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贾来发的头像

贾来发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散文
201904/03
分享

游云岩寺

                          贾来发

    

    真没想到,在距故乡黄营西面还不足五里的半山腰上,竟也藏着这么个好去处。名山大川,我也曾慕名涉足,但远隔千里,来去匆匆,走马观花般留不下什么深刻印象。加之这些地方名气大、游客多,闹嚷嚷地让我觉得反而失去了寻山觅水的那份闲趣和心境。岂如移步就在眼前的云岩寺,在轻烟缭绕之中,去静静地体味禅的意境和感悟生命的升华?

    云岩寺,又名三台寺,其上为真武殿,其中为云岩寺,其下为南无洞。三寺之中以中寺最为有名。据有关资料记载,该寺始建于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的大唐时期,原名圣国寺,后邑人见寺内有甘泉喷涌,遂改名涌泉寺。明洪武十九年,平西侯沐春游寺,见岩上云雾缭绕,紫云腾空,又易名云岩寺。清康熙四十年县令李密游寺后挥毫题书“云岩古刹”匾额及“岩开处别有天地;云过时自成古今”楹联。

散文可惜仅过10 载之后,因山崩而毁于一旦。后虽按原貌重建,但旧迹已不复存,留下的只是些神秘传说和浸透着禅意的满山碧翠……

    入得山来,但见一突兀怪岩之上,长一棵三杈青香树。树下依势建寺,窄窄地像是贴上去一般,倒也别出心裁,别具一番模样。拾级而上,灌木丛生,一片葱笼,虽值盛夏,灿灿的阳光也只能挤下几点,错杂斑驳地落在长满青苔的石阶上,让人在六月的酷热中还觉到丝丝凉意。脆脆的几声鸟啼,和着遍山的蝉鸣,犹仙乐般飘满了整个山中。

    行不过数百步,即到中寺——云岩寺。寺门正中,悬一大匾:云岩古刹。一进寺门,端坐于神台的弥勒佛便笑口相迎,其后墙却倒立着手持法器的韦驼菩萨,其旁有联云:“问菩萨为何倒坐;因世人不肯回头。”明白如话的联语,隐含的岂止是一种规劝,更是一种永远的无奈和悲哀。

    韦驼的面前,是一大天井。两侧各植桂树,但左侧早已没了踪影,只有右侧的那棵依然枝叶繁茂,泛着耀眼的日光寂寞地生长。天井之上,即是三寺之中最负盛名的大佛殿了,正殿之左侧为圣母殿,右侧为观音殿。左右偏殿之两前侧,又各有数间厢房左右相配,形成一个对称协调的殿宇整体。然在我看来,此殿之中最为精华之处,全都聚于右侧的观音殿。殿中观音菩萨之下,又是一眼小巧的天井。天井之中,劈一月牙形小池。池内后侧正中处雕一龙头,清泉便汩汩地从龙嘴中喷涌而出。龙嘴处,偏就生些猪鬃草,如龙须般飘拂在龙唇的周围。

    池内置一假山,精巧的山上,万年青树疏影横斜,树根穿插盘旋,如龙身般缠住了假山,占据了生存的空间。池水虽不大,但旱时不干,涝时不溢,总是那半池清波,倒映着蓝天白云。置身殿中,听到的只是泠泠和淙淙清响的水声。我呆坐良久,忽然间诗意就涌上了心头,草作了两首五律,诗曰:

 

雨霁烟岚尽,湖山一望收。

云僧缘寺宿,画景为吾留。

袅袅余钟磬,苍苍豁眼眸。

寻幽当日午,林鸟语三秋。

寺建西山后,钟传惜不闻。

林中蝉竞唱,岩上鸟相亲。

花好堪为友,溪清喜作邻。

烟岚侵岭暮,似已染余吟。

    正对观音殿的楼房上,透过那些对句工整、书法精妙的许多题句联语,我仿佛又走进了昔日歌声错杂的热闹之中,与那些文人骚客或是吟诗作对、抚琴长歌,或是轻挥长长的衫袖,起舞于神仙居所。兴之所至,这边就随口吟出:

“歌管楼台声细细;闲云潭影日悠悠。”

    吟声刚止,那边早有人提笔往壁上写下了:

“水色相连山色静;歌声错杂鸟声幽。”

    有善丹青者,就着色壁间,或描绘门上,把一幅幅笔法简练的淡墨画点染了出来,画极简单,但却精巧。有画瓶插梅花、对雪煎茶的,就题诗其上:

古瓶异样插梅花,对此煎茶味更佳。

映雪窗前开数点,冰肌玉骨任人夸。

    有画花中之王的,便作诗赞曰:

十分春色映池塘,富贵花开满苑香。

掩映水仙尤绝俗,赐名不愧百华王。

    可惜这全都是旧时盛事,但从中也可窥见当年寺之兴盛是怎样一番景象啊!

出得寺来,再上一段弯路,就是最高处的真武殿了。寺是近年兴建的,无人把守,只有一把铁锁把门锁了个结实,进不去的。遗憾之际,忽一个鸟影,从眼前闪入杂木丛林之中,急寻,哪里还有什么踪影。但鸟的叫声却不停地和着遍山的蝉鸣把个山谷和古寺叫得空灵和神秘起来。不多时,便纷纷扬扬,飘起了细雨。雨虽不大,但山里特有的岚气和轻烟却飘浮开来,薄薄地像层轻纱,笼了天,笼了山,笼了寺,使我分不出自己是置身山中,还是移步仙境。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