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观看过很多部脍炙人口的影视剧,但唯有《万箭穿心》这部影片,随着剧情的展开,一颗母亲的心,犹如置身在万顷波涛之中,颠簸难平。不知不觉间,泪已流成了一条河。
影片里的泪目之处,并非是马学武婚内出轨导致的下岗自杀。他的英年早逝确实可惜,但这杯又苦又毒的酒主要是他自己酿就的,怨不得别人。他哪里算得上一个顶天立地的男人啊!没有担当,遇到点儿风雨,就懦弱的放弃自己,连老迈的母亲和年幼的儿子也不顾了。他这种不敢直视人生困境一味逃避的行径,令人不齿。
决堤的泪是流向一个母亲的。一个泼辣能干,坚忍孤独的母亲。她就是李宝莉。她是不幸的。丈夫先是出轨,后是跳江,丢下一老一小。她不信风水大师的话,她偏要将别人视作万箭穿心的房子,变成万丈光芒。她咬牙做起了又苦又累但却来钱快的“扁担”,她要担起这个家。她十年如一日,风里来,雨里去。腰累弯了,沧桑爬上眼角,青丝渐已成霜。好在儿子很争气,以优异的成绩赢得高考。可就在她高兴的想舒口气的时候,儿子的最后通牒震碎了她的一颗心。一脸冰霜的儿子,口气坚决,希望母亲马上离开这个家,并还要和她断绝母子关系。他把父亲的自杀全都清算在母亲头上,全然不去体恤母亲十来年风雨求生的艰难。也不曾念及,没有母亲多年来的无私付出,哪来他的衣食无忧,哪去圆他的大学梦?他就像一个选择性失忆症患者,在他心里,山一样重的母爱已成云烟,但却为了那个已赴黄泉十余载的父亲,无情地声讨母亲,狠心地把母爱撕成碎片,残酷地在历尽风雨的母亲身上又降下冰霜。
影片的结尾,母亲给自己当了一回“扁担”,担着属于自己的简单行囊,离开了那个今后只属于儿子的家。儿子躲在暗处,默默望着母亲担着扁担孤独远去的背影,眼神依旧那么冷漠。这一幕,酸楚的令人泪奔。
一个母亲,莫非前世做了什么孽,要在今生在儿女身上千百倍地被讨还吗?
不由地想起前两年,为人震惊的北大学生弑母案。作案心思之缜密,手段之残忍,令人不寒而栗。这个弑母的高材生事后却没有一滴眼泪,一丝悔意,只有沉默,冰冷的沉默。试想,能考入顶尖名校,从小到大,怎会缺少一个母亲的含辛茹苦,奋力托举呢?可为什么走到最后,骨血至亲,却拔刀相向,血腥的令人窒息。据说,乌鸦还知反哺,羊羔尚能跪乳,为什么立在食物链最顶端的人,却单单丢失了本真的孝道?
