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墨客骚人写到雪的诗词曲章,可谓汗牛充栋。
人们对雪为何如此情有独钟?
我想,那是因为雪高洁、美艳而又多情;她又能给人寄托悠悠情怀,抒发千年一叹。
说雪高洁,乃是出于文人的礼赞。
柳宗元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是他被贬为永州司马后所作,抒发了在政治上失意的苦恼,表达了内心的清高与孤傲。诗是不是写实不重要,重要的是,漫山遍野的皑皑白雪是背景,也是舞台,只有这样的背景和舞台,才最适合孤独、高洁的诗人,和孤独、高洁的灵魂安居、苦思、神游八极。这时候,雪也是孤独的;雪、人、灵浑然一体难分彼此互相报团取暖,抽去其中一样,高洁与孤独都不复存在。
有时,“人”虽然没有出现,但其实隐藏在幕后。例如,高启的《咏梅》,“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从字面上看,高士、美人喻梅花,雪是“背景”。但谁能说,梅花不是诗人的替身、影子,雪不是诗人品格的写照?梅花在雪野的孤高,雪在梅丛的艳洁,难道不是诗人期许的性灵物化?退一步说,梅与雪也是密不可分的“背景”,读着这样的“背景”,仿佛能看见诗人孤独的身影在雪野梅花中徘徊。
说到雪的美,人们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心情去欣赏,自然会产生多姿多彩的评价。
较早形容雪姿优美的文字,应该见于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
这个小故事影响很大,以致后来人夸赞女子聪明都说像谢道韫那样,具有“咏絮才”。《红楼梦》就曾赋诗:“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前赞宝钗风古,后夸黛玉才高。
的确,雪花与柳絮在颜色、形象、动态上都有共同点;第一个用柳絮比喻雪花的女孩,理应千古流芳。
男子汉跟小女孩毕竟有太多差异,他们咏雪美自然带有壮气、浩气。
如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引吭高歌: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李白在《北风行》中用“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渲染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意境,让人在微微畏怯中又心向往之。而他在《酬殷明佐见赠五云裘歌》中,歌咏的天庭雪却暖香迷人: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
把雪与梅花相提并论的诗人更多。卢梅坡的《雪梅》尤其有名:“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在这里,雪不再是谁的“背景”,她与梅是各具特色的美人,在暗暗地较劲,但各有所长,不分高下。其实,雪与梅应该是互相帮衬的密友,少了对方自己就大为逊色。
所以,有人特意带着酒菜去欣赏雪中梅,甚至“醉倒在西湖!”。“雪晴天地一冰壶,竟往西湖探老逋,骑驴踏雪溪桥路。”(杨朝英《水仙子·西湖探梅》)
鲁迅笔下的美雪风姿,却分为迥然不同的两样。
一样缱绻柔美,可爱如少女——“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
另一种却倜傥不群,阳刚如斗志昂扬的战士——“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野草·雪》)
从不同的空间角度欣赏雪,诗人也会产生不同的美感。
孙周卿坐舟中看雪,雪和风、舟、人、情甚至诗,都融为一体,主客混沌难分: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推开篷雪满天。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一笑琅然。(水仙子·舟中)
袁枚于床上观赏月下雪,雪在月下虽然分外明亮,却无人亲近,人和雪都难免于孤寂中怀有淡淡的惆怅——沉沉更鼓急,渐渐人声绝。吹灯窗更明,月照一天雪。(《十二月十五夜》)
杜甫在屋内看“窗含西岭千秋雪”,是方寸之间有万仞,雪山如画挂眼前。
祖咏自城楼看雪山,觉得山有雪而更美,城因雪而尤寒:“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终南望积雪》)
在不同的时段、不同境遇中和雪邂逅,自会产生别样的情调。
雪映夕阳,让杨万里情不自禁地歌道: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雪后晚晴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
当然,毛泽东的“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无论从气势、意境看,都是一般人难以企及的。
