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蒋宇航的头像

蒋宇航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4/17
分享

中国作家网散文参赛作品:“羊城八景”说新旧

每一个生活在广州的人,大概都听说过“羊城八景”这个说法。外地人来广州游玩,大概也是想看一看的,因为这些景致已经美了近千年。

但这八景到底是哪八景?估计许多在广州生活了一辈子的老广州人,都数不出来。有些好学的年青人或许能够数得出来七个、八个,不过,老广州人可能是会摇摇头,不是这样的,没听说过。

不奇怪了,九百多年的历史,一些旧景致没落,一些新景致冒出,时间湮没了一切,但时间也创造出新的一切。不同的朝代,人们评出具有自己所处时代特色的“羊城八景”。

第一版“羊城八景”是宋代评出来的,时间在1062年,分别是:“扶胥浴日”、“石门返照”、“海山晓霁”、“珠江秋月”、“菊湖云影”、“蒲涧帘泉”、“光孝菩提”、“大通烟雨”。

其中第一景“扶胥浴日”,就是在扶胥港看日出的意思。

这个景观位置在今天广州市黄埔区庙头村南海神庙附近。1913年,法国东方学家沙畹首次提出了海上丝绸之路的概念,分为东海航线和南海航线两条路,扶胥港是南海丝绸之路的启航港之一。

所以,在一个对外开放的港口里欣赏日出,晨曦下,看着远洋商船进港和出港,到马来半岛、暹罗湾、孟加拉湾、到达印度半岛南部、及今天的今斯里兰卡,也是很特别,确实也是别有番味。

当然,如果认为宋朝人在欣赏日出时都是挤在港口里,则又是一种误解了,他们大多是移步到神庙旁边的一座称为章丘的小山岗上,那里建有一座浴日亭,从亭里向海边望去,才真正有眺望的感觉。

据记载,北宋绍圣初年,即公元1094年,苏东坡被贬途中经过广州时,曾到神庙拜祭海神,顺道就登上浴日亭赏景。既然是诗人,也就留下《南海神浴日亭》一诗。其中有:

已觉苍凉苏病骨,

更烦沆瀣洗衰颜。

悲戚而无奈的句子,把被贬远方,长途跋涉的劳累疲态刻画于纸上。

因为河流淤积,今天的扶胥港只留下遗址。但神庙还在,这座神庙又叫波罗庙,每年农历三月,会举行祭祀南海神的“波罗诞”活动,而且热闹非凡,是广州最大的庙会,也是全国唯一个拜祭海神的民俗活动;浴日亭仍在,只是重建的。

苏东坡的《南海神浴日亭》后人立碑于亭内,明朝广东名儒陈献章,儒学门派心学的奠基人,写有《浴日亭和苏东坡韵》,同样被立碑于亭内。虽然在浴日亭内,现在是看不到壮阔的海面,看不到壮丽的日出景色,但可以看到港口遗址、可以看到碑刻,这个羊城第一景,已从自然景色转变成了人文景色。

沧海桑田,朝代更迭,元八景是按“四旧四新”的模式进行评选,对宋八景既有继承,又有创新。分别是:“扶胥浴日”、“石门返照”、“大通烟雨”、“蒲间濂泉”、“粤台秋月”、“景泰僧归”、“白云晚望”、“灵洲鳌负”。前四景在宋八景中,后四景是新景观。

最后一景“灵洲鳌负”在广东南海,灵洲是山名,鳌是海里的大龟,据《淮南子》说,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作擎天柱,所以,鳌也是作为能背负重物的象征。

明神宗万历十七年进士,高明人区大相曾有诗咏《灵洲鳌负》:

花宫环碧水,

百尺驾春涛。

缥缈金银阙,

云门控巨鳌。

明神宗万历三十八年进士,南海人郑懋纬也有诗咏《灵洲鳌负》:

南海衣冠盛,

灵洲水面浮。

树深归野鹤,

江晚系渔舟。

尽管山仍在,此景却已不存,除了这文人墨客留下的景色。

在元八景的评选中,有个很令人感到神奇的特别的操作,用“景泰僧归”替换了宋景中的“光孝菩提”。虽然都是宗教景观,按理说可以替换的话替换一下也亦未尝不可,但这可以替换的道理是什么呢?总不能说就是为了形式地构成“四旧四新”这种搭配。

