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姜宝兵的头像

姜宝兵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2/02
分享

乡村纪事之春节元宵

家乡春节的风俗多姿多采,乡土气息浓郁。腊月二十四后,家家户户忙着准备过年,杀猪宰鸡,购办年货。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进行相当彻底的大扫除清洁活动。平常懒散的家庭,这时也绝不含糊,定要大干一场,弄个里外一新,用最新的面貌迎接新的一年。

过年贴春联、贴年画是件有意思的事,要用白面注水加温搅拌调成浆糊。每个带门的两侧都要贴春联,自然也少不了横梁上的横批。大红的纸,黑亮的字,一个字对一个字,不能彼此长短,各家的春联一般在二十九或三十贴,小时候多是请村里的文化人书写,如今,我小时候写春联的那几位老人都已经作古,现在村里已经很少有会这把刷子的“大家”了,所以每家基本上都到集上买,分门别类的对联样样齐全,如买大门上贴的,就给你递上“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正门上贴的给你递上“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人和家和万事兴、财旺业旺千家乐”,横批多是“万事如意”。春联的内容从风景、家训、美好愿望到党和国家的富民政策等五花八门都有。

记忆里的年总是温馨的。吃年夜饭就是一年中最完美的一餐,全家人围坐一起,母亲总是把我们喜欢吃的菜都会放在桌上,只要家里有的就炒和做来一起吃,至今仍然镌刻在我的脑海里。桌上有各种冷盆,有鸡、鸭、鱼、肉,新鲜疏菜等,有鲜美的水果,有糕点和糖果,这才是真正的过年。现在回想,能让一家人围在家里,饱满一种过年的心情,真是一种家庭和睦和幸福的。乡村过年,讲究的是一种平实,一种随意,一种从容,不张扬、不摆谱、不虚荣,自娱自乐。四里八乡透着年味,像文火熬出的老汤,总是在人们尚未十分留意的时候,静悄悄地透出香来。

伴随着忽远忽近的鞭炮声,年味愈发浓烈,燃放鞭炮后的空气里有淡淡的硫磺味,村子里弥漫着家家户户鱼肉的香气,还有邻里亲朋间相互招呼的人情味,在以前那个物质上相对匮乏的年代,年夜饭吃的是一份至爱的亲情,是一个留恋的回忆。在我的童年记忆里,年夜饭关心的是吃水饺,最重要的是可以从水饺中咬出“金钱”硬币,包水饺之前,母亲都会洗几个干净的硬币,包在饺子馅里,谁“吐”出硬币多,就预示着谁是新年里最幸运的人。我和哥哥姐姐便争先恐后地吃起来,谁咬到硬币便会得意地叫出来,放在眼前的桌面上,让大家真实地感受到过大年的福气和运气。

除夕之夜,合家团聚吃团圆饭是最重要的大事,在外地工作者,无论远近,务必赶回。有实在不能回家的,家人们也总为他留一个位子,留一副碗筷,表示与他团聚,这年夜饭也叫“合家欢”。此时厅堂上红烛高烧,摆上丰盛菜肴,由家长拈香,带领全家男女一齐向列祖列宗跪拜,恭请祖宗降临饮宴,并祈保合家大小平安,兴旺发达。“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吃过年夜饭,收拾一下,合家大小围坐一起,或闲聊或看电视或打牌搓麻,在欢声笑语中,一家人开始熬年夜,准备辞旧迎新,俗称“守岁”。

农家人最讲究的是守岁仪式,它充满了一种特别的温馨。窗外是满天的寒星,屋内是温暖的炉火。全家人聚在一起,泡一壶浓茶,温一蛊小酒,喝着、呷着,或总结过去一年的得失,算计未来一年的生计;或有一搭没一搭的闲聊,谈心叙旧,一起等待新年的来临。旁边的春节联欢晚会是央视送的新年大餐,但一家人谁也不把心思全放在上面,难得聚在一块重温亲情的机会,这远比联欢晚会更有吸引力。

在守岁的过程中,小辈们会给长辈们行大礼、恭祝长辈安康,说些健康吉祥的话儿。长者往往掏出早已准备好的红包送给晚辈们,里面多是一些连号的新纸币,这就是压岁钱,同时说一些期望勉励的话。伴着你一岁一岁的长大,收到的压岁钱面额也会越来越大。当有一年你不再收到压岁钱,那就证明你独立了,你要开始给小辈压岁钱了。

大年初一,鸡叫头遍,三乡十里就噼里啪啦响起了鞭炮声,俗称“开门爆”,很有趣的是这中间爆竹声间连不断,一直会持续到天大亮,实在是热闹异常。大人们早早打响“开门爆”,将昨夜关好的大门打开,叫做“开门进宝”。只有开门爆打过以后才可以出行,所以这也是孩子们最高兴的时候,可以出去玩啦!孩子们大都穿着新衣服出去,带着平常少有的玩器钱物,呼朋唤友,或三五一群,或聚在一块,爱怎样玩就怎样玩,没人干扰你,即使搞点恶作剧什么的也只会得到大人们宽容的一笑。不过出门前各家父母都会再三嘱咐小孩,见人都说好话,不可乱问,不可乱说,免得说出不吉利的话,这在喜庆气氛中更增添了一种庄重肃穆。

大年初一,要向长辈们拜年,除了自家的父母、祖父母之外,依次有家族的近支远门,三爷四奶五叔八姑家等等,小孩子们高兴的是可以得到数量不等的压岁钱。初二是闺女回娘家,外甥看舅舅的日子,这一天,三乡五里,路上行人往来不绝。

