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姜宝兵的头像

姜宝兵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4/23
分享

白塔寺采风

白塔寺遗址位于禹城市房寺镇尉庄村白塔寺小学内。据禹城历史记载,该寺为唐朝李世民为报司空方丈救命之恩而建。建九丈高白塔及400多座小塔名“白塔寺”,历代曾多次修缮。现存明嘉靖重修石碑两块。1935年改为学校。现无建筑痕迹,只存两株唐槐,两块石碑,位于白塔寺小学内。

一个偶然的机会,同教育局的同志一起到白塔寺小学检查工作。在校领导的引导下,我们顺便参观了白塔寺校园。都是文化人,校长介绍的很详实很形象。

白塔寺小学最北面是两栋北屋,中间被硬路隔开,硬路向南直通大门。路西面设有办公室、教室和宿舍,路东面是操场,后面被两座石碑和两棵古槐所占据。老槐的东面有两块石碑(“重修白塔寺记”和“功德主善人”),碑下各有一个赑屃,也许是年代久远的缘故吧,一块石碑上字迹全无,另一块上也是隐隐约约。

据石碑记载,白塔寺最初叫“古法海禅寺”,大约金、元朝代时才改名为“白塔寺”。元朝初年,来自河南的僧人了成率领他的徒弟们将寺院翻修过一次,明嘉靖癸卯年寺里的僧人妙恒(禹城人),带头捐资并在社会上广泛吸纳资金,用了三年的时间在旧址上重建了寺院,寺院的规模在原来的基础上更大了,而且建筑更加宏伟。这个石碑就立于新寺院建成时的明嘉靖二十五年秋天。

无历史记载的古槐树位于现学校后面硬路的东侧,高5-6米,树身只剩北侧一块硬皮,厚达10-15厘米,呈弧状,弧长1米有余,根据现在树身的形状,可以推测出树身完整的话直径可达1.5米以上,树围约5米。就是这苍老的树皮支撑着直径约6米的巨大的树冠。据于洪祥老人讲,建国初期,学校作为上下课信号的大钟,有3800斤重,但是1958年大炼钢铁时支架被毁坏了,于是就挂在古槐向南伸出的一枝上,同样由老树皮支撑着,这不能不让人佩服大自然的造化及其神奇力量。

古槐树向北半米的位置,也有一棵同品种的槐树,直径可达半米,枝繁叶茂,当地居民把它们称为母子树。据学校传达室的工作人员讲,每年春天,子树都会比母树早一周发芽。

1943年,由区长段仁升主持在白塔寺建立了高级小学,成为周围几十里内最早的高级小学,解放战争中学校停办。1950年春,正式建立“白塔寺小学”(石屯区完小),首任校长为于洪祥。1950年秋,因大殿成为危房,于洪祥校长上报县文教局,经批准把大殿拆除。原位于寺院硬路两侧的石碑(一为“重修白塔寺记”,一为“功德主善人”),在文革中被推倒弃于学校院内空地上。1996年,由时任白塔寺小学校长的杜传礼牵头,经市文化局与原善集乡政府协商,出资1万元,请曲阜工匠补修,并由杜传礼校长操办,重新把碑树起于现在的位置。

据说原白塔寺的规模比目前学校的院子还要大,分东西两个院子,东边的院子略小于现学校,南北长约80多米,东西宽50米。从南门进去以后是一个前院,东西各有厢房3间,院子正中有用砖铺成的硬路,通往北边的大殿。古槐树就在硬路的西边,距大殿所在的高台(约高出地平面1.2米)4-5米。大殿名大佛殿,东西长约20米,南北宽约8米,高约10多米,有三大间,门庭廊沿雕梁画柱。进得殿门,哼哈二将分列两旁,浓眉大眼,形状怪异;殿中央为释迦牟尼像,有4米多高,安详地坐在高台(底座)之上;殿周围有18罗汉,形态各异,相貌逼真。西院与东院相邻,有梢门相通,位置稍靠前,南北长约40米,东西宽约20米,有北屋4间,西屋5间,是僧人饮食起居之地。

自明清时期至建国前期,白塔寺香火一直很旺,几十名僧人,数百亩庙地,车马农具一应俱全,方圆几十里地的信徒到此烧香拜佛、许愿还愿。每年春天的庙会更是热闹非凡,一般庙会安排在麦收前,会期4-5天,届时说书的、唱戏的云集此处,各类农产品、牲畜、用具都上市交易,包子铺等服务行业也布置在显眼的位置。庙会交易额一般较大,对促进地方民族融合及经济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历史沧桑、岁月留痕,禹城遗存的寺庙建筑,与充满生机的现代文化交相影映,展现出它特有的历史文化魅力。

夕阳西下,落日余晖中,白塔寺传出学子琅琅的读书声,白塔寺这座传说中的古代寺院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