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金波子的头像

金波子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07/20
分享

骡马会

 七月中旬。

 天蒙蒙亮,通往古城东郊的路上,挂在马脖子上的铜铃铛发出的叮叮、当当声便络绎不绝从四处传来。

 由远及近,马的嘶鸣声一起,附近三五成群的牛、羊们便纷纷以声相和,你来我往,此起彼伏,相互致意。

 行至丽江古城东北郊三公里处的三岔口,来自各方的马队、牛羊群陆续聚拢,穿过青松牌坊,沿土路涌入“骡马物资交流会”的红星会场后,便各自散开。

 不多时,附近大大小小的土坡、平地便悉数被一一攻克,成了它们的领地。 

 

  山坡上的主会场坐北朝南,背靠金虹山。因金虹山中常年有山泉流下,不知何时便在此坡下积起了一个天然的大水塘,塘边凉风习习,柳树成荫。

 

风尘仆仆的主人们便在附近纷纷开始安营扎寨。

打桩、拴马、搭帐篷;吊起锣锅,生火烧水。

慢慢升腾起的轻烟中,错落有致的一顶顶军绿帆布帐篷和白帐篷便如一朵朵蘑菇长在了土坡上。

 安顿下来后,陪伴他们的将是为期半月的骡马和物资交易。

 “赶骡马会”是件令人兴奋的事。

 会场两侧的彩旗,早已在风中急切地探着身子,远远地便招着手,迎着八方的宾客。

 欢快的纳西民歌低低浮在空中,人声鼎沸混着马嘶牛鸣和铃铛声,喧闹无比。

 小孩子们慢慢松开了大人们的手,忙着去看热闹。

 

 牲口交易,犹如选美。

 掀开唇,看牙口,观体型,察毛色。

 骡看脖,马看尾。连蹄子也要仔细端详,不可遗漏。经无数次比对、挑选后,最终由膘肥体壮,溜光水滑者胜出。

 卖家们的心便在喜悦与不舍间撕扯,看着辛苦养大的骡、马,一匹匹随陌生人远去。 

 钉马掌、配马鞍、穿牛鼻环。一路皆有人群围观。

 然而突如其来的一阵阵尖叫声中,那撒开蹄子发疯般狂奔而来的受惊的骡、马,便吓得人要远远地闪避;而尘土飞扬中若遇上不知何故要顶架的两头黄牛或一对黑山羊,听不进主人的劝解,头抵着头,打得红了眼,那头颅间沉闷的一声声撞击,更是令人听得心惊肉跳。

 

 大多数的牲口们则怡然自得。

 不紧不慢,甩着长尾,驱赶蚊蝇;悠然的啃着青草,嚼着包谷杆。

偶尔打个响鼻,扬起头,嘶鸣几声;或拖着长长的缰绳,绕着地上结实的木桩,一圈一圈,无聊地踱着步。

 路边,半敞开的帐篷里,铁匠师徒二人,汗流浃背,火星四溅中锤打着一块通红的铁。

 小锤、大锤轮番上阵,上下挥舞间,空中便划过一道道密集的弧线。

 烧了又打,打完又烧,直至那倔强的红铁块服服贴贴、慢慢成型后,便迅速被火钳夹起,浸入水中。

 “滋啦”一声,帐篷里瞬间升腾起白色的水雾,围观的人群方后退,慢慢离去,留下了有经验的农人和摆满一地的农具。

 粗糙的手仔细摩挲着一把把铁铲、钉耙、斧头、锄头、镰刀;轻轻试过刀锋后,一件件称手的工具便已选好。

 

 卖青草、拾马粪的妇女和小孩们,从竹筐中倒出刚从地里割来的新鲜青草,又将马粪铲入粪箩。

 风起时,牲口们浓重的异味裹挟着包谷杆和草叶的清香和铃铛声四处乱窜,却怎么也遮盖不住远处随风飘来的阵阵肉香。

 小食店里的水焖粑粑、酥油茶、炒饵块、炒廋肉;简易小吃摊前的凉粉、凉面、冰粉凉虾,看得人眼花缭乱。

 平底锅中煎黄的丽江粑粑,或甜或咸,一层一层,表皮酥脆,外焦里嫩,咬上一口,便满嘴流油。

 红红的灶火舔着冒烟的油锅,肥瘦相间的肉片刚下锅,便飞快划散,稍变色后,撒上青椒、姜丝、葱段和酱油迅速翻炒。不多时,烟熏火燎伴着呛人的辣味,便端出了一盘盘油汪汪、香喷喷的炒瘦肉。