仔细想来,也许这一切都源于人的思想。其他动物不会思想,它们只会出于本能行事。人的思想却像呼吸一样,是必需的,是自由的。假若喉咙被扼住了,就会窒息。同样,思想被桎梏了,受压抑了,也会窒息,甚至癫狂。
《万箭穿心》中的李宝莉,她的婚姻注定是不幸的。她和丈夫,无论是成长环境文化背景,还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都大相径庭。这就好比秀才和兵撞到了一起,即便碰巧擦出了火花,也是昙花一现。即便还有爱,也是带着枷锁,难以逾越。就像当初丈夫马学武出轨,她发现后偷偷报了警,无非是想留住丈夫,保住这个家。可结果又怎么样呢?就像她后来说的,当初如果同意离婚就好了,也不至于像现在这么惨。儿子从小生活在这一地鸡毛的家庭里,他仅有的快乐几乎都源于父爱。父亲有文化,性情好,能陪他玩,陪他聊天,指导他学习。母亲李宝莉就不同了,每天做完工回到家,看到儿子,便板起脸,像个复读机似的天天重复着一句话,写完作业了吗,快回屋写作业去!仿佛儿子就是为写作业而生的,每天都有写不完的作业。从来不会蹲下身来,温柔地拉过儿子的手,问问他的喜乐,听听他的心声。在她的意识里,挣钱才是第一位的,有了钱便有了一切。毋庸置疑,在那个物质贫瘠的年代,是她用柔弱的肩膀倔强地撑着一家人的生活,倾尽全力,托举起儿子的未来,实属不易。 但儿子却对此无动于衷。在他的执念里,母亲根本就不值得同情。她只会做工,做完工回到家就只会催他写作业,只会找茬霸道地和父亲吵架,甚至还偏执地认定是母亲把他视若珍宝的父爱给毁了。所以在他考上大学后,就无比冷血地和母亲划清界限,甚至把母亲赶出家门。骨血相连的母子,最终却变成了陌路。可见,家庭的不幸,情感的缺失,不是任何物质所能填补的。情感的纽带只有靠爱才能连接。如果当初李宝莉在儿子小的时候,多些陪伴和沟通,让孩子感受到来自母亲的呵护和温暖。并能收敛些锋芒,对丈夫学着体谅和包容,也许结果就不是这般无法言说的痛了。可是,世上哪有那么多如果呀!
北大弑母案的背后,何尝不是又一出以母爱之名演绎的血淋淋的悲剧呢!据受害者身边的亲友同事介绍,从小到大,这个母亲对孩子的学习要求严苛,期望颇高。是否可以这么理解,这个母亲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就已经依据自己的喜好给孩子在未来量身定做了一套价值不菲的服装。为了将来孩子穿上衣服合身,从小就对孩子的高矮胖瘦严格把控。至于孩子想不想穿,穿着是不是舒服,是否愿意为了这套衣服甘心忍受一系列管束,几乎不在考虑之列。只想着有朝一日孩子穿上这套华服,行走在街市上,人群中,能熠熠生辉,耀眼夺目就OK了。这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满足一个母亲的虚荣心,或是为了填补母亲人生中的一个缺憾,便以爱之名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学习机器。却完全忽略了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生命,是有属于自己思想的。也许孩子年幼时,因为弱小,不得不服从你的意志,听命于你的摆布。假以时日,孩子长大了,有了力量,挣脱了你的羽翼。当你还妄图束缚他的时候,不堪被爱绑架的过往会一幕幕浮现在他眼前,看似那完美外衣下的压抑和反抗,就像弹簧一样,压得越低,反弹的也越强越大,甚至会失去控制。亲情便会随之崩塌,变得狰狞可怕,甚至走向深渊。
控制欲是一个家庭最大的灾难。将孩子的人生捆绑在自己手里的爱,只会养出仇人。这样的例子并不鲜见。犹记的山东青岛一个十五岁少女,只因母亲管束太严,便在母亲下班回家后,以给母亲按摩为名,趁机用丝带结束了一个母亲的生命。这个单身母亲做梦也不会想到,自己辛辛苦苦养育的女儿,到头来却索了自己的命。也许她到死都不明白,自己错在哪里。爱孩子能有错吗?当然没有。她错在把束缚当成了爱。殊不知束缚的爱是让人窒息的,孩子为了能够自由畅快的呼吸,甚至不惜毁灭亲情。这个母亲恰好赶上了。