因为在名气上说,光孝寺比景泰寺大名气,古代时候就已经很有名气。据《光孝寺志》载,光孝寺最初为南越王赵建德故宅,后来才改建为寺庙。当然,景泰寺的历史也不短,始建于南朝梁时,大约比另一座广州名刹六榕寺晚建八十年左右。但广州有民谚说:“未有羊城,先有光孝”,尽管这是夸张的,只是光孝寺作为羊城年代最古、规模最大的佛教名刹,应该没有异议。

景泰寺在白云山西麓半山腰上,传说当年广州剌史邀请罗浮山景泰禅师来广州建寺,庙建好后因地势较高,无处取水,景泰禅师用禅杖在地上点了几下,泉水涌出,成小溪长流不息,形成一个了深水坑。这个地方就叫做景泰坑,每当黄昏,外出化缘僧人,三五结伴而归,在坑上打水回庙。

明朝明景帝朱祁钰为皇帝,也就是蒙难“土木堡之变”的明英宗的弟弟,因他的年号为景泰,当年的广州地方官怕犯忌讳,曾上书明景帝请求改寺名以及改地名,但朱祁钰给的回复是寺名地名均无需改动。

不过,景泰寺没有保留下来,也没有重建。只有半山上的建筑地基以地名,景泰坑公交车站还是广州交通网络重要站点,经过景泰坑的公交线路有20多条。

但是,景点虽然没了,景色却还在。涯山之役后,生灵涂炭,南宋彻底灭亡,难得可以有一群人聚集在一起。所以,“景泰僧归”这一景,美不在寺庙本身,而是生命的活动,美在人,美在生命。

曾经有一段时间,许多老百姓拿着空水瓶,搭公交车到白云山打水。认为安全健康,络绎不绝,不失为美妙一景。但后来因为保护环境的需要禁止打水了,但这生命的活力,始终是最美妙的一景。

明清两朝,离我们今天最近。

明朝建立后的社会,实在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充满了活力与希望的社会。所以才会有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所以才会有编写永乐大典的壮举。

所以,明八景的评选是同样充满了创新与活力的,对旧景一个也没有保留,评的全都是新景。分别是:“粤秀松涛”、“穗石洞天”、“番山云气”、“药洲春晓”、“琪林苏井”、“珠江静澜”、“象山樵歌”、“荔湾渔唱”。最后两景“象山樵歌”和“荔湾渔唱”,在宋八景与元八景中,都没有类似的景观,在今天也依然值得欣赏。

象岗山位于今天广州市解放北路西侧,东侧是越秀山。据说这里原是一座高约五十米的山丘,形如卧象。明朝拓建广州,在象岗山与越秀山之间建了北城门,称大北门;清代时在山顶上建了炮台;民国时也划为军事禁区;到20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新建设,山脚下建设了第一家中外合资经营的中国大酒店;与此同时,还计划推平象岗山作进一步建设时,却意外发现象岗山原来是南越国第二代君主赵胡的王陵,果然是天子守城门。所以,在今天,这里成为了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樵夫就不再有了。

荔枝湾在今天广州荔湾区泮塘区域,这里也没有打鱼的了。这地方相传是西汉大夫陆贾出使南越国时种下荔枝而得名,不过水湾已经枯竭多年。1958年,广州市政府组织党员干部以及人民群众开展义务劳动,一年多的时间,开挖出今天的荔湾湖公园。所以,今天广州市的公园不收门票,在道理上似乎也是对的,因为,包括麓湖公园、东山湖公园、流花湖公园在内,都是市民义务劳动开挖修建,让后人享一下清福倒也无妨。所谓“前人种树,后人乘凉”。

明代评出的这两个羊城景观都不是自然景观,而是人文景观。但美不在依傍名人,也不在依傍宗教。樵夫之歌与渔夫之歌,可能曲调不同,却都是美妙的劳动者之歌。这两个景观之美,就美在对劳动者的歌颂与尊重上。

清八景的评选,作风与明朝相似,评出的八景与明八景完全不同。分别是:“粤秀连峰”、“琶洲砥柱”、“五仙霞洞”、“孤兀禺山”、“镇海层楼”、“浮丘丹井”、“两樵云瀑”、“东海渔珠”。

