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问你,什么最能代表中国的艺术与文化精神,很多人一定会说是书法。但是,艺术史家会告诉你另外一个答案:那就是篆刻!篆刻艺术是书法、章法、刀法三者完美的结合,一方印中,即有豪壮飘逸的书法笔意,又有优美悦目的绘画构图,并且更兼得刀法生动的雕刻神韵。可称得上“方寸之间,气象万千”。 北京举办的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会徽--中国印,潇洒飘逸,充满张力,寓意的是舞动的北京;她是有中国精神、中国气派、中国神韵的中国汉文化的符号,象征着开放的、充满活力的、具有美好前景的中国形象。
篆刻是一种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从古至今已有二、三千年的悠久历史。 篆刻,顾名思义,即是用篆书刻成的印章,是一种实用艺术品。它又称为“玺印”、“印”或“印章”等,这些称呼都因时而异。早在殷商时代,人们就用刀在龟甲上刻“字”(即我们现在称为甲骨文)。这些文字刀锋挺锐,笔意劲秀,具有较高的“刻字”水平。在春秋战国至秦以前,篆刻印章称为“玺”。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玺”为天子所专用,大臣以下和民间私人用印统称“印”。这就形成了帝王用印称“玺”或“宝”,官印称“印”,将军用印称“章”,私人用印称“印信”。
具有四千多年古老历史的中国印章从一开始就与古代等级社会紧紧相连。从商代的族徽,皇帝的“玺”,直到元明清,印章由原先的地位象征和实用功能衍生出篆刻艺术。篆刻家尺水兴波,将含蓄与锋芒、刚与柔、拙与巧、直与曲、方与圆表现得淋漓尽致,方寸间凝聚了中国人特有的哲理与才思。
中国印章虽无书法之挥洒自如,少绘画之色彩明暗,却另有一种古朴和浑厚情致。方寸间灵动之文字,朱白之相宜,纵横之章法,淋漓尽致间,展现出耐人玩味的古雅逸趣。自秦汉以来,中国印章最先不过是官府和官吏行使权力的象征和个人身份的凭证,明代中叶,随着文人雅士的爱好兴起,一种刻有各种诗句、警句、格言印章开始大量出现在书画作品的题字和押角处,它们成为书画作品构成的有机部分,增添了艺术感染力。这种区别于官章、姓名章的篆刻作品,常称之为“闲章”。闲章由秦汉时期刻有吉祥文字的印章演变而来,宋元以后风气颇盛,名谓“闲章”,其实不“闲”。到了近代,闲章便发展成为中国书画艺术不可或缺的部分。闲章的内容十分广泛,且意趣盎然,书画家或自拟词句,或撷取格言、警句于闲章,以示对人生和艺术的感悟。
据记载,元代赵孟頫是第一位自制印信的文人画家;元末画家王冕偶得一块色泽斑斓花乳石,便刻了一方“会稽佳山水”印,押到画上,从此,文人墨客研朱弄石,遂为千古所尚。
清代书画家郑板桥,用于书画的闲章很多,如“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富贵非我愿”、“畏人嫌我真”、“俗吏”等,他的“青藤门下牛马走”闲章,表明他愿拜倒在徐青藤门下为仆的虚心求艺精神。在他众多闲章中,尤以“七品官耳”最为著名,他是诗人、书画家、进士,做了十二年小小县令而不得升迁,实属怀才不遇,仕途维艰,故刻印“七品官耳”以自嘲。
鲁迅有一枚闲章“只有梅花是知己”,融情入花,借花寄意,表现了高尚情趣。作家郁达夫名郁文,精于篆刻,自刻了一枚曰:“郁郁乎文哉”,这是选用《论语》中的名句,既隐含了姓名,又表达求学情趣,可称印林佳作。徐悲鸿有枚闲章叫“一尘不染”,是画家言志明心,对自己高洁品格的最好标识。作家贾平凹也喜欢书画,闲章有四五十枚,如“凹则不平”、“静寂识大道”、“静虚子”、“空谷萧人”等,耐人寻味。香港作家金庸,也有几十枚闲章,风格各异,如“吾亦散淡人”、“曾经沧海”等,富含哲理。
余自少年时期,即醉心金石,看到报刊上刊登的篆刻作品即剪贴到剪报本上,潜心琢磨。随后自修《篆刻艺术入门》,刻出了第一方印章“锲而不舍”,表达了金石可镂的决心;此后有感于时光流逝,青春易逝而刻印“莫让年华付水流”以自警。自号“剑梅搂主”,此句来源于“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并刻“啸傲江湖”以配之,俨然一位行侠仗义的侠士。炎帝姓姜,因其发源于姜水而得姓,姜太公八十岁垂钓渭水遇文王,开创周朝八百年基业,有感于此,刻制阳文大篆“炎帝子孙,太公传人。”
