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春雨沐青的头像

春雨沐青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05/23
分享

望月集·卷2·50、60年代家乡的童谣

本文记录的江苏省宝应县芦村一带上世纪50、60年代的童谣,绝大部分是我小时候念诵取乐过的,它们是民间创作,有的就是小孩自己的作品,没有经过作家加工,更没有谱曲传唱,绝不像50年代诞生的《小燕子》、《娃哈哈》、《丢手绢》、《拔萝卜》等,那是经典。但这些原生态的东西,也反映了那个时期家乡儿童的精神生活风貌,应该自有其独特的认识价值。

我记得的第一个童谣,是1958年流行的,那天,我看见做小学生的二哥跟几个十岁左右的同龄人一边奔跑,一边兴高采烈地念诵:

我走路拾到一支笔,

什么笔?毛笔。

什么毛?羊毛。

什么羊?山羊。

什么山?高山。

什么高?年糕。

什么年?一九五八年,吃饭不要钱;

上学只要五分钱,买支铅笔二分钱,自己还落三分钱。

近日,我查网,发现一个新版本:

我有一分钱,骑马到苏联。

苏联老大哥,请我吃萝卜。

萝卜糠了心,骑马回北京。

北京毛主席,给我一支笔。

什么笔?毛笔。

什么毛?羊毛。

什么羊?山羊。

什么山?高山。

什么高?年糕。

什么年?一九五八年,吃饭不要钱。

赶上英国佬,只要十五年。

我估计这是改编版,二哥他们念诵的是原版,因为1958年不大可能说“苏联老大哥”的“萝卜糠了心”。

也是1958年前后,我听二哥朗诵过“牛皮不是吹的”:

牛皮不是吹的,

火车是我推的,

飞机是我吹的,

喜马拉雅山是我堆的!

这些童谣,有的富含政治意义,有的属于带“大跃进”特色的豪言壮语,数量并不多。我经常朗诵的是旧时代流传下来的陈年旧货。

例如,“打巴巴掌”:

打巴巴掌打到正月正,家家户户扎花灯。

巴巴掌打到二月二,家家迎接女儿俏;

巴巴掌打到三月三,荠菜花开赛牡丹;

巴巴掌打到四月四,萝卜开花赛茉莉;

巴巴掌打到五月五,煮好粽子过端午;

巴巴掌打到六月六,解百索子撂上屋;注①

巴巴掌打到七月七,牛郎织女会七夕;

巴巴掌打到八月八,八个和尚爬宝塔;

巴巴掌打到九月九,重阳来喝菊花酒;

巴巴掌打到十月十,缝补棉衣过冬日;

巴巴掌打到冬月冬,包驴打滚过大冬;注②

巴巴掌打到腊月腊,青菜茨菇煮腊八。

这种宣传民俗节日的童谣,是两个孩子一边对拍巴掌,一边念诵的,能让孩子在快乐中学到一些常识,还是有益的。

有的童谣看起来没有什么“伟大意义”和明显益处,其实相当于绕口令,有锻炼孩子口语表达和记忆力的作用。例如“老汉歌”:

老汉我胡子这么长,没吃过你家一块糖;

老汉我胡子这么短,没吃过你家八大碗。

又如,“小二子”:

小二子,撑船打号子,刮风掉帽子;

睡觉掉枕头,吃饭掉筷子,走路掉鞋子。

有的童谣带戏谑特定对象的意思,但诙谐幽默可笑,能博取一乐,无伤大雅。例如,“找舅舅”:

打灯笼,找舅舅,舅舅昨晚来喝酒;

说好半夜下扬州,这刻已到五更头,还没见到舅舅走;

找到前,找到后,我的那个妈妈哎,你赶紧过来望望瞧:

这不是我那个大舅舅,他怎么还睡在锅门口?

再例如,“舅舅龟”:

舅舅龟,爬草堆;

生龟(鳖)蛋,抱小龟;

大龟拿去卖,小龟留下炒咸菜。

又如,“新娘子”:

新娘子,见花轿,

又是哭来又是闹;

请我上轿不上轿,

我要哥哥抱上轿。

还有一个是不怎么文明的:

新娘子,白鼻子,

尿尿尿到屋脊子。

关于新娘子的童谣还有一个,是闹洞房的尾声,由一个或两个男孩拿一根竹竿、棍子,在屋外,一边捣破洞房山头窗户上贴得严严实实的红纸,一边大声念诵:

一捣带一拖,一年下18窝;

一捣带一戳,一年下18桌。

念罢,发一声喊就跑了。在孩子是有口无心,对新人则有启蒙意义。它也只用于那个特定时间与场合,平时是没人说的。

还有一首童谣嘲笑儿童情绪变化快,颇为有趣:

又哭又笑,茅司上吊;

老鼠解绳,屁股跌的生疼。

茅司就是厕所。

有的童谣夸赞特定对象,朗朗上口,老少皆宜,如,“勤大嫂”:

某庄有个勤大嫂,(某字可任意改为村名)

每天早晨起得早;

梳起个头来油光光,

走起个路来一阵风,

煮起个饭来沙拢拢,

烧起个肉来红通通,

炕起个锅巴脆嘣嘣,

割起个稻麦打冲锋!

有些童谣带迷信色彩,但至今一直流传着,例如,“数螺”,说的是指纹决定吉凶祸福:

一螺巧,二螺拙,

三螺四螺把笔算,

五螺六螺骑红马,

七螺八螺享福多,

九螺十螺卖老婆。

有些含重男轻女、歧视女性的内容,且语言粗野,今天当然不宜提倡,如:

小伙头子放屁一枝花,

姑娘放屁丑拉巴,

大娘放屁拿棍子打,

年纪大的放屁随她(他)去吧!

我估计这是老年人编的,因为对老年人比较宽容。

有些童谣嘲笑生理缺陷,理当淘汰,这里举一例立此存照,证明旧的童谣必须适加批判,例如,“秃秃秃”:

秃秃秃,砌瓦屋;

瓦屋漏,点蚕豆;

蚕豆开花,秃子搬家;

搬到哪块?搬到大树;(也有说“搬到兴化”)

大树要倒,搬到高草;

高草要烂,秃子要饭。

还有一种童谣,同时又是谜语,很适合学龄前儿童吟诵。

例如,说“碓”:

家后头有个大踏板,一头踩来一头喊。

说“棺材”:

家后头有个老爷柜,那个猜到那个睡。

说“磨面粉”:

雷声隆隆不下雨,雪花飘飘不觉寒。

说“花生”:

麻屋子,红帐子,里头睡个白胖子。

说“蛆虫”:

桑树根,稻发芽,

那个猜到一碗炒米茶。

要之,童谣是一种文化,是儿童文学的一个萌芽,是童年记忆的保留节目,是孩子的精神营养液,是儿童梦中的花朵。作为成年人,应该尽力给孩子的梦种植美丽芬芳的七彩之花,给孩子留下终身难忘的甜美回忆。

2018、5、21

注释:

①百索子,端午节系在儿童手腕上的线,由红黄绿蓝黑等五色绞成,迷信的说法能辟邪驱毒虫。

②驴打滚,冬至这天,用糯米面搓成长圆形的包馅食品,水煮而食。实际就是包馅元宵改变一下形状。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