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春雨沐青的头像

春雨沐青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06/28
分享

望月集·卷6·感悟黄鹤楼

中国很多有名的地方,至所以有名,多是因为有名人曾在那儿活动,或者写过相关的绝妙诗文。如寒山寺,因为张继的《枫桥夜泊》而名扬天下;岳阳楼,因为范仲俺的《岳阳楼记》而名垂千古;白帝城,因为刘备托孤、李白写过《朝发白帝城》而名播九州。尽管斯桥、斯楼、斯城,早已面目全非,但那些诗文种下的影响,却不会消亡。

黄鹤楼也不例外。

崔颢一首七律,使它身价陡涨。李白、陆游、毛泽东,又以各自的诗歌,为它镀金镶银,使它名动四海。

所以,黄鹤楼建得怎样,并不起特别作用。建得古朴典雅,气势恢弘,令人赏心悦目,也许能吸引更多的游客登临。但在唐代,此楼只有两层,可以想见并不高大雄伟。当时能吸引文人墨客的,除了仙人黄鹤的传说以外,还因为它雄踞蛇山之巅,紧贴大江,适宜揽胜怀古、举觞话别。

夹峰耸峙,大江东去,友人挥手之间,孤帆远影,渐至模糊不可见,此情此景,怎不令人愁思与诗兴迸发呢?

我敢断言,自从崔颢、李白登楼以后,此楼即非彼楼。文化的积淀已完成了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随着时光的流逝,这积淀越来越浓厚,黄鹤楼也越来越具有诱人的魅力了。

现在的黄鹤楼是1985年重建的,距始建时代已1762年,其间几度兴废,无须赘述。今天我们看到的是迁址重建。

高大雄伟、古朴典雅的正楼,和一群相得益彰的亭台坊阁,诗碑诗廊。由正楼南行约500米,越5道牌坊,有岳飞倚马而立的塑像。黄鹤楼的外延和内涵都扩大多了。

值得一提的是,黄鹤楼第一层四面各有对联一副,匾额一个,都是名家撰书。四联是:

东面:龙伏蛇腾对唱大江东去也

天高地阔且有黄鹤再来兮

南面:飞阁出金霄环顾三楚风云顿觉诗情来眼底

名城留胜迹相迎五洲宾客常怀友谊话楼头

西面:鹤舞帆飞两水浪开东海日

楼成景换五洲客醉楚天春

北面:由是路入是门奇树穿云诗外蓬瀛来眼底

登斯楼揽斯景怒江辟峡画中天地壮人间

最后一联是90高龄的刘海粟大师撰书。

这些联句都值得细细品味。

一楼楼内北边有彩釉面砖壁画《白云黄鹤图》,此图背面是《黄鹤楼简介》。二楼壁上装饰有唐朝文人写的《黄鹤楼记》和历代黄鹤楼的木制模型。三楼壁上有崔颢、李白等几位大诗人的画像,个个神采飘逸。记得四楼纯是有关毛泽东的纪念品的销售处。这是充分利用名人效应,把历史文化和旅游经济结合起来的一项举措。

黄鹤楼的氛围基本是好的,能让人呼吸到浓烈的历史文化气息。

不过,这种气息可以感觉,却不可以象抓一件实实在在的东西似的把玩。

闭上眼睛,可以想象仙人乘黄鹤、白云荡悠悠、晴川汉阳树、芳草鹦鹉洲、江天孤帆远影、诗人独立楼头……可睁开眼睛,眼前的景物似乎没有一件能与想象中的吻合。

我知道,心中的黄鹤楼是个历史文化的意象,眼前的黄鹤楼是当代人用当代的材料在当代的情境中构筑起来的实体形象,两者有无法缩短的距离,无法吻合的差异。

然而,因为意象在作怪,即使明明知道会有失望和遗憾,也要身临其境来体验一番,印证一次。假设斯楼、斯地千年大致不变,又当如何?那“距离”仍然存在。既然一个人不能两次进入同一条河流,隔了千百年的人,又怎能登上同一座楼呢?

归根结底,是古代名家名诗名文让我们害了“相思病”。相思对象早已作古了,我们见到的只能是一件差强人意,“冒名顶替”的仿制品。

处处新人迹,难觅旧山川。谁想寻梦,谁就是痴人。读了“诗外蓬瀛”“画中天地”的楹联,回去再温习温习让我们害相思的古诗文,但愿我们的心情会轻松得多。

2002年11月23日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