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张学志的头像

张学志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5/23
分享

走进书屋悟“三味”

白墙灰瓦的徽派民居,绿水乌篷的迂回水道,靠近绍兴,抚摸绍兴,才会真正融入江南的“欸乃一声山水绿”的氤氲境界。

古称会稽的绍兴,自越国建都算起,至今已有2500年建城史。名门望族延续,诗书礼教传承,绍兴最著名的特产就是曾经的“绍兴师爷”。尤其是近代,这里走出周氏三兄弟、鉴湖女侠秋瑾、北大校长蔡元培等一批举足轻重的名人志士,是名副其实的“名士之乡”。

将夏日的燥热和尘世的喧嚣抛诸脑后,踏过法桐庇荫的石拱桥,穿行鸟雀嬉戏的小竹门,在绍兴的水色天光中,我与同伴惬意得一如穿行在花丛中的那只花猫。

绍兴,鲁迅故居当然是地标了。这是鲁迅祖辈时置下的不动产。而在徽派风格的鲁迅故居的那一群建筑中,知名度最高最的莫过大名鼎鼎的咸亨酒店。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先生给出了方位感很强的一段叙述。“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记得当年,每每读到这里,眼前就会出现一只神奇的梅花鹿。

顺着窄窄的水道街巷,终于来到了三味书屋,满足了多年的心愿。这是典型的江南民宅。正书房上方,悬挂着出自清末著名书法家梁同书手书的匾额“三味书屋”。大字端庄凝重,很符合少年鲁迅眼中的书屋主人的精神风貌。

书屋名之为“三味”,是取“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之意。“布衣暖”,就是甘当百姓,不去为官作老爷;“菜根香”就是满足于粗茶淡饭,不向往山珍海味的享受;“诗书滋味长”,就是认真体会诗书的深奥内容,从而获得深长的滋味。

原来,寿镜吾老先生不是信奉“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腐儒,而是在三味书屋为子孙后代传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指南,难怪他能培养出鲁迅这样的民族脊梁。

三味书屋左右两侧的圆柱上,镶嵌一副用木板刻制的对联, “至乐无声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诗书”。最好音乐是无声的“孝”“悌”两种道德,而最美味的菜肴就是诗书,这种对诗书的阐释,不能不说进入了一个很高的境界。

书屋里,复原了鲁迅就学时的陈设布局。简陋的前排讲台,陈旧的木制桌椅,暗淡的砖坯墙壁,让我感觉真正走进了鲁迅散文的意境。恍惚中,高而瘦、头发花白、戴着大眼镜的寿镜吾老先生语气和缓地点名,“周树人”,少年鲁迅急忙起立,惊慌之间,竟然脱口问起“怪哉虫”的荒诞问题,让寿先生很是生气。少年的顽劣,让我不觉莞尔一笑。同时又不仅感慨,

人的一生有许多重要节点,比如,出生时遇到什么样的家庭、就学时遇到什么样的师长、就业时遇到什么样的老板、婚姻时遇到什么样的的配偶,等等。周树人有幸,启蒙时遇上了满身书卷气、一生尊圣贤的寿老先生。寿老先生开放度较高的启蒙教育,为周树人系上了学业的第一粒扣子,成就了日后伟大的鲁迅。

教室左前方,有一副桌椅,是周树人当时的座位。书桌上角,鲁迅当年刻下的激励自己的“早”字,仍然醒目的存在着。

鲁迅从这里打下了坚实的学业基础,又经过不断深造,终于学学贯中西、业有所成。他不仅是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鲜为人知的是,他还是有所建树的地质学家,他的一些地质理论至今还在应用;他还是杰出的美术设计师,他设计的北大校徽应用至今。

书屋的后面,一翼小巧的亭子,极具江南园林美学色彩,上悬书有“自怡”二字”的横匾。自怡亭的对面,则是一道普通高墙,墙上一块匾上写着“寄傲”二字,取意于陶渊明“倚南窗兮寄傲”的意境。这就是百草园了。

说实话,这样的读书环境,相较于当时无数挣扎在贫困线甚至死亡线上的普罗大众而言,已经很奢侈了。但当时“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周树人显然还意识不到这些深奥的社会学理论,他还在读书的同时,尽情释放着天性。因此,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少年鲁迅生活的真是写照。

绍兴素有“文化之邦”“名士故乡”的美誉。就连伟人毛泽东都感叹:“鉴湖越台名士乡”。

一个小城,一条小街,为什么会有如此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什么能辈出贤俊、代有人杰?浓厚的文化氛围,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就一定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书屋多于酒肆,书声胜于叫卖,是社会应该有的模样。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