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市,是各种肤色的人类共有的一种商品交易场所,无论是自然经济时代,还是商品经济时代。只是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信息技术的普及和消费习惯的变革,集市正正被超市、电商吞噬。
在一些城市城区边缘地带,还有一些续存的集市。淳朴自然的古朴风情,半自然经济的交易方式,土的掉渣的农副产品,让厌倦了都市虚荣浮躁的人们瞪大了好奇的眼睛。
唐山市区东北部的开平区,是中国洋务运动发源地之一,开滦煤矿使其名垂中国近代史。这里自古便是商贾重镇,曾被誉为“京东四大名镇”之首,素有“填不满的开平城”之说。现如今,平房区的自然淳朴已经被一栋栋新式高楼盘踞,一条条悠长清静的小巷已经被新修的马路取代,但一个大集还是让这里名气远扬。
这里每逢农历的五和十为集日。据“土著”居民说,以前的开平大集,分很多小集,有木料市、猪市、牛马羊市、家禽市、狗市、兔鸽市、自行车市、摩托车市、旧货市、蔬菜市、鱼肉市、布料衣服市、小商品杂货市,规模绝对不负“填不满的开平城”之誉。
现在的开平大集,因为场地限制缩水了很多,但瘦死的骆驼毕竟比马大。
国庆假期期间,恰逢是农历的九月初十,大集的规模空前地大。就连其他县区的人民,也或者坐公交或者自驾来赶集。
农贸市场,当然是农副商品居多。人还没到大集,就已经人声鼎沸了。大集简单地划分了区域,蔬菜、水果、肉食、鱼类、鞋帽等物品,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见不到的。各类居家过日子所需的物品,大集上可谓应有尽有。柴米油盐酱醋茶自不必说,衣裤被褥锅铲勺样样齐全。尤其是本地铁匠打制的刀具,自古为名远扬,成为特产中的硬通货。
那轧香油的,两只上下滚动的大圆球,带动机器榨出香油,一滴一滴汇聚成流,流进下面的一口大锅,香气四溢,连空气都弥漫着香腻。
一只只健壮俊美的大公鸡,在铁笼中昂首高歌。鸡冠火红,彰显着它的威严;尾翎黑红,挺拔着它的壮硕,这是观赏宠物,还是待杀之物,直让人困惑。这种鸡,每只要卖到一百多元。最让人诧异的,是一位卖羊奶的老人,竟然牵着奶羊,现场挤奶现卖,真正的货真价实。
与超市优雅的购物环境相比,这里简直不可同日而语,但绝对是纯天然的。因而,同类商品的价格与城内超市乃至农贸市场也不同。于是,一些小商贩便从这里批发了农副产品,再到城市里的农贸市场去售卖。离此不远的丰山村,家家户户常年手工包粽子,产品集上卖、网上也卖,名声远扬,很多农民据此增加收入、成为小康村。那粽子,软糯、大枣香甜、粽叶清香,常年都有回头客。
小白菜叶上带着晶莹的露珠、西红柿泛着鲜艳的光泽,仿佛一个个诱惑,让人食欲顿生。一个卖煮玉米的农夫的现身说法,更是别出心裁。他的摊位旁边,立着一株上面长着玉米棒、底下培着黄土的玉米,让人直观体验他的玉米货真价实。而他旁边卖的大鹅,更让人遥想铁锅炖一切的东北风情。农民的淳朴,尽显一斑;乡土的风情,扑面而来。
赶集,自然是身心轻松,收放自如。所以,集上的人们,可谓是人挤人、人拥人、人挨人,踩一脚、撞一下,在所难免,大多一笑了之。跟着感觉走,信马由缰地闲逛,遇到可心的货物,就停下脚步,随便问问价,然后讨价还价,中意了就买,不中意走人。
这是一种浸润在骨子里的商贾遗风。毕竟,这里的人们,向上追溯,先人们大多有经商的履历,似乎基因中遗传着商家的潜在规则。
说起大集,唐山人如数家珍,农历逢五、十是开平大集,农历逢三、八是韩城大集,星期逢六、日是果园大集,等等,各具特色,周边的人们趋之若鹜、常年不息。
赶集的人们,在自己中意的摊位前,与货主争讨着价格,往往都是有所斩获。因为这里的货物,大多是农家自产自销,价格毕竟比较实惠,适合于居家过日子人们的消费。
由于摊位众多,货主们为了推销自己的货物,有时也就不那么遵守行规了。高音喇叭发出刺耳的噪音,一些食品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喧嚣声不绝,笑闹声不断。互相拥挤的鹌鹑,引吭高歌的大鹅,羞怯怕人的兔子,这些动物买到手后,基本都成了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只有鸽子,是不同的。那些拥挤在铁丝笼子里的,自然都是饭店餐馆的原料了;而一些关在木制笼子里、腿上绑有“身份证”的,则是有“身份”的信鸽,价格自然也就天壤之别了。
有些物品,如果自己没有行家的慧眼,还是要慎之又慎的。那光泽暗淡的“袁大头”没基本是才出炉不久的赝品,一脸纯朴的相面人肯定是江湖骗子,太阳能热水器当然是杂牌子,卫星电视节目接收器更是你从没听说的生产厂家。
赶集,仿佛从城市的仙界重回人间,让天性流露,让人性回归,进入一种全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