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贾东旭的头像

贾东旭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11/02
分享

辽北明长城怀古

文/贾东旭

辽北地区素以山河壮丽、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著称于世,尚有光辉灿烂的五千年文明令五洲瞩目。当我们把追溯的目光延伸到明朝一统江山之辽北,看那脉沿地形地貌绵延崛起的大明边墙(后人称长城)堪称辽北铜墙铁壁,墙头旌旗猎猎迎风,战马列队嘶鸣,威武披甲官兵手握长矛出鞘刀锋,铁骨脊梁固守着辽北一方安宁。

公元1368年,著名农民起义领袖朱元璋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 为号召,派遣将军徐达、常遇春举兵北伐,推翻元朝统治。洪武元年正月即皇位于应天府,取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同年秋攻占大都,结束元朝在全国的统治。其后再平定西南、西北、辽东等地,最终统一中国。辽东重地当数辽北,无论是地理位置还是丰富的资源宝藏,均被开国皇帝朱元璋看重。

朱元璋建立明朝,在收复东北之后设辽东都司,实行军政合一的卫所制。辽东都司辖境“东至鸭绿江,西至山海关,南至旅顺口,北至开原”。明代开原军事控带范围东至长白山以北,远达朝鲜边界,北至乌龙江(现今黑龙江),西至潢河以西(内蒙古巴林左旗一带),是辽东都司的第一重镇。虽然明朝的控制疆域达黑龙江以北,但由于朝廷对开原以内和开原以外采取不同的统治方式,使开原一线实际上成了泾渭分明的民族分界线。明朝对开原以外至黑龙江的大片区域的控制采用羁縻形式,对北方少数民族地区虽然也实行卫所制度,但这些卫所大都属于封卫,以原部落酋长为卫指挥使,明史上称之为藩卫。对藩卫的管理主要是通过册封羁縻,使其明确地方与中央的关系。朝廷对藩卫官兵只给赏赐,不发饷,亦不在藩卫地区设官仓。明朝在内地普遍实行的人丁、地亩登记入册(史称黄册)等管理手段也未在藩卫地区实行。可见明朝对藩卫地区给予了更宽松的自由自治。但由于历史上形成的民族差异所致民族矛盾乃至战事仍时有发生。

为防止民族间纷争和战事的侵扰,明政府按建国后形成的民族界属,西从嘉峪关东至鸭绿江的漫长地带修筑边墙(后人称长城)作为民族间的隔离带。其中辽东边墙(辽东长城)自明正统七年到明成化十七年历时40年,是为防御蒙古和女真族侵扰而修筑的土筑障塞。边墙东起鸭绿江边,西接山海关,是明代万里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长千余公里。沿边墙多处视形势缓冲和距离远近,筑有多处关口、城堡和墩台。沿边墙地带设置九个首府,其首府称作“镇”,通称“九镇”。九镇所辖领地称为“九边”。据《明史》记载,“其边陲要地称重镇者九:曰辽东,曰蓟州,曰宣府,曰大同,曰榆林,曰宁夏,曰甘肃,曰太原,曰固原。皆分统卫所关堡,环列兵戎。纲维布里,可谓深且固矣。”在九边之中的辽东镇位于九边之首,所以当年有“九边皆边也,而辽为重。”之说。辽北开原地处最北端,被称作“九边之端”,可见辽北地区在明朝九边重地之中是为重中之重。不仅如此,明皇朱元璋还派遣强将率精兵驻守辽东。最负盛名的将军当数总兵李成梁,他在明隆庆、万历年间临危受命镇守辽东。是时辽东地区民族矛盾加剧,女真部落兴起。女真、蒙古人不断进犯明代边疆,大肆掠夺资源财物,杀戮百姓。辽北一时战事频繁,烽烟四起,边墙内众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危急时刻李成梁亲率大军出征,平定周边,“先后奏大捷者十,师出必捷,”保卫了辽东北部疆域安定,遂名望四方,声震辽东。

明代辽北官府依据"九边之端"这一基本布局设治布防,戍兵屯垦,建城设堡。此时以开原为中心,设有三万卫,辽海卫,铁岭卫,自在州,安乐州。其中除铁岭卫外,其他二卫二州均在开原。是时辽北地区共建有五城,五关,十八边关,一百八十二座墩台。可见其在军事方面森严壁垒,严阵以待。当我们沿着辽北地区的一座座古城旧址,一道道古城墙遗址和关隘,一个个古墩台遗迹,走过铁岭的“七堡”(三岔儿堡、白家冲堡、抚安堡、镇西堡、曾迟堡、宋家泊堡、新添堡),开原的“七堡一关一城”(柴河堡、松山堡、威远堡、镇北堡、古城堡、新安关、庆云堡、彭家湾堡、中固城),昌图的“三堡一址”(清阳堡、镇夷堡、永宁堡、大刺榆城址),清河的“一关”(广顺关),仿佛看到高高的烽火台上燃起传递敌情和御敌的烽烟,仿佛听到边墙城头擂鼓声声,号角声咽,御敌弓弦撑满放箭,官兵冲出城门追杀穷寇,直获全胜凯旋而归,百姓沿途迎接,欢呼雷动。仿佛走进铁岭卫城(明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设于朝鲜半岛古铁岭,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迁于辽北古银州城,即今铁岭市。金元时期为新兴县。明在其旧址上修筑砖城),瞭望整座城池方圆四里六十步,高二丈,池深一丈五尺,阔三丈,周围五里有余。景仰铁岭古城西城门楼巍峨,俯看铁岭古城东南角墙跟条石奠基,用“工”款、“官”款标志的青砖垒砌的铁岭城墙,壁垒高矗庄严,明万历十四年(1586)镇西堡城之“永安门”门额、抚安堡城门之“来远门”门额之神来之笔,苍劲有力,雄浑一体,昭示着大明江山神圣一统,固不可撼。

