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张学志的头像

张学志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6/02
分享

大钊故里札记(二篇)

 

 

故居

 

河北乐亭虽系海隅小县,但却历史悠久。出土文物显示,早在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便有先民在此依水结庐、繁衍生息。

六月的冀东平原,田畴密集、佳禾壮硕。炊烟缥缈中,一处青砖青瓦的百年老宅,静默在村子中央。由李大钊的祖父建造于1881年的百年老宅,坐北朝南、高阶厚门,三进院落、错落有致,极具北方民房建筑风格。

国人一向有神化人与事的情结,典型如孔子母亲梦里怀孕、刘邦斩白蛇举义等。而李大钊故居则是原始场景的复原,一如北方普通农家,我们仿佛就在那院中站过、在那凳上坐过、在那炕上躺过,摇过那吱吱作响的辘轳、推过那重重难行的石磨、扫过那长长曲折的甬道。

1889年深秋的一个平凡日子,李氏家族添一男丁,这便是李大钊。李家并不贫困,但李大钊的身世却很清苦。他还未出生,父亲便病逝,母亲在他周岁后也离世,他是由祖父养育长大的。

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初。李大钊不仅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也是革命信仰高于一切的践行者,这里是他生命的根、思想的源。自大门直接进故居前院,迎面安放一座中年李大钊的半身铜像,一副智者形象。穿透的眼神,看透了千年黑暗。不用太多的语言介绍,党史中早已盖棺论定了李大钊传扬马列、组织建党、勇于斗争、不畏牺牲的丰功伟绩。泰山不言,其高自在;大海不语,其深自明。

李大钊在这个宅院里接受了启蒙教育后,又进入当地私塾。童年时代对世界的认知,对一个人一生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当年的学馆,还完整的呈现着。只是,长长的板凳木板已经出现裂纹,灰暗的墙角泥土有些脱落。但当年的稚嫩的读书之声,仿佛穿越时空,在空中回荡,先是《三字经》,后是《全唐诗》。

少年李大钊天资聪颖、才思敏捷,而且刻苦用功、勤于思考。虽然乐亭地处偏远,但新学之风日渐,李大钊也在学业之余,思考一些课本以外的问题,初步接触了西方西学文化和科学技术。

中院的东厢房三间,是李大钊的诞生之处。室内陈旧的板柜、掸瓶、座镜,是李大钊当年的嫁妆。屋内还有一架织布机,是李大钊母亲使用过的。三间正房,是李大钊童年、少年时期的居室。旧式的桌椅、板凳、顶箱立柜、板柜等家具,带有明显的时代特色。可以想象,那小八仙桌上昏黄的油灯,经常亮到深夜,李大钊在灯下发奋苦读、精研经典,完成了自己知识结构的原始积累,为他后来成为学贯中西的北大教授奠定了坚实基础。

后院简单的展室中,一件件陈旧文物,一张张黑白照片,让人读懂了这个小小院落的前生今世。李大钊赴广州参加国民党“一大”时买的一对樟木书箱,在北大担任图书馆主任时使用过的一把藤椅,都弥足珍贵。

18岁后,李大钊离开故乡,外出求学。但是,他从未忘记父老乡亲,从未忘记故居院落。他几乎每年都回故乡,继续研究中国基层社会、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指导工农革命运动,并在这里撰写了《自然与人生》、《乐亭通信》等许多著名文章。

第一代中国共产主义传播者李大钊,站在风云际会的历史转折点上,经过不断的积淀、升华,经过不断的对标、研判,发出了惊世骇俗、振聋发聩的预言:“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在艰苦卓绝的革命生涯中“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为革命流尽了最后一滴血,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座令人仰视的丰碑。

院落中,遍植李大钊生前喜爱的白玉簪等花草。中院的那丛丁香,繁茂苍郁,花期绵长,一如李大钊革命人品,举世敬仰;一如李氏家族家风,满门英烈。

由此,乐亭李大钊故居,原本名不见经传的一座小院落,于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与位于乐亭县城的李大钊纪念馆、唐山市区的大钊公园,都是进行爱党、爱国、爱民红色旅游的重要基地。

