄瓜……夏天真是一个让人喜欢的季节,露天生长的蔬菜总是不经意就获得丰收。

       我撑着伞走着,时不时停下来拍些色彩养眼的照片,也没惊扰到人家。或许我更像是这儿的一个居民,为普通的一日三餐置办食材。而不是专门为文字而来。

       乡民也早已习惯每天与熟悉的抑或陌生的人交流。所以,我反而好像是到了一个特别熟悉的地方。

         穿过菜场,“象珠老街”几个字赫然入目。几缕酒香袅袅婷婷。我停下来拍几幅渔网的照片,柜台后的掌柜对着我微笑。

        老街上多理发店、副食店,还有几家服装店。店里的人也从白天的经营状态回归到生活状态。梅干菜烤饼的余香让人忍不住想进到店里点上一只麦饼,配上一碗馄饨。一口肉麦饼,一口小馄饨——日子当是再惬意不过了。

        裁缝店的老式缝纫机这会儿难得闲着。前几天作协采风时,它和它的主人都收获点赞无数。人们仿佛重回一段慢节奏的旧时光。几块碎花布,大概是某个年代姑娘们的最爱。

        一家中医药店的店主背对着老街悠闲地躺在一张竹摇椅上休息,店里摆放整齐的瓶瓶罐罐成为老街的一道风景——它为人们储备的健康是无价的。

        古玩店里是各种老物件。银镯子、银索、铜元,各种玉佩,一些木雕小件,与老街的格调很是融洽。

        电线上栖着好些不怕雨淋的小鸟。大概它们也觉得这样的一个雨夜老街上的风景是极为舒心优美的。从老街往东远眺,尖山上的宝塔灯光璀璨,尖山云雾缭绕,如梦如幻。只那一眼,已是让人惊叹,深感不虚此行。

        这里有金水牛与千年烂稻秆的传说,这里曾出过捐粮1216石的王赵、捐资1000两白银的王纶等救万千人于危难的王氏族人,这里连接五进齐家堂和雕工精美的象珠寿祠等富于特色的民间建筑。参差错落的建筑沉淀了数百年的风雨和往事。而此刻,多么惊心动魄的过往与多么琐碎繁复的日常都消弥在夜幕中。老街简单,安静。让人沉醉的宁静夜色中,多停留一会儿都是享受。

        如果不是时间安排紧凑,我真愿意停下来跟这里的人唠唠家常。听听他们的故事,听听老街的故事。

       半小时,我把老街重走了一个来回。雨夜,老街以最从容舒适的状态欢迎我。

        如此,甚好。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