傍晚,有雪将临,生活滋润、富有闲情逸致的白居易轻声吟唱起来: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问刘十九》)在这里,想象中即将翩翩而来的雪花,如李白笔下对酒的花月,诗人的美好伴侣,是诗情的伴舞与协奏。可惜,有这样雅致情怀的人、的时候,都很难得。
刘长卿在《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里,写日暮到初夜雪中的情景,那苍凉简陋的山居里,耳畔听见的是打破寂静的犬吠,心头飘荡的是孤独难耐的情绪: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说雪多情,当然是赋雪以人格的浪漫笔法。
窦娥冤死,让六月雪飞,是关汉卿的美好愿望;说瑞雪兆丰年,是骚人墨客替农家和社稷做的美梦;歌咏“飞雪迎春到”,是人民领袖对情深义重之雪的赞美,当然也是对革命者的赞美。
诚然,诗人们笔下的雪,几乎从来没有孤立过,她常常与诗人的情怀难舍难分,比翼双飞。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采薇》)表达的是老兵跋涉的愁苦。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三》)咏叹的是战士抗敌的辛劳。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对友人绵绵不绝的深情关切一唱三叹。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中有一双白羽箭,蜘蛛结网生尘埃。”(李白《北风行》)等句,表面是代思妇立言,实质也隐约抒发了对人世艰辛的畏怯,对人生曲折的感慨,对虚度光阴所求不得的愁闷。
白居易责雪太厚是同情烧炭老汉:“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卖炭翁》)
李商隐恶雪是思妻:“剑外从军远,无家与寄衣。散关三尺雪,回梦旧鸳机。”(《悼伤后赴东蜀辟至散关遇雪》)
高骈骂雪显然是骂世:在铺天盖地的大雪里,“如今好上高楼望,盖尽人间恶路岐。”(《对雪》)
吴伟业踏雪怀乡,更有不可告人的弦外之音:“关山虽胜路难堪,才上征鞍又解骖。十丈黄尘千尺雪,可知俱不似江南。”(《阻雪》)潜台词是:我哪里想在满人手下辛苦屈辱地做官啊!美丽的家乡江南才是我向往的归宿。
“本性难移”的陆游,往往借雪畅抒爱国之情与激烈壮怀。如:“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书愤》其一)“五更未醒已上马,冲雪却作南山游。千年老虎猎不得,一箭横穿雪皆赤。”(《大雪歌》)
在人民性较强的诗人心中,雪有时候竟然是可厌可恨的东西。
罗隐的《雪》说: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
张孜在雪天怜鸟悯人:长安大雪天,鸟雀难相觅。……岂知饥寒人,手脚生皴劈。(《雪诗》)
张鸣善的《落梅风·咏雪》更是高唱一般人的反调:漫天坠,扑地飞,白占许多田地。冻杀吴民都是你!难道是国家祥瑞?
由此可见,不同的笔下有不同的雪,不同的雪携带不同的情感。
本邑一位有名的诗人写过一首《雪》题长诗,内涵蕴藉,不易读懂;但如果把“雪”换成“血”,其悲愤、声讨、控诉的强烈情绪和诉求,就跃然纸上了。在这里,雪是血的化身,在白惨惨的雪花里可以看见红彤彤的血痕。
金主完颜亮是个千秋功罪任评说的人物,但他的雄才大略不可一笔抹杀。试看其写雪的《念奴娇》——
天丁震怒,掀翻银海,散乱珠箔。六出奇花飞滚滚,平填了、山中丘壑。皓虎颠狂,素麟猖獗,掣断真珠索。玉龙酣战,鳞甲满天飘落。 谁念万里关山,征夫僵立,缟带占旗脚。色映戈矛,光摇剑戟,杀气横戎幕。貔虎豪雄,偏裨真勇,非与谈兵略。须一醉,看取碧空寥廓。
这里借用百度百科的评论一用:词中描绘的是漫天大雪的场景,抒发了作为一名战士和帝王的诗人的豪情与杀气。此词意境冷峻、比喻贴切、气魄宏大,一扫前人咏雪窠臼,充满豪放风格。
然而,在毛泽东的《沁园春·雪》面前,它就“花容失色”了。相信诸君对“北国风光”都耳熟能详,这里不再全文引用。应该一说的是,那些雄词佳句,将雪中的祖国山河之美表现得如许气象阔大、形象生动,确属道古人所未能道,言今人所不能言。
毛公笔下的雪,不但用来比喻气焰嚣张的敌人或者严峻逼人的国际形势(雪压冬云白絮飞),更多的是鼓舞红军的昂扬斗志(赣江风雪迷漫处),衬托将士的万丈豪情(雪里行军情更迫,更喜岷山千里雪),抒发千古伟人的浪漫情怀(梅花欢喜漫天雪),表达人民领袖对人民的大爱(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
雪,是谈不尽的话题,且许我用下面的话结束全篇:
做雨的精魂朴素的冬雪吧,情深义重洁白无瑕;为人间赠送动人的佳话,倾心呵护严冬的庄稼;为大地描绘冷艳的图画,热情催发阳春的百花!
2019、3、16于星辰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