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来发
春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有着悠久历史和旺盛生命力。每逢春节,不管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还是天涯海角、异国他乡,只要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写春联、贴春联的传统和习俗。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春联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五代十国时以来,逢年过节贴春联就成为一种时尚和习俗。每年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把红红的春联张贴在自家门上。那种中国红的自豪和喜庆,在不断传承和弘扬中滋养着每一位炎黄子孙。可以说,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的“百节之首”,春节习俗丰富多彩,彰显出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魅力。而写春联、贴春联则是春节文化的重中之重。大年三十前,在神州大地,浩浩荡荡的写春联、贴春联大军热闹非常,大家都沉浸在喜迎新春的气氛中。贴春联的时间,虽然各地不同,但大多在除夕之前贴好。我所在的滇中地区,都是在大年三十这天贴对联。在这天,人们不仅忙着制作丰盛的年夜饭,而且还得在吃年夜饭前把对联贴好。这一副副崭新的对联,在这个特定的节日,被人们张贴在自家门上。淡淡的墨香、红红的喜庆,汇成了神州大地千百年来永不褪色的红色画卷,澎湃着每个中国人的心潮。
在浩浩荡荡的写春联、贴春联大军中,我就是其中的参与者、传承者和弘扬者。
我从小受父亲影响,对春联有着特殊情结。只是那时还小,不知道春联这种文学样式,撰写起来还有许许多多的讲究。到了后来,我才明白撰写春联要讲求“字句对等、词性对品、结构对应、节律对拍、平仄对应和形对意联”,容不得半点马虎。春联对于格式和音律要求很严,它有上联和下联组成。一般情况下,上联的最后一字为仄声,下联最后一字为平声,而且忌合掌。春联除了内容外,其实还包括书写和张贴等环节。一副好的春联,如果配上好的书法,不管贴在哪里,都会引来人们围观和评点。我小时候,常爱在大年初一走村串寨,目的就是要沾沾新春喜气,在各家各户的门口停留欣赏那些红底黑字,当然也有用金粉写就的春联。这些散发着墨香的春联,一家挨一家,一门连一门,一村接一村,像极了一个个刚出嫁的新娘,穿着红衣,迎着朝阳,花枝招展地站在门口,把过年的喜庆和吉祥在春风中传递。那些春联,大多以楷书或行书写就,也有用隶书或篆书写成的,但不多见。新春渐渐暖和的天气,处处洋溢着浓浓的年味儿。我一边在村间徜徉,一边慢慢欣赏各家各户的春联。
只是近些年来,市场上的春联已逐渐转变为机械化、规模化生产,而且手段多样,花样翻新,增加了不同类型、不同规格、不同形式的印刷体春联,赋予了春联更多的表现形式和现代元素。机械化生产、市场化运作的春联,虽然也符合当下社会生活和时代发展需要,但也暴露出诸如形式单一、内容雷同、制作花哨和对仗不工、平仄不协、书写不好等弊端,极大地影响了春联的艺术美,降低了春联的吸粉率和回头率。我既为春联的创新感到高兴,但也对这种制作机械化、形式表面化、内容口语化感到不安。
王安石的《元日》诗,就是写人们在春节这天“总把新桃换旧符”的即景之作。从桃符演变为春联,春联就这样诗意地陪伴着我们这个古老而伟大的民族辞旧迎新,一路走来。于我而言,撰联、书联、贴联、赏联,不仅是亲身体验、锻炼修为,更是文化熏陶、境界升华。
“春雨春风春满面;喜人喜事喜临门。”这副以重字见长的春联就贴在一户人家的门上。小小屋门,一旦贴上红红的春联,蓦然间就有了春意涌动,多了份迎春接福的欣喜。
“春雨多情苏万物;红联有脚进千家。”春联这种承载着精神气象和高雅情趣的文化符号,以其独特魅力,吸引着愈来愈多的人。我既爱它“欣闻鸡鸭聊邻院;喜见燕莺竞早春”的乡土气息,更爱它“窗摇竹影蝉声静;风送花香午梦长”的闲适优雅。它那“一池柳影风摇碎;几树莺声雨润甜”的诗情画意,“大地欢呼春落户;山花醉倒雨弹琴”的无边喜悦,不只让我在暖暖春日“采几串春光下酒”,更助我突发奇想“留一庭明月谈天”。
张贴在各家各户的春联,从内容上看,有的文采飞扬,有的
含蓄内敛,有的气势磅礴,有的则借联达意,表达对人生、对未来的憧憬和追求。字数也不一定,有四言、五言、七言甚至更长一些,但大多以五言、七言居多。有讲究的人家,大凡都要自己动手书写,有的连内容也要自己琢磨。像这副“瓦屋三间,岂只是容余寄足,耕读于尘嚣之外;龙须一管,又何妨纵兴抒怀,吟啸于天地之中”的春联,就是我早些年在老家时撰写的。那个年龄段,我对诗和远方总是充满幻想和期待。耕读之外,总爱效仿古人寄兴于山水之间。每有会意,就以诗词或对联等方式表达我寄傲琴书、吟啸天地的自信与豁达。
春联的内容涵盖方方面面,除表达对迎春接福的盼望、对美好生活的祝愿、对未来岁月的憧憬,还有对大美山河的深情礼赞、对风花雪月的动情吟唱、对孝老睦邻的真情表达。像“天地万情和至贵;古今百善孝为先”、“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唯诚唯信行世事;克勤克俭践家风”等这些春联,虽然有些老套,但它散发出的对于教化人们行事要诚信、持家要勤俭、待人要和气、举善要孝亲等道理,对于当下弘扬传统美德、提高道德修养、构建和谐社会依然大有裨益。它像杜甫的《春夜喜雨》,润物无声地把许多朴素的道理传递灌输给人们。它不动声色,也不虚张声势,只是以春为载体、以红为底色,让饱蘸浓墨的毛笔或以行云流水、或以婀娜多姿、或以刚劲有力的表现形式,在或长或短、或宽或窄、或大或小的纸上舞蹈成一副副赏心悦目的奇妙书法,呈现给大美阳春和炎黄子孙。
春联这种高高飘扬的中国红,从它问世以来,就红遍神州,从未间断。而能在一天之间,不用任何形式的发动和组织,就能“忽如一夜春风来”,让千千万万的大军投身到创作、书写和张贴中,彰显出的不就是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和深远影响吗?它短时间之内,呈现给人们的不仅是精神大餐,更是千家万户的满门喜庆。
这些“字字意难尽;句句情无边”的春联,虽然字数少,却是大文章,富有浓郁的时代气息和个性特征。它既古老、又新潮,既高雅、也通俗。它让我们聆听到历史前进的铿锵足音,见证着中华民族的不懈奋斗,感受到社会生活的日新月异。
我自豪地坚信,充满魅力和张力的春联,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都会让我们在永不褪色的中国红中,鲜艳世界的眼睛,迎接春天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