就连知名作家张爱玲,也曾经被母爱深深地伤害过。她的母亲曾受过“五四”新思想洗礼,在她还是四岁的时候,就舍下她和弟弟,漂洋过海去了外国。直到张爱玲十几岁的时候,才姗姗回家。她一心想把女儿培养成淑女,可偏偏张爱玲在生活中“笨”的一塌糊涂,甚至连削果皮这类小事也做不好。母亲恨铁不成钢,一气之下口不择言,说道,我懊悔从前小心看护你的伤寒症,我宁愿看你死,也不愿看你活着使你自己处处受痛苦。这些话像刀子一样,扎伤了张爱玲那颗极其敏感的心。在以后日复一日的琐事磨擦中,原本稀薄的母女情,日渐干涸。1957年,母亲从伦敦给她发来电报,唯一的愿望是想见她最后一面。张爱玲却没有前往欧洲,而是寄去了一张一百美金的支票。看来,再亲的人,倘若不知欣赏,一味挑剔,亲情也会变得越来越薄,越来越淡。
母爱,本是美好的,高尚的。古今中外,有多少人在讴歌,在颂扬。但是无论多么好的东西,若是过了度,或是用错了地方,也会变了质,甚至成为一种伤害。
还记得那个在机场挥刀砍向母亲的25岁留学生吗?只因母亲再也没钱拿出来供他留学,便恼羞成怒,刀刀见血,直把母亲砍得血肉模糊。还有那个在街市上痛打母亲的上海青年,只因向母亲索要两万元钱未果,便疯狂地拖拽殴打母亲。
二三十岁,正是青春勃发大有作为的好年华。可他们呢,却跟个寄生虫似的,贪婪地蚕食着母亲的心血,直到榨干,还不甘心,活生生的白眼狼。孩子变成了白眼狼,又怎么样呢?母爱依旧。即便自己被伤害的体无完肤,却还在挣扎着试图解脱孩子的罪责。真是应了那句话,可怜天下父母心啊!早知今日,当初若是对孩子少些溺爱,多些引导,让孩子学着自立,谋一技之长,也许这不堪的一幕就避免了。
再回头看看自己,也是一个母亲,又如何呢?还不是一样灰头土脸心力交瘁吗? 最深的失落,就是你把心捧给孩子,他却一转身随意地扔进了风里。
也许因为孩子是独生子,很自然的就把爱和希望全落到他的身上。从小到大不能说是锦衣玉食,但也算的上衣食无忧。可他并不快乐,这能感觉出来。
这是为什么呢?我常常反思这个问题。也许症结全都在我这个母亲身上。孩子从小就像一棵小树一样被我呵护着。不用说,水肥是充足的;起了风雨,便尽力帮他遮挡;生了虫子,细细帮他拿掉;树干上若偷偷长出枝杈,无论大小,不消说,统统斫去。在我看来,树要成材,就必须挺拔直立。儿子这棵小树,最终不负母望,一天天长大,变得挺拔起来。
可我却纳闷了,儿子长得越发茁壮了,却为何总是无精打采闷闷不乐呢?后来有一天,我猛地发现在儿子这棵树的树干上,从下到上,留下了一道道刺目的疤痕,那一瞬我的心隐隐地刺痛起来,就好像千万之箭射在了心上。哪承想,从小到大,我给孩子造成了这么多的伤害啊。当初一心只顾着孩子成材,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偶尔生出的一点童趣顽劣,全都被我砍掉了。当我抡起刀的时候,他的心该有多痛啊!我慢慢意识到,自己错了。以爱之名偷走了孩子快乐的童年,甚至偷走了他的人生。孩子或许并不想成为一棵这么高大的树。他也许觉得矮矮的生长,能遮出一片绿荫,也是很惬意的。想当初,他可能更希望自由地成长,渴望在风雨中酣畅地劲舞,却唯独不喜欢我的碍手碍脚……无论如何,孩子大了,就算是遗憾,也回不去了。惟愿他今后的人生,能自由地生长,慢慢变得快乐起来!
母爱成殇,是一首泪目的诗,一阙断肠的曲。惟愿天下每一个母亲,都能把爱放对位置,让一缕缕爱的光芒,照射到孩子心灵的暗处,寒处。让孩子怀着一颗温暖明亮的心,阔步向前。这样,你解脱了,孩子自由了,殇也会随风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