但这种不同是在名称上的,有个别景点,却与明八景相同。比如,“粤秀连峰”与“粤秀松涛”就是同一个景点,只是景色内容有所改变,前者侧重于听松,后者侧重于看峰。“五仙霞洞”与“穗石洞天”,也是同一个景点,在今天惠福西路上的五仙观。

评出的第二景“琶洲砥柱”是塔景,这是一个有趣的景观。琶洲是广州东南端一个小岛,琶洲塔是明万历年间在岛上修建的一座海鳌塔,塔的设计者叫龚坤,但生平不详,塔景到处都有,而这是一座导航塔,仍是有些不同的。

在这座塔下,原有一座海鳌庙,庙侧有海鳌寺,与琶洲塔一起共同构成景观群。海鳌寺内供奉文武二帝、三宝佛、观音等,据说香火甚旺。

文昌帝张亚子是晋朝人,关武帝关羽俗称“武圣”,民间又尊其为“武财神”,属于道教人物;三宝佛是大乘佛教的主要崇拜对象,就是一般寺庙大雄宝殿上供奉的华严三圣;观音是纯中国特色的佛教人物。

儒道佛合在一寺共拜,这是有趣的地方,也是一个独特的宗教景观。所以,尽管不是像明八景那样有着对人民的安定和幸福的生活的向往,和对勤劳致富的寄托,也是体现了广州人能包容的广阔胸怀,怎能不赞叹一声,这景观的人文景色有趣呢?

1963年又再评了羊城八景,这次评出也都是全新的景观,而且人文色彩更丰富,气息更浓烈。分别是:“白云松涛”、“萝岗香雪”、“越秀远眺”、“珠海丹心”、“红陵旭日”、“双桥烟雨”、“鹅潭夜月”、“东湖春晓”。

“珠海丹心”是集群化的人文景观,以广州解放纪念碑为核心,包括:海珠桥、海珠广场、旧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曾经的广州最高建筑27层楼。纪念碑上的解放军战士塑像,一手拿枪,一手捧着鲜花,威武雄壮。

“红陵旭日”也是一个红色人文景观。景点在广州起义烈士陵园,包括:广州公社烈士墓、中苏人民血谊亭和中朝人民血谊亭等。作为一种人文现象,这个景点的评选也是打破了传统中国人对陵墓的禁忌,使红色陵园成为人们优闲,合众同乐的场所。

“萝岗香雪”这一景,名字很美,但并非自然景观。据史料记载,从宋代开始,萝岗地区开始种植青梅,后来种植规模越来越大,所以,每年冬至前后,当遍地梅花怒放,洁白如雪,这是农业文明的景色,鲜花盛开,预兆着丰收在望,期待着丰收的喜悦,这美不只在于花本身,也是美好生活的向往。人民的幸福生活,本来也就是红色烈士们的追求。

改革开放后,1986年、2002年评过两版,2011年5月又再评出新的一版。分别是:“塔耀新城”、“珠水流光”、“云山叠翠”、“越秀风华”、“古祠流芳”、“荔湾胜景”、“科城锦绣”、“湿地唱晚”。

“科城锦绣”景点位置也是在萝岗区的,是广州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示范基地。这一景观评出来了,却不是一个成熟的景观,它还在发展中。发展科技是必须的,科技太重要,我们绝不能再抱着传统那种,把科技视为雕虫小技的偏见,而科技的发展是没有尽头的。

当然,在发展中的不仅是萝岗区。“塔耀新城”也是一个集群景观,广州塔为核心,包括:广州塔、珠江的江景、广州大桥和鹤洞大桥的桥景、珠江新城的城景等,气势恢宏,蔚为壮观。

从2011年到2022年的今天,11年又过去,广州又有了许多新变化。最突出的是在2021年6月开通的海心桥,这是一座步行桥,把亚运开幕式的主会场海心沙岛与珠江南岸的广州塔连结了起来。

