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姜宝兵的头像

姜宝兵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03/16
分享

重游禹王亭

春天悄悄地来了,虽然春寒料峭,但终归挡不住人们憋了一冬的热情,元宵灯会在大禹文化旅游风景区举办,人山人海,规模空前。在元宵灯会的尾声之后,我也鼓足精神,前往禹王亭大禹文化旅游风景区游览了一番。

禹王亭始建于唐代,后诸朝扩建修补,至明代改建禹迹亭,翰林刘士骥作《禹迹亭记》记之。清康熙五十年重修,改称禹王亭,后毁于战乱。1996年禹城市重修禹王亭。据旧志记载:四千多年前,大禹治水时,曾在此具丘为山,登高望远,察看水势,“具丘山”因此而得名。博物馆集古建、水泊、园林为一体,成为凭吊古风,激励后人的教育基地。

禹王亭博物馆南首是一牌坊式山门,门上方为清乾隆题写的"禹王亭"手迹。进正门,是“禹王亭题记”碑和“功德”碑,左右两侧是“禹王世纪钟”钟楼和“鼓楼”,左首是一通巨大的石碑,双龙盘绕的碑额上篆书“重修关王庙记”,大石赑屃负碑,十分雄壮巍峨。赑屃,又名霸下,传说中的龙九子之一,传其性好负重,故置于碑下,其形似龟,因此又名龟跌、鳌座。其首有螭(有角或无角龙)和龟形两种,匍匐昂首,甲背耸立石碑。

关于龟驮碑,民间流传最广的说法为大禹治水时,玄龟驮山岳以助治水的传说。此典出自东晋王嘉《拾遗记·卷二》:“……禹尽力沟洫,导川夷岳。黄龙曳尾于前,玄龟负青泥于后。玄龟,河精之使者也。龟颔下有印,文皆古篆,字作九州山川之字。禹所穿凿之处,皆以青泥封记其所,使玄龟印其上。今人聚土为界,此之遗像也。”

民间传说依据《拾遗记》略有改动,并且玄龟在传说中有个更威武霸气且字面意思浅显易懂的名字——霸下。上古时代霸下常驮着三山五岳,在江河湖海里兴风作浪。大禹治水时先收服了霸下,并勒令其推山挖沟,疏遍河道,为治水作出了贡献。洪水治服后,大禹担心霸下又到处撒野,便搬来顶天立地的特大石碑,上面刻上霸下治水的功迹,叫它驮着,沉重的石碑压得它不能随便行走,亦再难四处作难。

再往里走,是古代禹城城门石刻“禹迹”“祝阿”。禹城民众为清官曾九皋刻的“去思碑”。旧时官吏离任时,地方士绅颂扬其“德政”,著文勒碑,表示去后留思之意。还有名气很大的紫阳遗碣,就是南宋理学家朱熹亲笔的石碣《耕云钓月》。字大如斗,苍劲有力,潇洒流畅,有极高艺术观赏性。朱熹字元晦,号晦庵,别称紫阳,人称朱文公,南宋理学名家。

碑后两边为碑廊,碑廊内镶括了当代老中青三代书法家的精品,碑廊中间是“享殿”,享殿塑有禹王治水像和九鼎模型(传禹在此定九州铸九鼎)。穿过享殿,是禹王大殿,大殿上方悬挂着清曾九皋县令亲书的“神功千古”匾额,门两边是取自大禹陵清乾隆皇帝撰的楹联。

进大殿,正中是禹王塑像,左右两边是曾协助大禹治水的四位功臣:皋陶、伯益、后稷、启的塑像;大殿墙上配有大禹治水的木刻壁画。正殿两边为东西配殿,东配殿是禹城出土的文物殿室,西配殿为禹城发展回顾展览和国学讲堂。

