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是鲁北平原上的一个小村庄。每年进入腊月,年味儿就越来越浓了,家家户户忙碌个不停,特别是在农村,这种忙碌的氛围更加浓厚。腊月二十四后,家家户户忙着准备过年,杀猪宰鸡,购办年货。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进行相当彻底的大扫除清洁活动。平常懒散的家庭,这时也绝不含糊,定要大干一场,弄个里外一新,用最新的面貌迎接新一年。
过年贴春联、贴年画是件有意思的事,要用白面注水加温搅拌调成浆糊。每个带门的两侧都要贴春联,自然也少不了横梁上的横批。大红的纸,黑亮的字,一个字对一个字,不能彼此长短,各家的春联一般在二十九或三十贴,小时候多是请村里的文化人书写,如今,我小时候写春联的那几位老人都已经作古,现在村里已经很少有会这把刷子的“大家”了,所以每家基本上都到集上买,分门别类的对联样样齐全,如买大门上贴的,就给你递上“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正门上贴的给你递上“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人和家和万事兴、财旺业旺千家乐”,横批多是“万事如意”。春联的内容从风景、家训、美好愿望到党和国家的富民政策等五花八门都有。
记忆里的年总是温馨的。吃年夜饭就是一年中最完美的一餐,全家人围坐一起,母亲总是把我们喜欢吃的菜都会放在桌上,只要家里有的就炒和做来一起吃,至今仍然镌刻在我的脑海里。桌上有各种冷盆,有鸡、鸭、鱼、肉,各式炒菜等,有鲜美的水果,有糕点和糖果,这才是真正的过年。现在回想,能让一家人围在家里,饱满一种过年的心情,真是一种家庭和睦和幸福的。乡村过年,讲究的是一种平实,一种随意,一种从容,不张扬、不摆谱、不虚荣,自娱自乐。四里八乡透着年味,像文火熬出的老汤,总是在人们尚未十分留意的时候,静悄悄地透出香来。
伴随着忽远忽近的鞭炮声,年味愈发浓烈,燃放鞭炮后的空气里有淡淡的硫磺味,村子里弥漫着家家户户鱼肉的香气,还有邻里亲朋间相互招呼的人情味,在以前那个物质上相对匮乏的年代,年夜饭吃的是一份至爱的亲情,是一个留恋的回忆。在我的童年记忆里,年夜饭关心的是吃水饺,最重要的是可以从水饺中咬出“金钱”硬币,包水饺之前,母亲都会洗几个干净的硬币,包在饺子馅里,谁“吐”出银钱多,就预示着谁是新年里最幸运的人。我和哥哥姐姐便争先恐后地吃起来,谁咬到硬币便会得意地叫出来,放在眼前的桌面上,让大家真实地感受到过大年的福气和运气。
除夕之夜,合家团聚吃团圆饭是最重要的大事,在外地工作者,无论远近,务必赶回。有实在不能回家的,家人们也总为他留一个位子,留一副碗筷,表示与他团聚,这年夜饭也叫“合家欢”。此时厅堂上红烛高烧,摆上丰盛菜肴,由家长拈香,带领全家男女一齐向列祖列宗跪拜,恭请祖宗降临饮宴,并祈保合家大小平安,兴旺发达。“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吃过年夜饭,收拾一下,合家大小围坐一起,或闲聊或看电视或打牌搓麻,在欢声笑语中,一家人开始熬年夜,准备辞旧迎新,俗称“守岁”。
农家人最讲究的是守岁仪式,它充满了一种特别的温馨。窗外是满天的寒星,屋内是温暖的炉火。全家人聚在一起,泡一壶浓茶,温一蛊小酒,喝着、呷着,或总结过去一年的得失,算计未来一年的生计;或有一搭没一搭的闲聊,谈心叙旧,一起等待新年的来临。旁边的春节联欢晚会是央视送的年大餐,但一家人谁也不把心思全放在上面,难得聚在一块重温亲情的机会,这远比联欢晚会更有吸引力。在守岁的过程中,小辈们会给长辈们行大礼、恭祝长辈安康,说些健康吉祥的话儿。长者往往掏出早已准备好的红包送给晚辈们,里面多是一些连号的新纸币,这就是压岁钱,同时说一些期勉的话。伴着你一岁一岁的长大,收到的压岁钱面额也会越来越大。当有一年你不再收到压岁钱,那就证明你独立了,你要开始给小辈压岁钱了。
大年初一,鸡叫头遍,三乡十里就噼里啪啦响起了鞭炮声,俗称“开门爆”,很有趣的是这中间爆竹声间连不断,一直会持续到天大亮,实在是热闹异常。大人们早早打响“开门爆”,将昨夜关好的大门打开,叫做“开门进宝”。只有开门爆打过以后才可以出行,所以这也是孩子们最高兴的时候,可以出去玩啦!孩子们大都穿着新衣服出去,带着平常少有的玩器钱物,呼朋唤友,或三五一群,或聚在一块,爱怎样玩就怎样玩,没人干扰你,即使搞点恶作剧什么的也只会得到大人们宽容的一笑。不过出门前各家父母都会再三嘱咐小孩,见人都说好话,不可乱问,不可乱说,免得说出不吉利的话,这在喜庆气氛中更增添了一种庄重肃穆。
大年初一,要向长辈们拜年,除了自家的父母、祖父母之外,依次有家族的近支远门,三爷四奶五叔八姑家等等,小孩子们高兴的是可以得到数量不等的压岁钱。初二是闺女回娘家,外甥看舅舅的日子,这一天,三乡五里,路上行人往来不绝。全村去拜年的,来拜年的,好不热闹;其余老少爷们,一年好不容易聚在一起,多半都相邀三五成群在一起扯谈,说过去一年的经历和来年的打算,也有不少聚在一起打牌娱乐的;特别兄弟多的或来拜年亲戚多的人家,要轮流请客,一家请一天,多的家请客要延续七、八天。
新年的大街上,最热闹要数是卖小商品和小吃的,玩的内容也不少,各色各样的都有,有套圈的,卖各种玩具的,水果摊上有甘蔗,有馋人的糖炒栗子,还有卖五颜六色气球的,大人小孩都喜欢。当然。还有女孩子头上的蝴蝶结和花夹针也受欢迎。除此之外就是买棉花糖吃,她们拿在手中像轻柔的云朵,一边吃,嘴上像挂着云朵在游动,挺好玩的。
正月十五夜是一轮圆月,亮色不亚于八月十五,这时的农村到处都淌在银子般的月光下。傍晚吃完水饺,村宅上就有各种灯闪烁,大人小孩都拖着或提着自制的兔子灯、老虎灯、鹰灯等拉着,拎着。近处远处,灯火闪闪烁烁,鞭炮声依然四起,一直响到天亮。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乡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的钱包也逐渐的鼓了起来,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也在乡村里逐渐开花结果。你方唱罢我登场,由全村群众自发组织,村民自助参与的村晚在年轻人的张罗下开场了,平日里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庄稼汉子登上了台,围着锅台转的妇女媳妇也不甘示弱,在外打工归来的年轻小伙更是踊跃亮相,独唱、舞蹈、小品、相声,一个个独具特色的节目搅火了农村群众的红火年。而划旱船、踩高跷、舞狮、唱戏的活动也是精彩不断,年味儿十足。
家乡的年,真有让人回味不尽的年味儿啊!每每回忆起来,过年的味道就越来越浓,穿越时空,浓浓地飘散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