 

纪念馆

 

丽日蓝天下的李大钊纪念馆,犹如一位仁人智者,伫立在乐亭县城七月的夏日里。

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李大钊与陈独秀,号称南陈北李、相约建党。他不仅是中国共产党这个名字的确定者,而且是中国共产党前期的重要创立者和早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建于1997年的李大钊纪念馆,从宏观布局到微观细节,都满含红色元素,让游人在这里或热血冲腾、壮怀激烈,或默然深思、生发敬意。

纪念馆坐北向南,门前纪念广场上,八根功德柱呈圆形分布,象征李大钊在中国革命史上领导五四运动、创立中国共产党、促成国共合作等八个方面的丰功伟绩。通向纪念馆主馆的三十八级台阶,代表李大钊走过的三十八个春夏秋冬,更寓意后来者踏着先驱的革命足迹、完成未竟的事业。

纪念馆瞻仰大厅,李大钊的汉白玉立像,睿智坚毅、端庄大方。雕像背后的红色大理石贴面的墙壁上,篆刻的是中共中央的《李大钊烈士碑文》,“李大钊同志对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无产阶级的革命前途无限忠诚。他为在我国开创和发展共产主义运动的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永远是一切革命者的光辉典范。”

解说员介绍,李大钊生于乐亭县大黑坨村,父母因病早逝,在祖父精心养育下,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后东渡日本学习,回国后在北京创办《晨钟报》,决心唤起“吾民族之自我的自觉”,担当“青春中华之创造”的使命。

当时的中国,正是亿万民众初步觉醒时期,尤其是青年和学界,思想活跃、团体众多,仅各类不同规模的政党就有300多个。一时之间,泥沙俱下、鱼龙混杂,你方唱罢我登场,各领风骚没几天。而李大钊,以人格魅力、学识才德,赢得了社会各阶层民众的支持和赞誉。

李大钊彪炳党史的最大功绩,是作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发表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庶民的胜利》等一些列论著,不仅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而且影响和教育了中国早期的一代觉悟者。这需要学识,更需要胆识,他写给友人的对联“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表明了他的心志。一份份文稿手迹,浸透了他的心血;一件件书籍杂志,传扬了真理之声。他临终遗作《狱中自述》,坦露了他追求真理、爱党敬党、为党奋斗的全部心路历程,可谓笔走龙蛇惊田地、墨泼山河泣鬼神。

信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唯物主义者,并不否认个人、尤其是杰出人物在推进历史发展的巨大作用。1920年,李大钊与共产国际联系,同陈独秀酝酿,在地方共产主义小组的基础上建立中国共产党。而在国民党“一大”上,李大钊当选中央委员会执行委员。一身二党的李大钊,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信仰却没有丝毫改变,李大钊成为伫立在中国共产党党史上的永恒丰碑。

史料记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李大钊身负国共两党北方地区领导人的重任,革命运动开展得轰轰烈烈。但是,军阀对李大钊的革命行为恨之入骨,逮捕了李大钊并施以酷刑。那一天,是1927年4月28日,北京历史上最黑暗的一天。据说,敌人为了折磨李大钊,竟然绞了三次,达二十多分钟。纪念馆中,展出的是绞架的复制品,原物在北京的李大钊纪念馆。后来,北京民众不顾反动军警的镇压,为李大钊举行声势浩大的送殡公葬,将灵柩葬于香山万安公墓。

史学界有一个说法,叫做“崖山之后无中国,明亡之后无华夏”,中国共产党打破了这种悖论。一代代共产党人,踏着先烈的足迹,前仆后继地不懈奋斗,最终赢得了民族的独立、国家的解放、人民的自由。

李大钊还有很多传奇令人敬仰。他身为北京大学教授,满腹经纶、学贯中西,却与目不识丁的结发妻子赵纫兰不离不弃,而赵纫兰竟也在安葬好李大钊后安然长眠;他身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反动派对其恨之入骨,却对其人格赞叹有加,据说他牺牲后没钱下葬,举行公募时,捐款最多的竟是汪精卫。

走出充满敬仰气氛的纪念馆,思绪仍然停留在那种情怀中。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