在东配殿映入眼帘的除了石斧、陶壶、鬲、豆等出土文物,最引人瞩目的是一根四米多长的大铁棒,旁边有图版介绍“定海神针铁的传说”:昔,华夏神州水患连年,民不聊生,乃有禹帝治水,其时,为测江河深浅,取一铁棒,可随心长短,入江河湖海,深浅立现。水患平定后,禹帝将此铁丢入大海,取意海河永固;被东海龙君所得,供奉起来,称为“定海神针铁”。俗语有云: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此铁正是那架海紫金梁的具象化体现。

后,天产灵猴孙氏悟空道成归山,龙宫借宝,神器应主,璀璨生光,正可谓宝剑英雄,相见恨晚。此后便一直伴随这位齐天大圣美猴王,上闹三十三天宫,下砸十八地狱,乃是神器榜上天下第一棒。

这可真是够玄幻的!孙大圣的如意金箍棒竟然现身禹王亭博物馆!左看右看这个“定海神针铁”竟然就是如意金箍棒!来到北边,还有一块图版介绍“禹城富铁矿区基本情况”。近年在禹城首钻获得富铁矿区,全铁最高品位达69%,为国家战略储备矿。这根“定海神针铁” 原来是禹城富铁矿钻探出来的岩芯!

出后门,便是龙山文化古遗址———具丘山,具丘山建有棱形禹王亭。亭中心立有一通石碑,石碑被玻璃罩子保护着,字迹隐隐约约看不清楚。好在旁边有图版介绍,原来这就是曾九皋县令亲书碑文的“禹亭记”石刻。碑文曰:“具丘山,一卷石耳,而志乃特书之日禹具,何哉?谓禹昔治水,尝登之以望水势,而八年于外,地平焉,天成焉。以故县号禹城,邑创禹庙,盖以志不忘禹也。

一日者, 闲游登眺,父老环拥而告余日:“此山虽小,一望而无际,称为禹城首景。古有亭焉,以纪禹功;今既废矣,我侯盍重建之。”余也徘徊良久,顾瞻四方,见夫丘之下:委蛇曲折,古漯河也。西川绕绿,水土平也。黍稷翼翼,桑田盛也。杨柳依依,林木茂也。庐舍森森,民居稠也。行旅跻跻,履道坦也。非禹治之,孰治是也?爱因父老之言,思大禹之德,乃腹草创焉,塑像焉。置田数亩,招僧而祀之。俾后之过具丘者,咸而指之日:是即昔日大禹望水处也。将见亭因禹而立者,禹即因亭而存。则禹亭虽微观乎,亦庶几与禹城、禹庙并垂于千古焉耳。”

康熙年间曾九皋参加科考,一举中得探花,其文笔还是很好的。曾九皋在禹城任知县九年,为禹城百姓办了不少好事,是有口皆碑的清官好官。

亭后右侧,是打于唐朝年间的神井和有关神井传说的介绍。禹王亭博物馆园区内,苍松翠柏,绿树成荫,景色怡人,此乃大禹文化之圣地。

禹王亭历经数代,兴废多变,规模虽小,但闻名遐迩,曾吸引不少文人墨客到此吟诗咏赋,抒发情怀。如清代林则徐在《丁亥日记》中有:“于道光七年,莅禹见闻记载:晴。申刻行,本拟禹县馆而与人宿。行之询问土人,乃知至禹王亭此路较“捷”。至亭。仰望禹王塑像,泛起怀古情,拟水排洪,沧海桑田,恩泽后世,万古宁生“神功千古”也。故倾坛酹酒,遥祭禹灵。酉刻馆,激动不已。具本以禹迹名城。”

禹城,这是一块古老的热土,4000多年前,大禹在这里完成疏浚九河导洪入海的丰功伟绩。禹城这座城市也被深深地刻上了大禹的印迹。人们为了感念大禹的恩泽,修建了禹王亭供奉禹王,时光荏苒,虽然原有的建筑早已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但是禹城人民政府又重修了禹王亭,建立了禹王亭博物馆。禹王亭已化身为永不磨灭的符号,根植在禹城人民的灵魂深处。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