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石皓的头像

石皓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6/08
分享

五台山:回望千年的孤独

发表于《文学月刊》2014年4月刊


五台山,享誉海内外,多少年来登临者络绎不绝。在山西漫漫黄沙的印象中,习惯了荒凉贫瘠的视野,忽而山岭连绵、河水纵横、庙宇成群呈现在人们的眼前,犹如时光穿越,一派令人流连忘返的美景,深深烙印在心中,仿如千古画卷,诗意延绵。

登高望远,山峰林立,北方的山岭总是冷峻肃穆的,群峰环抱,高入云霄,雾气缭绕,恍惚间五台山像是祥兆之地,灵气逼人。相比南方诗意的笔墨山水,北方的河山巍峨间暗藏着粗犷奔放之姿,像天上人间一般,充满了诗情画意。

记得在黄土高原上,人们经常留传着一句话:“许个什么愿,将来到五台山去还。”透过消褪的殷殷红日,它的神秘渐渐的开始为外人道也。在这块长眠之地,多少帝王造访过这座钟灵毓秀的地方,能有这样的礼遇,五台山当数第一。

踏上这片土地,黄土纵横,沟壑沉眠。高山峻岭下,寺庙鳞次栉比,殿宇雄伟,在盘亘交错的山道上,大片松林一路掠过,举目四望时,心胸激荡。传说中的五台山,山势雄伟,流露着古朴厚重,大气劲骨的意境,一排排的黄墙土壁,犹如书法中凝结迂回的笔势,给人一种厚重沉凝、大气磅礴的景致,甚为震撼。移动着目光,一瞬间的功夫,车便停在了出入口处,驻足凝望,千年的景致像巨石砸在身旁,内心顿时激起千层浪。

五台山寺庙众多,由于地处黄土高原上,给人一种金壁辉煌的感觉,尤其是傍晚时分。在这一条由大山和群峰组成的山峦间,有着众多的庙宇、殿堂、石雕、壁画,错落有序、风格各异形成一条气势恢弘的景致。五台山是中国佛教建筑最早的宗教名山之一,而最出名的当数塔院寺,它是整个五台山景区的一个缩影,那座耸入云天的大白塔,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塔院寺坐北朝南,寺内建筑一字排开,甚是雄伟壮阔。凌空高耸的白塔,映入眼前,生动巍峨。每当风吹过,塔上的叮铛作响,阵阵轻音扣人心弦。关于他的历史还有一段传说,一直被今天的人们津津乐道。《清凉山志》中有记载:“在大塔东侧,昔文殊化为贫女,遗发藏此,万历间,圆广道人重修,见发若金,随人视之不一。因此塔院寺僧众在他显灵的地方建起塔来,并把文殊菩萨的头发供奉起来,代代相承,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段传说,使得塔院寺几千多年来,香火不绝,游人如织。

塔院寺,因这座白塔而得名,很早就听说这里拥有珍贵的文物,建筑辉煌。庙堂、亭台、殿宇都是这座寺院重要的组成部分,气魄雄伟,巍峨古朴。有殿堂,有阁楼、在中轴线上一字排开,这大大小小一百三十余间的房屋,像一条龙蜿蜒而上。中国的建筑特点,多数都比较倾心“坐北朝南”的格局,对称分开,两侧为偏殿,零星的庙宇像是星棋一般,洒落在各个角落之中。

说到大白塔,远远望去像是一盏灯,挂在群山之中,煞是好看。在殿宇之间,总是能被这座白塔所震撼。远望中他直指蓝天,像是一个伟人在诉说着历史的风云。在同行的人眼中,他们倒是感觉这座白塔像是瓷瓶,从底到顶,都散发着一股女人丰满的韵味。每逢天高云淡的时候,鸟雀落在塔角上,悠悠然间,成景成韵。

如果说五台山每年有大量的游客参观,那么在这些游客的心中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这座大白塔了,这里每年的香客都络绎不绝,在朝圣者心中大白塔是他们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多数香客绕行白塔还愿,一步走,一边念,一扣头,他们在自己的路程中,追求着信仰是如此的虔诚,无不令人感动。在大白塔的下层是殿宇,鲜活自如的佛像,精致细腻的金蟾木雕,使得这座殿宇充满了世间少有的灵气。殿内供奉着各种佛像,有文殊、观世音、普贤、地藏四菩萨和释迎佛像等,他们神态各异,泰然自若。

在大白搭东侧,还坐落着一座文殊发塔,呈灰白色,上窄下宽,体形酷似宝葫芦。这里边因为藏有文殊的金发,而得名。时光总是漫长的,看着那些碑文上的字迹,梳理历史的肌理,会发现在这里曾留下了太多故事,当人们在为往事凭吊时,才渐渐似乎看到一个伟大时代下的繁华与昌盛。据说大白塔底坐碹洞里的佛足碑,颇有故事,唐玄奘取经时,曾把这佛足印也拓下带回,这些碑文图文生动,字迹清晰,据统计大概有蒙、藏、汉文各类碑记数十通。

