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自古视书为圣物,从一些成语也可看出书与人的生活的关系:“嗜书如命”表示爱书到极点;“倒背如流”表示书读得烂熟;“书到用时方恨少”批评读书不多;“一目十行”是对读书快的夸张;“过目不忘”是对记忆力强的称赞,“一字不移”、“字字珠玑”是说书或文章写得特精炼、精彩。
其实,时代越古,书的地位越了不得。甲骨文、金文时代,全国识字的人屈指可数;竹帛时代,情形好些,但识文断字仍是上层的事,绝大多数人只会说话,不能读书。纸张发明出来以后,文字渐渐普及,但读书仍然是贵族、富人的事。整个封建时代,差不多都是这个状况。我们小时候,还受过“敬惜字纸”的教育。大人说:凡带字的纸都要珍惜,不可践踏,不可扫入畚箕,更不可拿它当手纸。
读书人爱书、敬书是不必说理由的,本性使然。
固然有不少人是把书当成饭碗,如教书先生;或者当作求衣食的敲门砖,如莘莘学子。斗大的字识不得几筐的粗人,其爱书敬书有时比读书人更甚。曾见有的文盲母亲用满是老茧的双手,轻摩儿女们的课本,两眼放光,满脸敬重之色:“伢子读书识字了,将来比我们有出息。”
藏书的人更是爱书如命,求书若渴。他们对世间稀有的有口皆碑的好书称之为珍本;对世间独一无二的书称之为孤本;对再不会重印的书称之为绝版。如果藏书里没有这类“贵族”,是不足以向人夸耀的。
人间的事不可一概而论。有人爱书、敬书,也就有人恨书、毁书。
科举场上拼搏几十年未能功成名就,一气之下烧掉拜读几十年的圣贤书;或者花了几十年心血写成煌煌巨著,忽然觉得都是些背时无用甚至害人的东西,自己又亲手付之一炬,这样的事历史上都曾有过。
秦始皇大约是最早最大规模地毁书的一个人。
项羽其实也是一个不爱读书的人,学一行厌一行。声明要学万人敌,兵书又读不了几页。所以,他对知识分子也不太重视。大知识分子范增帮他谋天下大事,他也不知敬重。
这一点刘邦比他强。刘邦虽是个不大读书的乡村干部出身,起先也认为打仗时不要知识分子,被郦生一顿训斥,立即悔悟,毕竟聪明,后来得江山不是偶然的。他重用的三杰,都是爱读书的,萧何还重视文书档案工作,秦朝的典章律法之类,他都当宝贝收藏利用。
项羽手下就留不住这么多杰出人才,最后在乌江边演了一出别姬悲剧,实在活该。他虽没有直接烧过书,但火烧阿房宫,三个月不熄,那宫里至少医书和档案是有的吧?
封建末代,清朝皇帝神经过敏得厉害,对知识分子老是存有戒备心理,用审视的眼光盯着。厌恶和尚,恨及袈裟,对不喜欢的书也严厉十分。“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这“清”不是指大清吗?大不敬,毁书不用说了,连出诗的“工厂”一并消灭了——斩首为戒。
当然,有的皇帝也爱书,喜欢的带进棺材,但厌恶的统统销毁。编成《永乐大典》、《四库全书》,功过也分明:保存了不少古代文化,也消灭了不少古代文化。
愿书这个人类文明的载体,今后不再遭受这么多的误解与磨难。
2000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