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贾来发的头像

贾来发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散文
202001/03
分享

我的春联情结


贾来发


写春联、贴春联是我的拿手好戏。

从记事起,我家的春联几乎都是我贴。到了基本能写出像样的书法后,写春联和贴春联的重任全都落在了我的肩上。

记得父亲在世时,每逢春节,都要安排我撕掉旧的春联。按照父亲的要求,贴新春联时,要将旧春联撕得干干净净,不留一丝半点的痕迹。因此,撕春联对于那时幼小的我来说,是一件很费力的事。有时撕不掉,我就用刀刮,直到刮到底板才行。

后来,父亲去世后,我作了改进,对撕春联不再是那么认真。但我一直坚持贴手写春联的做法却一直沿习了下来。

这些年,手写春联受到了很大冲击。机器印的春联大有盖过手写春联的势头。印的春联不是不好,从精致的角度看,印刷的确实要比手写的强许多,但印刷的问题也不少,千篇一律的印刷春联不仅没有个性化和生命力,而且有的过于直白,甚至低俗和庸俗。从更严一点说,有的对联还不符合联律规则,对仗不工整,用词欠推敲,哪像手写春联,笔酣墨畅之间,飞扬的不只是创作者的文采,更是书写者情感的流露、个性的张扬和功力的显现。因此,在印刷春联来势汹汹的冲击之下,我不为所动,依然坚守和传承着祖辈留下的做法,每到大年三十,都要自己动手写春联、贴春联。这些年来,我还多次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免费为群众书写和赠送春联。在《参加免费送春联下乡活动》这首诗中,我这样写道:

春风淘气偶吹沙,字写街边任取拿。

这里欢呼收福字,那边涌动索窗花。

墨干圆满千家梦,汗尽温馨一盏茶。

拉近民心谁点赞?情深夹道送中巴。

 

一直以来,我家的春联在我们村应该是最有代表性的一家。这不仅因为我家的手写春联坚持得最为坚决,也最为长久,而且年年都是都是自己创作、自己书写。父亲在世时,他老人家书写的春联难于计数,但都随着岁月的流逝而忘记了许多,只有这几幅还清晰记得:

万里春波绿;千层麦浪香。

 

屋小不容风雨进;窗明还让月光来。

 

誓叫荒山披绿服;敢呼大地换红装。

 

父亲去世后,我没有抛弃这一优良传统,依然沿习他老人家的做法,每年都买来笔墨纸张书写和张贴着春联。

那些年,在父亲的指导下,我变换着字体,用楷书、隶书、行书,甚至篆书等不同书体书写着一年不同一年的收获、感悟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我创作和书写过的春联,从字数分,有五言联、七言联、九言联等等;从类别分,有励志类、感悟类、抒怀类等等。七言联如:

 

欣闻鸡鸭聊邻院;喜见燕莺竞早春。

 

岸柳舒眉迎旭日;春风鼓掌庆丰年。

 

九言联如:

看春风过处,笑弯岸柳;

待好雨来时,乐坏山花。

 

和风醒柳梦,疯狂大地;

细雨勾花魂,醉倒春天。

 

感悟抒怀类的如

瓦屋三间,岂只是容余寄足,耕读于尘嚣之外;

龙须一管,又何妨纵兴抒怀,吟啸于天地之中。

 

趁一窗明月,满帘秀色,好让我阅今古佳篇,也试作:诗千行,文万斗;

携几片白云,两袖清风,且任他纵春秋佳日,还须凭:茶半盏,酒三盅。

 

写来写去,村里人都知道我家父子能写会作,是村里的文化人家。因此谁家有个红白喜事,都来请我们代写。我们也乐而为之,情愿为村人代劳。只是他老人家走的那年,我家的春联变成了孝联,纸的颜色也由红色变成了白色。

按照农村习俗,孝联要贴满三年后才能换贴红色的春联。在这红白交替的三年间,我经历了失去亲人的悲痛,含泪创作和书写了好多关于怀念父亲的挽联。

三年后,我家的春联才又由白换红,恢复了往日的喜庆。这些年,我写了若干春联,贴满了自家和远近亲朋好友的门楣。辞旧迎新的日子,当春联的红色生动了春天的版面,农家人的日子又在喜庆的气氛中拉开了崭新的序幕。那些带着墨香的联语,既表达了我对春天的渴望和畅想,更寄托了我对已故亲人的哀思和怀念。

到过我家老屋的人,总爱流连门上的春联。如果村里要评选春联世家的话,我家应该不成问题。从父亲去世以来的二十多年间,尽管我离开了老家,在城里找到了一份工作,但逢年过节,我都要赶回故乡、赶回老家,让匆忙的脚步在节日里稍作安顿和停留。更为重要的是,我要回到老家写春联、贴春联。只是今年的春联又因老母亡故的原因,又由红色变成了白色。红白交换的不仅仅是视觉的区别,而是色差背后交织的许许多多无法用语言表达的丰富情感和人生感悟。

我的母亲在乡村生活了一辈子,在老屋料理了一辈子。说长也长,说不长也长。作为子女的我们,除了感激和感恩,我还能说什么呢。那天,也即大年三十的午后,我含着深情的泪水,写下了如下的挽联:

未报慈恩惭子道;

同挥血泪悼斯人。

 

望不尽云天万里;

擦难干血泪千行。

 

萱庭泣杖,云天万里同挥泪;

野岭埋棺,草木千山共哭亲。 

母亲再也看不见我为她书写的挽联了,但我还是要坚持地写下去和贴出来,让自己看见,让社会看见,让良心看见。

春联不过上下两联,字数不多,而且作起来、写起来都不费事,但透过“撑天拄地两行字,纳古融今一幅联”的春联,人们却可以触摸时代的神经,洞开社会的窗口。

对于传统,对于乡村的诸如写春联、贴春联的许多优秀的习俗和做法,我们都应该坚守和传承,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深厚的土壤中吸收丰富的养分,长成参天的大树。

一个家庭如此,一个地方如此,一个国家和民族又何尝不是如此!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