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石皓的头像

石皓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107/17
分享

找寻精神的故乡—— 读于坚《巴黎记》

本文首发《河北日报》文化周刊·读书版-2020年06月12日

诗人于坚是昆明人,他热衷于对昆明这片诗意的土地上逝去的事物进行描摹与勾勒,把故乡称为“废墟的记忆”。就像帕慕克在书写自己故乡伊斯坦布尔时,充满忧伤与乡愁,又如德国表现主义画家安塞姆·基弗执着于对历史废墟的书写。

1994年,于坚首次拜访巴黎,即被巴黎的风貌、景致所震惊。他原以为巴黎也在日新月异地大发展,是一座辉煌的未来之都,却不曾想巴黎依旧是经典小说、绘画中的巴黎,依旧是黄金时代的景观,那里到处是历史、时间、细节、包浆,甚至能体验到在故乡早已湮灭的那些旧物、气味。带着诗人奇幻的想象,他一头扎进了巴黎不能自拔。他迷恋这里的一切:斑驳的老房子、塞纳河的夜晚、博勒佩尔街的窗子、阁楼上慵懒的黑猫、带着霉味的窗帘、聒噪的鸽子,以及咖啡与诗歌。在诗人眼中,巴黎充满浪漫与激情,他在这里开始重新读巴尔扎克、雨果、波德莱尔,像是遇到了故人。关于巴黎的细节,通过诗人笔触,昆明的记忆,西方文学的注脚,传统诗歌的隐喻,风景素描般地在《巴黎记》(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20年2月出版)中呈现。“一道双开的暗绿色木质大门”,让我们随于坚走进了巴黎,正是那些往昔的什物、记忆、想象,那些可以安顿人类心灵的教堂、博物馆,以及伟大的艺术作品……人们才能在一个城市中安居,诗人、艺术家才能找到自己精神的故乡。

在全球化时代,故乡越来越小。人类如今只剩下某种共同故乡,而不是像古代世界那样拥有无数平淡无奇却各有千秋的故乡。故乡已经被经典化、标本化了。在于坚看来,巴黎是个活着的故乡标本,属于人类记忆。“故乡意味着记忆的持存,能唤起记忆的地方就是故乡。我的故乡昆明已很难唤起记忆,焕然一新,记忆没有任何遗址,我得在别的地方记起昆明。这也是为什么我特别喜欢旅行,旅行就是读书,是对失忆的治疗。”游走于世界,于坚在许多地方都会发现他记忆中的昆明。比如,在巴黎,他吃到一种小蛋糕,唤醒了他童年的味蕾,“哇,有一天在巴黎忽然出现,袭来一股味道,记忆瞬间复苏,这是一种普鲁斯特式的经验”。

诗人用自己的语言在创造一座巴黎,对物象的隐喻,是中国诗歌中最重要的修辞,而于坚却像“一头顽固守旧的大象,趴在世界之夜中”,他循着波德莱尔、巴尔扎克、雨果、左拉、莫泊桑的指点,在这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城市探寻古迹,写下了这里的神秘与陈旧。“记忆裹着记忆,在这个街口你遇到教堂,在下一个街口你碰到撒旦……”透过光影与文字,于坚记录着巴黎的生活,一个老妇人走在沧桑的大街上,巴黎北站的弹琴人,在古董店捡拾时光记忆的漫游者……于坚让自己静下来,慢下来,渐渐地融入这座城市。他写巴黎,就像在完成一幅印象派的油画。他深信文学是一种语言创造的现实。而当他提起笔来细致描写他眼中的巴黎,浮现在他大脑皮层里的也许是那个早已失去了的故乡。

巴黎是一个被虚构的梦境,时间在这里停滞,你可以在巴黎遇到中国的乡村。大清早,坐在小摊高矮不一的凳子上吃一碗面条,然后悠然地到村口看一场戏,巴黎过去的前卫、时髦与昆明任何一个地方的情景神奇地穿越了。《巴黎记》不是一本游记,更像是一部于坚私人日记,他爱组成这世界的一切事物,它们在历史的废墟中,在当下的描述中,在未来的现实中复活,巴黎对于于坚不仅有着生活在远方的意义,更有着伴随他成长的梦想地图的作用。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