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姜宝兵的头像

姜宝兵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6/05
分享

舌尖上的图书

自从中央电视台上播出了一部《舌尖上的中国》,神州大地掀起了一股美食浪潮。其实,民以食为天,美食古已有之,古人云“治大国如烹小鲜”,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大文豪苏东坡曾有《老饕赋》云:“盖聚物之夭美,以养吾之老饕”。其中,“老饕”一词便由“饕餮”演变而来。饕餮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兽,它最大特点就是能吃。用现代的话说就是吃货,文雅一点说又叫美食家。

清代大才子袁枚著有《随园食单》,作为一位美食家,《随园食单》是其四十年美食实践的产物,以文言随笔的形式,细腻地描摹了乾隆年间江浙地区的饮食状况与烹饪技术,用大量的篇幅详细记述了我国十四世纪至十八世纪流行的326种南北菜肴饭点,也介绍了当时的美酒名茶,是我国清代一部非常重要的饮食名著。

现代的美食家就很多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在《小说月报》上看到过一篇苏州作家陆文夫的小说《美食家》,讲述一位嗜吃如命的吃客的故事。在主人公朱自冶流连于姑苏街巷寻觅舌间美味的生命历程中,我们记住了陆稿荐的酱肉,马咏斋的野味,采芝斋的虾子鲞鱼……九十年代又读了梁实秋的《雅舍谈吃》,惊讶于世上还有如此美文,梁实秋自嘲嘴馋,一生中写下了无数谈吃的文章,这些文章带有浓浓的故土情怀,但更多的让读者在文字中感受到令人垂涎欲滴的各地美食,是名家谈吃中的经典作品。

散文大家汪曾祺既是美文家,又是美食家,他写过很多谈吃的文章,汪老所食、所喜的多是地方风味和民间小食,无论是谈萝卜、豆腐,还是讲韭菜花、手把肉,皆是娓娓道来、从容闲适;所有吃过的和没有吃过的,一经他说,全成了美食。著有《汪曾祺谈吃》《寻味》《五味》等美食文章。还有一位美食作家谈正衡,此人行过船,捕过鱼,下过放,行过医,教过书,当过古镇上的文化班头,做过县委机关干部,后在芜湖日报报业集团做记者、编辑二十余载。著有《梅酒香螺嘬嘬菜:江南野味的民间话本》《清粥草头咂咂鱼:江南野味的民间话本》,这两本我都在当当网上购得,读之令人口舌生津,真是脍炙人口。

但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一位美食作家古清生的美食散文,此人是湖北客家人,原来当过地质队员,1994年背着一台286电脑独闯京城,成为“北漂”一族,作为自由作家,随着他走遍天下的足迹,渐渐演绎成一种独特的旅食散文文本。《大嘴吃八方》、《左烧烤右煨汤》、《鱼头的思想》、《味蕾上的南方》、《食在江湖》、《徘徊的鱼》等,迅猛窜红各地书市,使古清生成了畅销书作家。听老地质队员古清生先生谈论饮食,你会发现饮食之道不在文人雅舍,不在宾馆餐厅,而像油茶花那样,在民间自然地蓬勃,自然地开放,自然地美丽。

初识古清生那还是上世纪九十年代,还是在《齐鲁晚报》的副刊上,零星地发现一些美食文章,读之脍炙人口,就注意到了作者古清生,我把发现的他的文章都剪贴在剪报本上,精心保存,不时翻阅。古清生的散文是他云游四方的吃文,它以“吃”为载体,表达了他的人生态度和生命感悟。古清生是一位作家,也是一位美食家。在作家古清生的笔下,“吃”不仅仅是一门味觉艺术,更是一门感觉艺术,他不是用嘴在品尝食物,而是用心在体味大自然赋予他的每一道美味佳肴,并用他手中的笔,淋漓尽致地描绘出独特的心理感受。以后利用出发的机会,在德州新华书店购买了岳麓书社出版的《美食最乡思》《鱼头的思想》《坐在黄河岸边的小镇上品饮》,到北京王府井图书大厦购买了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大嘴吃八方》,前不久在当当网上又购买了九州出版社出版的古清生新著《食有鱼》和《人生就是一场觅食》,在孔夫子旧书网上购买了《黄河弯黄河长》《左烧烤右煨汤》以及《风中的背影——古清生自选集》《阳光八万里——古清生精选集》。

近几年风行于世的还有赵珩先生的《老饕漫笔——近五十年饮馔摭忆》、《老饕续笔》,作者用白描式的笔记体写食话,写口腹之欲,记风物人情,述历史掌故,亲切自然而优雅,流露出作者对精致生活的一份眷念。台湾学者逮耀东写的研究中国饮食文化的书《中国饮食文化散记——肚大能容》和《寒夜客来》,此书介绍了中华名食数种并探寻了饮食与文化的渊源。还有文物专家王世襄之子王敦煌讲述父亲以及家中的两位老人的故事《吃主儿》,以及台湾目下最著名的美食专栏作家朱振藩先生作品《食在凡间》、《食随知味》、《食味万千》和《食家列传》,系列化地展示其数十年吃透咀嚼出的美食经验,引领更多的人读着平静的文字和思维感知食物乐趣的深层次文化。虽说是坐在台湾食坊中品饮菜肴的精髓与真味,却又能在品尝之中,品味到浓浓酽酽的中华文化,更能品享到虽为凡俗又是雅致的平常人家的幸福。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