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贾来发的头像

贾来发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散文
201903/22
分享

乡村符号

贾来发


 

    炊烟是游子温暖的记忆,浪漫、温馨且又轻盈。

无论是旭日初升的早晨,还是落霞满天的傍晚,炊烟总是袅娜成一帧图画,定格为绝妙风景。多少年来,我一直生活在炊烟的梦里。

打开尘封的岁月,也就打开了贮存的乡愁对于游子的记忆。每日里,当炊烟从老家的屋顶升起,生活也就从炊烟婀娜的舞姿中沸腾。有时,她汇同早春的晨雾,飘逸成村中那一抹迷人的轻盈;有时,她携手乡村的柔风,温馨成山间那一幅妙曼的写意。

雨晴晨昏,岁岁年年,炊烟始终保持传统的姿势,坚守不变的追求,不只轻扬于土屋瓦舍,存活于唐诗宋词,更是我们保卫乡愁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

炊烟弥散着乡村朴实的味道,输送着酽酽的母爱,传达的不仅仅是对于父母、对于亲人和朋友的感恩和铭记,更是对于家、对于乡村、对于大地的依赖和眷恋。

炊烟是乡村的标识,炊烟是乡村的名片。她不是酒,却有酒的醇香;她不是茶,却赛过茶的意韵。

父亲说,炊烟是大地对蓝天的诱惑。云一般的舒展,水一样的轻柔,她带给我们的不仅是生活的快乐,也是诗意的享受和浪漫的追寻。

母亲说,炊烟是庄稼人最最平常的期待,只要有家的地方就有温暖的气息。春夏秋冬,生动的不仅是乡村平平淡淡的生活,更是锅碗瓢盆演绎的真谛。

炊烟,是记忆的长绳,一头系在乡村、一头挽住游子,不论你走多远,也走不出炊烟那份暖暖的情意。

 

一眼深深的古井,装满了甜甜的回忆。爬满皱纹的井栏,留下了沧桑的印记。

方也好,圆也罢,自古以来,老井就以一种亘古不变的情怀为当代的乡村坚守着哪怕是最后一方淡淡的乡愁。

是啊,乡村的老井一头承载过去,一头连接未来,根连着大地,心系着乡亲。在日复一日的乡村生活中,老井发挥着巨大作用。打水做饭,洗菜浣衣,人们以井为中心,聚在这里,早也好、暮也罢,遇到打声招呼,临走说声告别,笑意写在脸上,欢乐撒满井里。乡村人的生活虽然简单,但不乏真情和乐趣。

老井用甘甜滋养乡亲,用澄澈映照人心。她让乡邻更加懂得珍惜和维护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她提供的不仅是生命的源泉,更是净化心灵的良方。一担一担的井水,既能洗涤肮脏、清除污秽,也能把李家的嘴短洗成张家的理长,把生活的磕磕碰碰疙疙瘩瘩洗成一村的和和睦睦欢欢喜喜。

老井的水,望一眼就魂牵梦萦;老井的水,尝一口就甜透心窝。清晨的老井,挑走的是一担担朝霞和喜悦;傍晚的老井,荡漾的是一片片祥和与安宁。              

在我刚接触文学的时候,就是村中的这口老井,给予我许多的情思和遐想。面对斑驳的老井,面对老井周围的一块块青石和熟悉的环境,我的眼前,历史的沧桑就会浮现,过去的情景就会重演。老井是我文学创作的不竭源泉,也是乡村深处的精神家园。是你,用无声诠释大爱的真谛,用不竭展示无穷的魅力。

 

驾一犁春耕的农具,在烟雨的乡村,耕作大地,书写人生。

一直以来,我把犁铧当作乡村的诗笔,把大地视为诗人的信笺,让飞扬的遐想驰骋乡村,把青春的梦想种进深深的土壤。

年复一年,我们的祖先早已磨亮了犁铧的光芒,磨亮了心头的渴望。谁也说不清犁铧耕耘了多少土地,穿越了多少时光。在乡村,在农舍,在破旧的瓦房,只要看到犁铧的影子,我的思想就会掀起波浪,我的情感就会热泪盈眶。

犁铧被高原留住脚步,犁铧被春天挽住臂膀,犁铧的命运交给了乡村,也交给了岁月,交给了大地。

每年初春,犁铧被请出农家的小院。山间、地头、田野,犁铧在老牛的拉动下惊醒了大地的冬眠。一丘一丘的田地,一片一片的泥花,全都绽放生命的花瓣,在三月的乡村,呈现于阳春的季节。

泥土的清新不只诱惑眼睛,也诱惑乡村和老牛的喘息。犁铧耕作太阳,犁铧也耕作月亮,犁铧还耕作农家的诗行。

深深犁痕,记录着乡亲的喜悦;道道犁沟,涌动着春天的波浪。跟在季节的背后,按响乡村的门铃,我们随着犁铧、赶着老牛,把春天种在心上,把希望交给远方。 

 