及至年长,篆刻金石的兴趣日浓,潜心学习了篆刻名家赵之谦的《篆刻学》和吴颐人的《篆刻五十讲》后,技艺大进,以自己欣赏的格言警句入印,有“文章高白雪,节义傲青云”,语出《菜根谭》寓意“嚼得菜根,百事可为”。“腹有诗书气自华”源自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诗句。向往隐居世外桃源的隐士,刻印“纸窗竹屋灯火青萤”。向往江南春色,即刻“杏花春雨江南”。 “人淡如菊,品逸于梅”一语不知典出何处,吾心向往之,刻印铭记。自有女儿后刻印“孺子牛”,取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之意,岁月如梭,至今已十八载矣。感怀于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刻印“岁寒知松柏”,此语出孔子《论语》。
一日,翻阅郑逸梅的《艺林散叶》得句“禅心剑气相思骨”,甚喜爱之,刻印铭怀。少年意气,崇尚“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刻印铭志。仕途艰难,思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而刻印“上下求索”。曾于报纸上看到一肖像印为一奋力向前的牛,题名“跋涉”触动灵感,自思自己才疏学浅,非千里马样的人物,正是一只跋涉的健牛,刻一只奋进的健牛以自况。并刻“开拓”、“拼搏”二印以自励。也曾“一盏秋灯夜读书”,孤独苦闷之时刻印“白发三千丈”,发问“谁主沉浮”、“大梦谁先觉”。希望自己“修身齐家治国”,希望“花好月圆人寿”,刻二印铭记,为阳文青田石龙凤钮对章。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刻印“仁者寿”。羊年本命年,刻印“吉羊”,“羊”即“祥”也,“吉羊”即“吉祥”,刻印“羊年大吉”、“只有梅花是知己”“乘长风破万里浪”三印抒怀。又刻“今来古往闲中意”和“龙腾云萃虎啸生风”两印章,为阴文青田石龙凤钮对章。刻印“亦狂亦侠真名士”,语出《萍踪侠影》大侠张丹枫“亦狂亦侠真名士,能哭能歌迈流俗”,吾身虽不能而心向往之。徐悲鸿大师曾言“人不可无傲气,但决不可无傲骨!”有感于此,刻阴文大篆“傲骨”一枚铭志。偶然得一石料,其形如胆,即刻“剑胆琴心”四字自励。
明人曹臣所编《舌华录》载,苏轼一日饭后散步,拍着肚皮,问左右侍婢:“你们说说看,此中所装何物”一婢女应声道:“都是文章。”苏轼不以为然。另一婢女答道:“满腹智慧。”苏轼也以为不够恰当。爱妾朝云回答说:“学士一肚皮不合时宜。”苏轼捧腹大笑。读着典故,自思自己在当今红尘滚滚、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潜心读书学习,是否也是一肚皮不合时宜?即刻印“一肚皮不合时宜”以自嘲。读辛弃疾词《贺新郎 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回首叫、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感触颇深,即刻随形印章“知我者二三子”。
冰心先生留学美国时,梁启超先生为她书写对联“世事沧桑心事定,胸中海岳梦中飞。” 这幅条联的上下句,都是冰心先生自己从清代著名诗人龚自珍《己亥杂诗》中选出来的。感觉很好,即刻了对章“世事沧桑心事定”和“胸中海岳梦中飞”两枚印章,一红一白,斑驳可爱。时值春日,办公室搬到三楼,刻一印章“更上一层楼”记之。公余闲暇,练字读书,阳光透过明亮的玻璃窗照到开花的滴水观音上,岁月静好,望窗外云卷云舒,看庭前花开花落,篆刻“晴窗花落砚池香”,在墨迹未干的习作上,印上红红的印章,自己孤芳自赏,亦可陶冶情怀。积数年苦功,现在已有闲章五、六十枚,然白石老人号称“三百石印富翁”,吾差之远矣!
