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春雨沐青的头像

春雨沐青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06/26
分享

望月集·卷6·古今蜀道难

成都至九寨沟,顺岷江北上,唯一一条213国道,到松潘县城北侧不远的川主寺,上普通公路转向西北,约一个半小时行程,可到九寨沟;由川主寺向东,一个小时左右可到黄龙。这条路线,在青藏高原边缘,最高处海拔4000多米,最低大约也有千余米,因此,高原反应明显。

坐中型巴士,走的多是险峻贴山路,时或上仰绝壁,下俯悬崖,遥见江水如带。有时走到拐弯处两车交汇,甚为困难。

每走两个小时左右,车胎就要用水冲浇。水冲在金属内箍上,似浇烙铁,“嗤嗤”直响,冒着热气。

去九寨沟途中,大约是在松潘北面的弓嘎岭,山道前后反复盘旋,许久才达山顶。从车窗向下一看,吃了一惊,细细一数,好家伙,竟然盘了九叠。人好象乘了飞机,攀升入半空中。

由于上下山落差大,上山时头晕而胀痛,耳鸣如闻笛声。下山时鼓膜复原,又有耳鸣。但总算朝发锦城,暮至九寨,途中停歇,午饭,下午又拜见一位活佛,晚八时许,住进了九寨沟口一家宾馆。

饱餐川味,腹中充实。洗过热水浴,躺上席梦思,惬意之余,不禁浮想联翩。

我们今天有了飞机、汽车、轮船,入川不成难题。即使山道险峻,速度也并不慢。

想当年,红军一边打仗,一边走路该是何等艰难?

在川西北,红四方面军是在茂县分为两支,一支向北,经松潘到毛儿盖过草地;另一支向懋功,到毛儿盖过草地。之后,都曾经经过九寨沟、黄龙地区到甘肃的哈达铺(今岷县与宕昌县之间)。

红一、红二方面军也都在经过草地后,在九寨、黄龙地区翻过雪山入甘肃。他们是会师以后一起走,还是分别走的,没有翻查历史,不清楚。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过草地,爬雪山,千辛万苦,一路丢下了无数战友的遗体。这期间,在战斗中阵亡的未必有多少,恐怕大多是在草地中病饿而死,陷入泥潭中窒息而亡,在雪山上因高山反应、疲劳过度、冰冻丧身的。

他们用鲜血和生命奠定了今人幸福的基石。

我想,红军也许经过许多今天划定的风景区,自然保护区,曾走过我们今天走的旅游线路。也许有的将士曾带着浓厚的兴趣,来欣赏那蜿蜒的江水,连绵的青山,飞动的瀑布,幽深的古林,壮丽的雪峰……他们也许会想,在革命理想实现之后,子孙后代们会到这些地方来舒心地玩乐。

可是,红军的长征不是旅游。

他们在大多数时候没有那个时间和条件,所以也没有那份闲情逸致。好比“灾区的饥民大约不种兰花”一样,在连生命都未必有保障的情形之下,怎么能去欣赏山水?当年,他们最深刻的体验,也许就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在松潘城东的小山上,有一座红军长征纪念碑,碑顶是一尊红军战士的塑像,面朝西方,向着草地凝望。那是他要去的地方:一片神秘莫测、踏进去就生死未卜的土地!

看到这尊塑像,我相信许多人都会和我一样肃然起敬。因为人们知道,如果没有他们,我们就不能成为今天的主人,来弥补他们的缺憾,比较轻松地欣赏大好河山的壮丽。

再向远处想,1700多年前,川人李白写下了千古绝唱《蜀道难》。

这首诗除了含有对人生道路、社会环境险恶的感叹意味外,还有为千山万水难以逾越而无可奈何的叹息。

换句话说,该诗写实的成份是很大的。李白走过的蜀道,很多地方比今天要崎岖曲折艰险若干倍。那时候,充其量一天徒步二、三十公里,骑马也只有五、六十公里吧,何况有些山路是无法骑马的,只能靠两只脚倒腾,丈量那路上的每一块石头,每一尺泥土,每一级石阶,每一条栈道。或者乘船,逆水而上,需要纤夫艰辛拉纤,其苦、其慢不言而喻。顺流而下,遇急流、险滩,有船翻人亡的危险。

碰上大风、雨、雪天气,谁敢出行?窝在家里读书、吟诗吧,于是唱起了“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由此可见,人在十分艰难的泼涉之中,对自然之美的欣赏别是一种情趣。即使伟大的诗人,那份审美情趣也往往会被感叹分割去不少。

但是,话说回来,坐直升飞机、热气球看山水,坐两人抬的滑竿看风景,雅则雅矣,却很难让人和大自然产生亲和之感。

归根结底,我属于自然,自然之美又应该属于我。我只有切切实实地贴近它,才能切切实实地感觉自然美的亲切、可爱。否则,不如坐在家中看电视、翻图片了。

总之,要欣赏自然美,不能太辛苦,也不能不辛苦。

2002年11月2日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