这座漂亮的步行桥,是世界上目前跨度最大、宽度最宽的步行桥,不过,若在日后再评新一版羊城八景时,相信不会独立上榜。因为,她必会被归入到“塔耀新城”景观群中,表现广州最新的发展成就,也使得这一景色,有了更丰富的人文内涵。科学发展,也是广州人文景观的一大特色吧。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交流的工具,也是表达的工具,自然是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唐诗的兴旺,无疑是与其所使用的语言有关。所以,广州的人文景观,其实脱离不开粤语特色,也就是人们说的岭南文化特色。尽管外地朋友往往会表示听不懂,如同是听鸟语,不知是褒是贬,鸟的歌声也是美妙的。

关于粤语的起源,一般认为源自周朝的雅言,就是古代的普通语。这个观点有道理,广州人、东莞人及顺德人等不同地方的人说粤语,口音都各不相同,就像今天人们用普通话交流,但各地也会有各自的方言一样。

据认为,孔子是用雅言来讲学的,所以,“三人行,必有吾师焉”,用粤语来说就非常通顺,若用普通话来说,可能就要翻译为:“三个人在一块走,其中必有我的老师呵”才觉得通顺。把古文译成现代文,是有点把粤语译成普通话的感觉。

粤语的语音面貌与隋唐的语言十分接近,试读唐朝孟郊的代表作《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这是一首朴素的诗,不以华丽的词句来营造诗意,只是口语的词句,自然而又实在地表现了游子内心对母亲的深沉的爱。用粤语来吟诵,“线”字和“衣”字是押韵的,全诗音韵显得低调而沉实,没有轻飘起来的那种感觉,更显得这亲情的深沉与内在的特点。今年春晚的相声节目《欢乐方言》,以有趣的方式谈到了诗中第三句“行”字的发音。“临行”一词如果用普通话来读,应读为“临走”才会觉得在发音上舒服。

前述苏东坡《南海神浴日亭》一诗中“病骨”一词,也是粤语的用词方式。年少时朋友间有时也会互相说:“你这个病骨呵”。因为想约去什么地方玩,但有人不乐意,就这样来讥讽他身体衰弱,施加点压力的意思。如果用普通话说的话,一般会说为:“你病了吗?”也一样可以语带讥讽。

2009年,广州塔展开全球征名活动,在民间,“扭纹柴”这个名字一度呼声甚高,因为这个塔的外形是扭转状态的网格结构,塔身在中间收缩,这个词十分形象地概括了塔的设计特色,甚得中老年广州人喜爱,因为他们在少年时大都有过要砍柴烧饭的经历,对“扭纹柴”的坚韧不拔的性格太有感觉了,广州人有时也会用“扭纹柴”这个词来形容倔强的小男孩。“扭纹柴”这个名字通俗而不粗鄙,但有些戏谑的成分,不适合作为正式称呼。征名的前三名分别为:海心塔、南天柱和广州塔。最后定名为广州塔。

“书同文”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建立的历史功绩,也是一项英明而伟大的政治功勋。他统一了文字是英明的,使中国各地能互相沟通的同时,又保留了各地多姿多彩的地方语言,这难道不是最高的“和而不同”的精神境界吗?而这之所以同时又是伟大的,不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文字基础,后代人才得以见到今天独具特色的汉字文化圈吗?在这个文化圈里的文化,又是多姿多彩的,各具特色的。

当然,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当今的时代,国内各地人与物之间交流密切。不是官方的、或文化人用文字沟通就可以了,口头语言的沟通也十分必要。所以,现在普通广州人的普通话也是十分了得的,不似过去,中老年人说的普通话,那曾是民间笑一景。

今天若再评新一版“羊城八景”,突破一下思维桎梏,“祖国的南大门”可以作为羊城新景中的第九景吧。因为要说广州最美的景观,如果以景观群的评选思维看,广州人低调实在,敢于开拓,良好的精神面貌,又何尝不是最美一景?

今天的新广州,还生活着千万来自全国各地的新广州人。互相尊重,互相包容,共同建设和守卫守卫我们“祖国的南大门”,这一景色又怎么不是大美,又有什么理由不上榜呢?当然,是否能评出第九景这其实并不重要,因为不管如何,评选“羊城八景”这项延续了九百多年的人文活动本身,就是内容丰富而内涵深刻的至美景色,够条件申报吉尼斯记录了。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