近日偶得四方寿山石方形章料,红色肌理,晶莹可爱。随决定篆刻图章传之后世。
第一枚图章篆刻“九品高官”,用李斯小篆阴文篆刻,参考汉官印图式,阔边十字方格,古色古香,意趣盎然。印文为什么用“九品高官”呢?有下面一个典故。
清人郑板桥曾刻印“七品官耳”,现代相声大师侯宝林自嘲为“一户侯”,我今自封“九品高官”。何以七品为芝麻官,而九品反而称为高官呢?原来郑板桥进士出身,才华横溢,但宦海沉浮,怀才不遇,只做得知县之职,满腹牢骚全在这“七品官耳”四个字上。然而,“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七品芝麻官做得有滋有味,为民请命,落得青史留名。多少达官显贵,多少皇族贵胄,而今安在哉?古有“万户侯”,岂闻“一户侯”之说?这正是相声大师的幽默之所在。正是布衣亦可傲王侯,九品也能称高官。官居九品,不可谓不高。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往来皆朋友,谈笑无白丁。九为上上之数,天地间数大莫过于九,官高莫过于九品。每日里忙忙碌碌,上有千条线,下面一根针。闻民间之疾苦,观官场之热闹。上班忙碌,下班回家,老婆孩子热炕头,庸庸碌碌,既不羡慕酒场上的纷扰热闹,也不眼红权贵门前的车水马龙,固守一片净土,正象陶渊明所说的那样:“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第二枚图章篆刻“花未全开月未圆”,取法大师齐白石篆法,白文无边,大篆篆法,痛快淋漓。古代禅宗里面推崇这样一种境界,叫做“花未全开月未圆”,这种境界才是所谓的最佳境界。花一旦全开,很快就会凋谢;月一旦圆满,很快就会缺损。而花未全开月未圆之时,才最让人有所憧憬。因为你并不知道这朵花会开得多么灿烂,你也不知道这轮明月会有多么皎洁,其中有无限的可能。花灿烂盛开,月圆如明镜,也许是我们追求的最美。可是到了此时,无法再有新的期盼,新的希望,也就无法产生新的动力,新的激情。因为,花儿开得无法再美,月儿无法长得再圆。而再往后,就是花儿要萎,要谢;月儿要淡,要缺了。渐渐它们或者是凋落在泥土里,或者是消失在夜空里。想到这些,看着眼前花好月圆的完美,多愁善感、富有想象力的我们难免又伤感起来。古今中外的圣贤智者看惯了、经历了太多的花开花落、月圆月缺、潮起潮落、悲欢离合,他们最终把眼光和心境定格在当下的“花未全开月未圆”, 花未全开月未圆是一种境界,是智者的选择,是聪慧。煮茶赏花,举杯邀月,看庭前花开花落,观天上云卷云舒。
第三枚图章学习篆刻大师邓石如刻“胸有方心身无媚骨”,细白文小篆,细边框。“胸有方心身无媚骨”为邓石如垂暮之年所作,是邓氏印章的精髓所在。作为书刻艺术的一代宗师,邓石如始终是一介布衣,生长蓬荜之中,行吟荒江之畔。他虽贫困却不失其志,曾刻一方印,文曰“胸有方心,身无媚骨”,表达了他一身傲骨,不向权贵折腰的志气。邓石如是生活于所谓“海宇清晏,风雅鼎盛”的乾嘉时期卓越的艺术家,他勤奋耕耘,有继承,有发展,有创新,以其独特的人生道路和艺术的的悟性,成为后学的楷模。邓石如的篆刻艺术名扬海内外,对后世影响深远,近代的吴昌硕、陈师曾、齐白石等艺术大师的篆刻,都程度不同地追随过“邓派”,吸收了“邓派”的养分。可以说,邓石如之后,文人流派篆刻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纪元。
第四枚图章为白文红底“刚直不阿”,大篆篆法,笔画粗直,痛快淋漓。白石老人曰“刻印,其篆法别有天趣胜人者,唯秦汉人。秦汉人刻印有过人处,全在不蠢,胆敢独造,故能超出千古。余刻印不拘前人绳墨,而人以为无所本。”篆法古拙,章法参差,结合他指力非凡的单刀直冲,确乎大气磅礴,别开生面,达到了他所追求的“天趣胜人”的境界。吾亦胆敢独造,作为业余爱好,只是自娱自乐,孤芳自赏。不求开宗立派,但求特立独行,有自己独特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