在五台山随便看看,这里的建筑就大致就有了一个清晰的轮廓,然而在往细看,那只有佛光寺可以称奇了。佛光寺最早初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但是他的建筑成就却是从唐而来,时光赋予了他无上的荣耀,他的地位仅次于南禅寺,在现存的木结构建筑中堪称一绝。因为木结构建筑在现在是非常稀缺的建筑物,因此显得很珍贵。

佛光寺大殿是全寺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地面最高的地方,用梁思成的话讲:“此殿斗拱雄大,出檐深远”,是典型的唐代建筑,大殿金碧辉煌,周身全为木结构建筑,大殿的屋顶平缓,多为青瓦铺就。一般唐代的建筑给人的印象是结构简单,朴实无华,雄伟气派。它的特征是斗拱硕大,因为斗拱大,屋檐看上去较为深远,有意境,佛光寺大殿就是这样的。

在这些唐代遗迹中,这样的建筑风貌的确影响深远,当时的长安城就是其一。整个建筑结构简练,古朴雄浑,竟显大气,让人心畅感怀。在我们的印象中,对于古代建筑主要还是以木结构为主,它的好处之一就是特别能体现中国人某种文化意境。幽雅、古朴、威严等,这些意象点缀在其中,相交严实,没有繁杂装饰之感,行云流水般的美,让人痴迷。那些精致而古朴的建筑与山川草木,云光烟火,以及日常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就给人留下了一份意趣,融入到了沧桑的岁月中。

多少个静穆的夜,多少个精致的殿,多少人的意趣,像是村庄里的灯火,把内心的荒凉照得彻亮通明。打开大殿的木门,好像一切都了然于心了,这样我才大步在殿内四处的张望、抚摸。这座大殿的灵魂,是传递给我们最全的内容。

佛光寺大殿的斗拱形象,色调简洁明快,屋顶舒展平远,门窗朴实无华,给人庄重、大方的印象,这是在宋、元、明、清建筑上不易找到的特色,这也符合唐代建筑的基本风格。我们有时候走马观花式的看一些建筑,虽然他们各有千秋,但是有时候你一眼就能在众多建筑中辨认出来。在唐代,建筑处理上愈趋成熟,甚至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是很多建筑中的范本材料。这个处于佛光寺的东大殿,是正殿,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把他称为“中国第一国宝”,可见其地位不同凡响。

细数唐代建筑,零星的散落于各处,仅山西就有好几处,佛光寺就是其一。除了佛光寺大殿之外,寺内还有殿、堂、楼、阁等一百二十余间。其中文殊殿也是最有特色的,在这里就不一一详谈了。看着这些年代久远的建筑,心里突然变得暖和起来,佩服古人卓著的建筑才华。

第一次对五台山的菩萨顶的殿宇震撼了,一片皇家气派,这是我对他最大的印象。在五台山的灵鹫峰上,乍眼看去,菩萨顶金碧辉煌,殿宇云集,布局严整,显得肃穆而幽深。菩萨顶,同样也是创建于北魏孝文帝年间,几度重修以后,到了清朝,他的地位骤然上升,成了皇室的寺庙。从宋代喇嘛教的兴起,到清朝年间,他的建筑风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内容上也跟普通寺庙有很大的区别,首先,大多数大殿的坐像一般给人庄重、威严的感觉,而菩萨顶大殿的坐像却给人另一种印象:有的披头散发,有的腰肢乱扭,显得特别活泼、生动。

这种寺院与其它寺院的区别就在于:菩萨顶有着帝王的礼遇。清朝的几位帝王,都曾在菩萨顶夜榻过。清康熙、乾隆二位帝王几次朝拜五台山,在菩萨顶住宿,书匾题铭,撰写碑文。所以在历史上,这座千年的寺院,是极度高贵的。

菩萨顶由于坐落在灵鹫峰上,地势偏高,从远处观之,显得雄伟壮观,可以把全景囊括其中。这座山坡上的寺院,如同老鹰一般,盘踞在山上。山内的大雄宝殿,威严而大气,颇为壮观。站在群山之巅凝望着,庙宇佛殿生动的飞檐,僧人们坐禅的场景,飘逸着的仍然是亘古不变的佛家的底蕴,这才是五台山如歌如诗的韵律。在浓密的山林中,大殿的身影显得如此的渺小,袅袅云烟,不禁使人陶醉,内心仿佛处在白云朵朵的梦境中,不能自拔。

透过金壁辉煌的大殿,给人的感觉是如此的与众不同,有着吞吐万物的大气。如今历史的演义已经退却,留下的只有静默的寺,伫立于群山之中。现如今,寺内所有建筑屋舍、大殿,布局紧凑而有变化。中国人的建筑讲究对称美,所以除了中轴线上的大殿处,两侧均是整齐的偏殿,布局严谨,最后加之红柱、红墙的衬托,琉璃瓦铺顶的殿内,更显得金碧辉煌,富贵豪华。寺院还有许多碑文,都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其书法文章高超流利,气势不凡。当我们置身在其中,四处张望,景致收入眼中,煞是美得让人心醉。

在五台山的建筑群中,儒家、道家、佛家并存,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建筑风格,只有慢慢品砸,才会心有所感。这古老而神奇的五台山,犹如一本无字天书,在胸中翻滚,其意自在心间,豁然之间留下了更美好的东西。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