 临时搭建的帐篷内,坐满了食客,拖家带口,耐心地等着心心念念的青椒炒肉和腌菜炒饵块上桌。

 帐中,酒肉香气氤氤氲氲,慢慢四溢。

帐外,赶会的乡民们,竹筐边摆放着自家的特产:晒干的海棠果、小鱼干;现摘的花红、脆李、苹果,梨、小菜和攒的不多的新鲜鸡蛋、鸭蛋,惹得主妇们不由得停下了脚步。

小孩子们却早已等不及,慌着要去最热闹的地方。

 

沿土路继续往北,便可见山坡上不大的礼堂和小广场。

礼堂的戏台子上每天轮番上演着滇剧《春草闯堂》、民族歌舞团的歌舞、纳西打跳和对山歌等。公审大会有时也在此举行。

台上的青衣、花旦们,轻甩水袖,袅袅娜娜,演绎着她们的悲欢离合;台下挤满热情的观众,顶着热辣辣的太阳,擦着额头的汗,脸晒得黑红,为着他人的命运牵肠挂肚,晞吁不已。

身挎冰棍箱的小贩们在人群中慢慢转悠,卖着3分一支的水果冰棍和5分一支的牛奶冰棍。

 个头矮小的孩子们在大人的脚边钻来拱去,一直挤到弧形的戏台前,踮起脚,费力的趴着戏台,只为了能看清舞台上小丑的白鼻子和那些华美、艳丽的戏服。

 

广场边,有卖着红红绿绿的香脆米花球的;有舀着熬好的糖稀在大理石台面上画糖画的;有捏面人和泥塑的;也有卖炒瓜子、铁蚕豆和豆沫糖、叮叮糖的。

小孩子舔着棉花糖,如舔着一小朵白色的云,流连在精致的小竹箩和色彩艳丽,栩栩如生的泥塑小公鸡的摊前。等待着大人们在附近慢慢挑选油纸伞、斗笠、簸箕、竹篮、鱼篓、筲箕、炊火筒、扇子、刷把和小草墩。

痴痴地看着坐在一堆竹篾制品旁的老人,看他粗糙、灵巧的手指间纤细的竹片上下飞舞,娴熟地编着半个箩筐,看他身边的老伴捻着麻绳。

看得入了迷。

 

 一首《阿丽哩》后便曲终人散。

人们口中意犹未尽地哼着“阿丽哩,阿喂,…”来到了礼堂对面的供销社。

人头攒动的供销社里展销着各地的物资。

服装、百货、烟酒糖茶、油盐酱醋,应有尽有。

倍受青睐的便是来自昆明的甜酱油、黑大头菜、拓东醋、攀枝花的啤酒和沿海的咸带鱼,海带等。

 吸引小孩子的则是陈皮糖。火柴盒般大的糖盒里藏有《水浒》的精美卡片,若是谁买到了有宋江、晁盖卡片的糖,就可免费再得一盒。

为了宋江、晁盖;为了凑齐108好汉。有的小孩便不厌其烦地一次次往供销社跑。

 

 戏尚未散场,早有些孩子一头扎进了隔壁的新华书店,那里是他们的天堂。

 悄悄在裤子上擦净手,紧贴着柜台,小心翼翼翻看散着墨香的书页,如饥似渴地吞咽着每一个文字。

在售货员的白眼中,一本接一本,左挑右选,最终翻遍衣袋,用皱巴巴的角票买到一本心仪已久的书。

新华书店旁,摆摊租小人书的小孩,随意在土墙上钉几颗结实的铁钉,拉几根细绳,挂上家中搜罗来的所有连环画书,1分钱便可出租一本。

土墙根下,围着书摊,或蹲或坐的孩子,捧着书,沉迷着,缓缓走进了另一个世界。

忘记了周围喝彩声中,有人举着气枪打爆了一个又一个彩色汽球;忘记了锣声阵阵,小广场里,被耍的小猴一遍又一遍翻着筋斗。

夕阳西下,霞光满天,方如梦初醒,随稀稀拉拉的人流,混在回家的金色的牛群、马群中,混在叮叮当当的铃铛声中,沿土路恋恋不舍地离去。

 

 暮色中,远远回望,炊烟袅袅。

坡上,那一顶顶帐篷旁,一匹匹金马、一头头金牛,依旧不紧不慢,甩着长尾,驱着蚊蝇,悠然地啃着青草、嚼着苞谷杆。

坡下,金色的水塘边,柳丝抚岸,波光粼粼,映照着塘边饮水的金马、金牛和天边缓缓流淌的彩云。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