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住的楼前有一棵国槐,是小区初建时栽种的,至今已经十多年了。每当春末夏初,槐树从沉睡的寒冬渐渐苏醒过来,高大美丽的树冠,一根根蓬勃向上的枝条,便绽放出嫩绿嫩绿的幼芽。进入7月,这是国槐的开花期,一束束米粒状的花蕾,缩放在千枝万叶间,过不了多久,便绽放出橙黄色的一束束花穗,那一簇簇花团锦绣,布满枝头,繁花似锦。每当夏风轻拂,香气袅袅,浓浓的槐花香味沁人脾肺,更引来无数的蜜蜂。酷暑来临,骄阳似火,烈日炎炎,槐树以她那茂密的绿叶,遮日蔽天。让人们在她那绿荫的庇护下,纳凉、小憩。站在槐荫下,看着满地金灿灿的槐花,不由得对国槐的渊源感起了兴趣。
据记载,中国人植槐最早可能起源于古代的“社坛立树”。 《周礼·地官·大司徒》载:“设其社稷之,而树之田主,各以其野之所宜木,遂名其社与其野。”说明树是社的标志。而槐树是西周时的社树之一。 在《尚书·逸篇》载:“大社唯松,东社唯柏、南社唯梓、西社唯栗,北社唯槐。”国槐不同于洋槐,国槐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树种,而洋槐的另一个名字叫做“刺槐”,开白花,是从外国引进的。
中国民间有一俗语:“门前一棵槐.不是招宝就是进财”。在这里人们把槐树誉为招财进宝的吉祥之树。中国人将槐树誉为吉祥的化身,源于首先将它视为神灵的栖息之所。如果追根溯源,当起源于周朝。《太公金匮》中记载:“武王问太公曰:天下神来甚众,恐有试者,何以待之。” 太公说道:“ 请树槐于王门内,有益者人,无益者距之。” 这里讲的是周武王与姜太公关于祭祀神灵的一段对话。武王对太公说:天下来的神很多,我们将如何安排他们歇息呢?太公答道:请在王宫门内栽植槐树。社神就有了栖息之处。
在民间一直流传着这样的民谣:“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问我老家在哪里?大槐树下老鸹窝。”说的就是山西移民的历史。民国《洪洞县志》载:“大槐树在城北广济寺左。按《文献通考》,明洪武、永乐间屡徙山西民于北平、山东、河南等处,树下为集会之所,传闻广济寺设局置员,发给凭照、川资。因历久远,槐树无存,亦发贡于兵燹。” 这里说的是元末山西洪洞县城北广济寺旁驿道边有株“树身数围,荫遮数亩”的汉槐。明初鉴于长年战乱,中原荒芜,朝廷多次组织将山西之民移往冀鲁豫皖等地。当时洪洞县人口稠密,地处交通要道,故移民尤多。每次移民多在深秋,官府在广济寺“设局驻员”,凡移民都要集中在这里登记造册,“发给凭照、川资”,后由这里编队迁送。据说当时明朝官府广贴告示,欺骗百姓说:“不愿迁移者,到大槐树下集合,须在三日内赶到。愿迁移者,可在家等待。”人们听到这个消息后,拖家带口、熙熙攘攘,纷纭赶往古槐树下。到第三天,大槐树下聚集了十几万人。突然一大队官兵包围了大槐树下的百姓,一位官员宣布了大明皇帝的敕命,“凡来大槐树之下者,一律迁走。”由于是强迫性移民,所以移民们在这里登上了离乡背井的征程,他们拖儿带女,扶老携幼,悲伤哭啼,频频回首,渐行渐远,亲人的面孔逐渐模糊,只能看见大槐树和大槐树上的老鸹窝。因此,大槐树和老鸹窝就成了移民惜别家乡的标志。据考证洪洞古大槐树移民分布在全国11个省市的227个县。槐树也就成了移民们怀祖的寄托,所以移民们到达新地建村立庄时,多在村中最显要的地方,如十字路口、丁字路口或村口种植上一棵槐树,以此表达对移民活动的纪念和对故土祖先的怀念之情。随着时间的流逝,幼槐成了古槐,古槐就成了故乡、祖先的象征。
中国人崇拜槐树不仅是因为将它作为神树、吉祥之树,也不仅是因为它的材质坚实且富弹性,耐水湿,是古代建筑、车辆、农具、雕刻的优质原料,还在于它的花、实、叶、枝、木皮、以及生长在它树身上的槐耳都是良好的中药药材。在饥馑年代,它的叶子是人们的救命食物。即使在今天,它的嫩芽也是一道美味的野菜,用它的嫩芽作饮代茶,更有治病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