着眼于辽北地处“九边”首要的地理位置,明政府在长城沿线加强防务,驻兵屯田。凡军事据点修筑城堡,驻军操守,凡垦种区域,或军屯或民屯兼备,星罗棋布,广为开垦。兵民是胜利之本。当年明政府在辽北长城沿线内侧修有边堡十八座,做到战备御敌和屯田生产两不误。在接踵设定的烽火台间禀报平安之际,官兵和百姓下地生产,侍弄农田。当禀报敌情来犯的烽烟点燃,百姓收工回城,官兵即刻挂甲出击迎敌。这不仅保证了驻守军事粮草供给,还确保了一方百姓衣食无忧,安居乐业。现今仍可见明代昌图青阳堡遗址,城门石狮威风凛凛镇守一方。始建于明永乐年间的青阳堡为砖城,朝南城门,设备御官和守堡官各一员,沿边筑墩台12座,驻守兵马719员,远超出一般边堡驻守设置。由此可以想象高高的城门上下有披甲把剑官兵严阵以待,来犯之敌皆难逃我镇守官兵亮剑刀锋。

在军事防御体系中铁岭城是开原城的卫城。明政府在巩固开发东北,修筑辽北边墙,修筑城堡,开发驿道交通,完备军事体系过程中,把开原作为重中之重。从现存的明代三万卫、辽海卫屯防地开原城墙遗址和开原中固城西门遗址的布局设定可见一斑。明代新安关旧址(开原庆云堡双楼台)是为辽东长城配套的关隘,主要用作与蒙古通关贸易往来。附近设有与蒙古人交易的马市,称作达达马市(至明末废弃),今只遗存两座土堆突兀。明东北有汉、女真、蒙古族三大族系,以边墙为界,边墙内为汉族居住区域,边墙外为东北海西女真叶赫部、哈达部,东为建州女真,西为蒙古兀良哈福余卫居住,边墙实际上是汉族农耕区与游牧区的分界线。由于辽北地处九边之端,即是边防要冲之地,也是民族共处之区。明政府在加强边防防务的同时,着力处理好各民族关系,开设边关边市方便民族间贸易往来。随即边墙内外各民族之间贸易的马市应运而生。马市是明朝永乐年间为汉、女真、蒙古族间进行商品贸易而专设的定期开放的贸易场所。是明朝经略辽东地域,妥善处置民族关系,促进东北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和民族交往融合的明智之举。明代东北处于偏远地区,生产落后,经济凋敝,女真、蒙古族尚处于狩猎状态,生产发展水平落后,他们需要很多生产工具和生活必需品需汉族供给。女真和蒙古的马匹、木材、人参、皮毛等也是汉族所需。这些物品均通过马市贸易交换。明在辽东设有广宁马市和开原马市,统称辽东马市。开原马市有三处,分别位于广顺、镇北、新安三关附近。官府对马市管理和税额皆有明确规定。期间交易最为兴盛的马市当数开原城东马市。现今我们走进开原马市堡村,其村名就是源自明代城东马市而来。站在花岗石刻村碑前可见“马市堡”三个大字格外醒目。可以想象当年在热闹繁忙的马市进行交易的赶市人,在交易之后各取所需,满载而归的场面。可以肯定,当年辽北的发展和繁荣离不开马市。汉、女真、蒙古各民族的融合发展与马市交易和人员交往密切有关。

明代延续270余载,官府沿着一脉绵延千里的辽东长城,强化辽北地区军事防务和驻守官兵屯田,促使辽北经济社会相对稳定协调发展,文化艺术亦随之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现存明代商品交易买卖使用的银锭;开原古城堡出土的青花瓷碗、瓷碟,铁岭镇西堡出土的煤精弥勒坐佛、砚台,弘治款青花瓷盅;喜庄子明墓出土的铜链坠饰;始建于明弘治四年的秀峰塔,灵应寺塔,铁岭古城西关帝庙;铁岭城东门外李成梁看花楼、总兵府建筑等均呈现出明代辽北经济、文化、艺术繁荣和唯美建筑风格。

历史不会忘记运筹帷幄镇守辽东,确保我辽东辽北地区安居乐业的总兵李成梁的伟绩丰功,现存明代石雕——武官翁仲(李成梁家族墓石像生),石吼、石马、石羊(均为李成梁家族墓石像生),李成梁北镇旌功石牌坊,铁岭催镇堡小屯李成梁家族墓等,均显示出国家和庶民苍生对一代名将的永久追怀和尊崇。

历史不会忘记明长城的铮铮铁骨,万古雄风,以及那一座座城堡、墩台、关隘、烽火台的御敌神功。烽烟虽然早已散去,但英雄将士的热血滋润黑土图腾,遗骨化作基石奠基中国神圣一统。黑土下锈蚀的弓箭大刀长矛还遗留着滚滚雷霆,城头鼓角相闻,仿佛耳畔依然萦绕着将士们杀敌报国的吼声。

2023.11.1日二稿于辽北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