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月集·卷2·小时候对付疟疾的“妙招”
50、60年代之间,农村疟疾很常见。盖因夏秋天热,没有电风扇、空调,屋内闷热难当,人怕被蒸熟,只好到户外纳凉,情愿顺带为蚊虫做一点好事,送点血喂喂它们。穷得没有蚊帐的人家则另当别论。
蚊子如果仅仅吸一点血,对人还无大碍,毕竟它肚量不大,即使它们见到美食不忘亲友,吆三喝四,来个成百上千,也不足以让人伤筋动骨。偏偏它有个坏习惯,吃饱了撑得难受,要吐一点东西回头。这不是吃了人血不好意思,要“回一点礼”,而是“恩将仇报”,把它肚子里的多种病菌、原虫送给了人,因此害得人有可能患上80余种疾病,疟疾就是其中之一。
小时候疟疾不叫疟疾,叫“打大老爷”。为什么这么叫,不清楚;估计认为疟疾是“大老爷”作怪,的确见过有人拿扫帚对病人拍打一气的;也不明白“大老爷”是何方神圣,但可知地位不高,否则乡亲们不敢以扫帚款待。当然,效果是没有的。
严重、典型的疟疾症状,元代无名氏专门有《叨叨令·咏疟疾》描写过:“热时节热的在蒸笼里坐,冷时节冷的在冰凌上卧,颤时节颤的牙关错,痛时节痛的天灵破。兀的不害杀人也么哥,兀的不害杀人也么哥,寒来暑往都经过。”
写得的确生动传神。
当然,人不会束手待毙。我小时候的办法就是,冷时晒太阳,热时下凉水。一阵发寒,浑身发抖,上下牙打架,赶紧拿一条凳子,坐到热烘烘的太阳下面烤火。一阵发热,热得头昏脑涨,头疼欲裂,只好拿一只椭圆形澡盆,放满凉水,人赤条条躺进去降温。这就是所谓“妙招”了。当然,这连治标都未必治得住。
为什么不上医院?有观念问题,医生能斗得过神出鬼没的“大老爷”么?也有经济问题,一个钱逼死英雄汉;还有习惯问题,农民对付疾病,往往一抗二拖三巫术,有许多疾病也能就这样(靠自身免疫力)痊愈了,他们更加坚信这些办法不错。有的弄出恶果,只好认命。此外,奎宁药早先比较紧张,那时一般人甚至不知道有这种能治愈疟疾的特效药。古老的中医也有对付它的办法,最拿手的就是小柴胡汤,但效果跟奎宁不可同日而语。屠呦呦发现青蒿素是后来的事情。
而今在中国疟疾已经非常罕见,大多数年轻人对它毫无体验了,即使想品尝它的滋味也不容易呢,因为带疟原虫“送回礼”的蚊子也多乎哉不多也!
2019、3、4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