当大地褪去厚重的寒衣,其实乡村的燕子早已飞临。

春天是燕子衔回的季节,被燕子衔回的春天是一幅涌动着生命气息的瑰丽画卷。

乍暖还寒的时候,是燕子第一个向乡村泄密春天即将到来的讯息。正是因了燕子的缘故,人们才不再迷茫,乡村才不再沉睡,憧憬才开始发芽。一夜间,沿着燕子飞来的方向,春天就到了。燕过时,春天的脚步就来到了滇中的大地。

当云朵擦亮了蓝天,当日历更换了版面,乡村便从燕子的伴唱中闪亮登场。一时间,乡村握手春风,种子联手季节,锄头昂首蓝天,一场春天的盛大演出就此隆重上演。

一只只、一对对、一群群,乡村的燕子就像早春的天使,或栖身于梁间的新巢,或吟唱于农家的小院,或飞舞于碧蓝的天空,让乡村的春天充满别样的风情。那叽叽喳喳的音符,是乡村最最动听的乐曲;那轻轻盈盈的身姿,是乡村最最娇美的看点。

南北西东,穿梭的是忙碌身影;雨晴晨昏,呢喃的是无限深情。九天之上,你用羽翅剪出诗行;大地之间,你用忙碌谱写乐章。

燕子,总会让我们站在春天的门槛,辞旧迎新,放飞希望,总会让我们展开对于乡村、对于未来、对于美好不懈追求的翅膀。          

 

从来不知疲倦,一如我的母亲,硬是让生活的重担压弯了青春的岁月。

如今,这些光滑油亮的扁担,像过度疲倦的母亲,在落日的余辉中,静静地守望乡村收获的季节。

扁担是庄稼人最最亲密的朋友,也是乡村最最简单的符号。她挑过乡村的风风雨雨,也挑过农家人的欢欢喜喜。

一根扁担,就是一个故事;一个故事,总以扁担开篇。

“一”字模样的扁担,取材于竹子或者木头,方便、耐用,且坚实、可靠,就像庄稼人的性格。她从不畏惧酷暑严冬,也从不退缩困苦艰难,再重的担子也压不垮她挺直的脊梁,再长的山路也吓不倒她坚韧的身姿。她懂得自身的使命和特殊的价值,尽管沉重的负荷苍老了她的容颜,淋漓的汗水浸透了她的时光,但厚实、忠诚的扁担,依然负重前行,把贫穷挑出家门,把福祉挑进乡村。

乡村的扁担,总与汗水有关,总与农人有关。一根油亮油亮的扁担,透出的不仅是岁月的尘烟和乡村生活的细节,更是一段段、一曲曲感人肺腑、催人奋进的诗篇。

扁担呀扁担,就是这根千年不变的扁担,根扎于乡村,情系于田园,虽然有过沉重、迷惘,但也充满画意和诗情。她一头挑过寒酸的过往和艰辛,一头挑过古代诗人笔下的浪漫和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悠然,还一头挑起当今人们的幸福和建设美丽乡村的构想。

回首曾经,我们是否也该感谢扁担,感谢那些像扁担一样为了美好追求和美好未来无私奉献的先辈以及许许多多的人们。 

 

积满了岁月的风尘,那盏苍老的马灯,立于时间的背后,静静地等待主人的归来。

抚摸马灯,就像抚摸过去,抚摸一种温暖和感动。虽然她已陈旧、锈蚀,像谢幕的演员,再也听不到台下热烈的掌声。

然而,就是这盏马灯,曾经照亮了那段生活,照亮了那段历史,是她,用光明引领乡村和人们走出黑暗、走出苦难、走向明天。

多少长夜,是她给予人们希望;多少曲折,是她陪伴人们前行。她照亮过乡村,照亮过日子,也照亮过阴阴晴晴的岁月和磕磕碰碰的家常。

当阴风怒号之夜,当连日抢收之季,当人们夜行之时,谁没有借助她的光亮,把黑暗抛向深渊,把丰收请进村里,把平安带回家中?

忽明忽暗,不灭的是心头的信念;时隐时现,执着的是前行的动力。

马灯的光是一团火,她温暖了人心并点燃了希望;马灯的光是一种爱,她传达了鼓舞和输送了力量。

一直以来,我都不曾遗弃马灯,就像不能遗弃曾经为了我们而纷纷消逝的背影。我们可以刷新过时的版面,添加新潮的内容,但不能删除马灯以及像马灯那样的精神,我们只有把马灯的光芒融入今天的潮流,才能让我们越走越宽广,越走越自信,越过越火红。

马灯永远不会熄灭,她跳动的光芒不仅照亮过去,也将照亮现在,照亮未来。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