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的哲学家很有文采,读上一句东方哲学家的话会令人思考很久。一首诗,一个寓言故事,很可能都透露着东方的哲学观,我们的国学,是文化,也是哲学。
东方角度下的截哲是含蓄的,就如同我们一直提倡的点到为止,以武会友一样,它不是一定要得出某种结果,而是你在追求这个结果的过程中的成长。
所以,这个时候的截哲(自我)是包罗万象的,是没有具体表现的,也无法叙述出严谨的语言,但是它确实存在。
正如我们上文所说,东方文化主要在一个“悟”字,成长绝不是教学那么简单,教学是启蒙,智慧不是教出来的,教出来的叫知识,所学的知识并不一定都是真理,它允许有一天被推翻,只要我们理由充足,换句话说起码不是对自己的真理。那么也就是说明了,截哲里面的东方角度主要是教会我们海纳百川和应该怎么悟。
很多时候我们会说:某某人有悟性,这个悟性不仅指的是聪明,更说明了他具有不同于常人的思维技巧。
东方文化先于截拳道而存在,截拳道吸取了东方文化对悟的理解,并把它用在训练和生活里。说起截哲里面的东方元素,就必定会提及两种高等智慧,即“道”和“禅”。对于大多数人来讲,真的是没有必要把这两点当成是宗教,我们就把它们当成智慧去看待,甚至不需要当成哲学,因为你越想它是哲学它就越不给你哲学。
生活和训练中的道与禅的体现:
我们先说训练,截拳道的训练是很特殊化的,比方说我们在截拳道中找不到特定的训练用具,找不到特定的训练步骤,甚至找不到特定的训练规则,但正是因为没有这些特定反而成为了截拳道的特色。
我们会从其他武术中寻找我们某一个阶段所需要的东西,比方说练习拳法的时候我们更多要去向拳击靠拢,因为要论拳技精湛,不会有比拳击再好的榜样,那么我们要去采用拳击的东西,例如拳击手套、拳击手靶、拳击沙袋等等,但我们又不能完全相同,截拳道是街头防卫术,拳击是竞技体育,竞技体育就会注重体育精神和公平性以此最大限度的保证运动员的安全。对于截拳道来说,拳击手套和体育竞技精神就成了我们的苦恼,想学好它就要遵从它的方法,但它的方法不符合于我们的训练宗旨,这该当如何?
首先,我们当然要完全遵从于拳击的训练规则,否则你练的就不是拳击了,我们需要尊重回合制,适应级别制,也要带上一副12盎司的拳套,我们才可能看见拳击的长处,以上我们做的这一切都是在进行海纳百川,海为悟,川是学,用自己开阔的眼界和心胸,虚心的接受优秀的事物。而当我们摘下拳套,放下级别,忘记回合的时候,结合于自身的所能所长再次开悟就显得尤为重要。
悟技术,揣摩每次的收获。
悟理念,思考过后的感触。
还悟什么?悟每一座大川的优点,悟为什么有如此多的限制条件之下,拳击还可以做到我们这些不讲规则的拳手做不到的事情。还悟什么?悟每一座大川的不足,悟有哪些方面是人家从不擅长的,和没有看到的。最后,有悟性的拳手会思考如何结合截拳道的宗旨还不诋毁别人了不起的东西,这个时候逐步走向了大海。
相同的两种智慧和武术的训练一样,或者说武术的训练和道与禅差不多,怎么说都是可以,因为他们本身就是一体的没有必要分出先后。悟道悟禅的时候对于一个问题有标准答案吗,没有,也是不可能有的,高等智慧怎么可能一成不变呢。
举个禅宗里面野狐禅的公案来说,盛唐时期的禅师百丈怀海在百丈山开堂说法,说法结束后众人纷纷离去只有一老人不肯走,百丈怀海禅师问他你是什么人,老人回答我不是人,禅师又问不是人是什么,老人回答我是一只野狐狸,我本来是人,但因为回答错了一个问题,变成了野狐狸,请您教我应该怎么回答问题。
百丈怀海问:“你被问了什么问题”?
老者回答:“有大修行的人还会落入因果吗”?
百丈怀海说:“你是怎么回答的”?
老者说:“不落因果”!
百丈怀海说:“好,现在你再问我一遍这个问题”。
老者问:“有大修行的人还会落入因果吗”?
百丈怀海答:“不昧因果”!
老者感激涕零说道:“我已,重新做人”!
这是禅宗里面很经典的一段公案,不落因果和不昧因果,一字之差、一念之差、一行之差为什么会有这么大区别,那是因为禅宗里面的智慧是不能用绝对的想法去思考的,只要你绝对了,就必定是有缺憾的,所以截哲吸取了禅宗的不绝对,改掉了一成不变的规律,打开了自我感悟的大门。
再说生活,生活中的截哲要重于训练中的截哲,我们可以将这套理论称之为“截哲生活法”,它分为三大方面:
1、认清
2、去做
3、再认清
截哲是一种生活的办法,在这里需要说明一下,不是说只有这套办法才能生活,而是我们在生活中的某一时刻可以用这套办法去思考我们迷茫的东西。
东方的许多哲学家追求的并不是我们看到的外在,春秋时期,天下无道,百家争鸣,不同学派各自阐述自己的拯救天下的办法。儒家、墨家、法家、道家、兵家、纵横家等等都是有着最终信仰的一批人,如果说他们不为名利也许许多人抱有质疑的态度,但即使是获得了名利,也绝不是为了追求名利而得到名利,名利不过是到达最终目标的加油站,或者说是一种赠品,这些人是早就悟到了外在成功对他们本身的意义。
这才是生活的意义啊。
东方思想讲“围点打援”,树立的最终目标有时候并不是他人认为的目标。例如练拳有句老话:以枪架正拳架。在这句话中器械的训练往往是服务于徒手格斗的,如果最终目的是徒手,那么器械扮演的是打援。
西方的心理学经常会提出一个问题:
直击心灵,提问自己,你困惑的是什么?
我想我们每个人都有答案,如果你是一个拥有自我的人。
那为什么会产生困惑呢?
因为我们没有得到我们心里想要得到的东西。
接下来,如何得到,就成为了截哲辩证法要研究的课题。
一切本着自我原则出发,最终的目标不要改变,那就一切都还有办法。我们希望拥有的,一定是看见了已经拥有的人的结果,以此激发出来我们追求的欲望,也就是说,我们是在追求已经存在的东西。但要得到已经存在的东西绝不是只向这个东西的方向靠拢,而是去探索和追求这个东西再往后的另一个东西,它是未知的。就如同我们出拳,想击中目标重创目标,决不能仅仅打在目标上,而是你的意念要贯穿它,动作看似打在目标上,实则意念是目标的后面。
意念的贯穿,使我们得到了击中目标的成功,这些打击动作可以复制,但意念是决不能雷同的。就如同我们因为有了偶像,所以才去学习和看齐,学到最后变成了偶像的复制品那就没有意思了。树立榜样是对的,学习榜样也没有错,但一定要在过程中悟出自己的路,毕竟真正值得崇拜的偶像绝不会希望你成为第二个他,他希望你超越他,弥补他,这是我们这么多年学习的目的,是我们开悟以后的目标。
不要把现在的目的当成目标,目标就是目标,目的就是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