全村去拜年的,来拜年的,好不热闹;其余老少爷们,一年好不容易聚在一起,多半都相邀三五成群在一起扯谈,说过去一年的经历和来年的打算,也有不少聚在一起打牌娱乐的;特别兄弟多的或来拜年亲戚多的人家,要轮流请客,一家请一天,多的家请客要延续七、八天。

新年的大街上,最热闹要数是卖小商品和小买吃的,玩的内容也不少,各色各样的都有,有套圈的,卖各种玩具的,水果摊上有甘蔗,有馋人的糖炒栗子,还有卖五颜六色气球的,大人小孩都喜欢。当然。还有女孩子头上的蝴蝶结和花夹针也受欢迎。除此之外就是买棉花糖吃,她们拿在手中像轻柔的云朵,一边吃,嘴上像挂着云朵在游动,挺好玩的。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乡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的钱包也逐渐的鼓了起来,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也在乡村里逐渐开花结果。你方唱罢我登场,由全村群众自发组织,村民自助参与的“村晚”在年轻人的张罗下开场了,平日里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庄稼汉子登上了台,围着锅台转的妇女媳妇也不甘示弱,在外打工归来的年轻小伙更是踊跃亮相,独唱、舞蹈、小品、相声,一个个独具特色的节目搅火了农村群众的红火年。而划旱船、踩高跷、舞狮、唱戏的活动也是精彩不断,年味儿十足。近处远处,灯火闪闪烁烁,鞭炮声依然四起,一直响到天亮。真是让人回味不尽的年啊!

春节在人生的岁月中一年年地过,年复一年,在历史长河中只一瞬,但畅想无限。回望镜子,忽然觉得自己脸上又多了一道皱纹。是的,人会老去,但年不老,人会老去,但乡情永远不老!

“三十夜(除夕)的火,月半夜(元宵)的灯”,年味尚没散去,元宵乘兴而来,据史载,汉文帝为了庆祝勘平诸吕之乱,特定正月十五为元宵,每逢此日,家家户户不仅要吃汤圆、燃烟花,夜间还要悬灯笼、逛灯会、猜灯谜……普天同庆,共度佳节。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元宵佳节,只见圆圆的月亮高挂在太空,夜空中时常被各种礼花渲染的五彩斑斓绚丽多姿,此起彼伏的鞭炮声中,仿佛还在诉说着对过年的眷恋,每每此时我总会想起儿时的元宵佳节……

从春节开始,在路边的大树上,广场上,早就挂满了红红的大灯笼,它展现了当地的精神面貌、节日气象,也预示着美好的未来。在各家的院门外边,正月十五晚上,也自然少不了红彤彤的灯笼,过去是红纸糊的火罐灯笼,现在是内装电灯的大红纱灯笼。这么多各式各样、长明不灭的红灯笼,寄托着无尽的含意,对死者,是香火旺盛,子孙绵延,对生者,是日子红红火火,一代更比一代强。

元宵节习俗很多,最主要的是闹花灯。元宵节花灯种类甚多,或是仿照事物的形象编制的形象灯,如龙灯、虎灯、兔灯等等,或是根据民间故事编制而成的活动灯,如牛郎织女、西游等人物灯,还有表现忠孝节义的民族精神的灯等等。各种花灯制作工巧,一展工匠的智慧和技能。

看戏也是元宵节的一个重要内容。从正月十三至十五,唱三天三晚。那些老戏迷也不怕天冷,拿个小凳子,早早地坐在台下,周围挤得水泄不通,憋着尿也不上厕所,那专注劲儿,与现在的小孩看动画片喜羊羊的情况是一样的,谁也挪不动他们。正月十五晚上,还有两个好去处,那就是猜谜语和看放花。猜谜语一般持续的时间不长,也就个把小时,但也是人挤人,人碰人,大人领着小孩,把谜底猜准了,很难领上奖,很多时间只好等到结束,让工作人员取一个高悬在头顶的灯笼以示安慰。

舞狮子,踩高跷属于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节假日或大型的庆典活动,人们会用来助兴。狮子的威猛形象,富有果敢和阳刚之气;踩高跷技艺的表演性强,形式活泼多样,是民间盛行的群体性技艺表演,深受群众所喜爱。他们穿着花哨的戏服,浓妆艳抹,载歌载舞,扭捏作态中一步三摇,如履平地。所扮的都是戏曲中人物,有黑脸老包,白娘子,法海和尚,渔夫,傻妞,俊哥,媒婆,……因身份的不同,造型各异,生趣活泼,逗乐中阵阵喝彩声不绝于耳。乡村有踩高跷的传说:古人为采摘树上的野果当食物,给腿上捆绑两根棍子,可见人类文明的智慧,远古时期早盛达了。

燃放焰火,是乡村的一大特色。火树银花不夜天,迎来又一个灿烂辉煌的华彩夜空。看那五彩缤纷的烟花,一会儿像小星星一样飞上了天,一会像小蛇一样弯弯曲曲冲向天空,还有的就像火箭一样,直直地排列成几行迅速地弹了出来,最有意思的是其中一组烟花,一个接一个地放,又一个接一个地上下翻滚在人们的面前,人们都看的眼花缭乱,喜在心头。数不清的烟花,都在人们的眼前闪动,烟花的颜色也有许多,“白的、灰的、红的、绿的、紫的、黄的、蓝的、粉的”……多的让人都数不过来了。形状就更不用说了,一会直的、一会弯的、一会又是交叉的、还有的摆成了圆圈,真是变化多端,各式各样。最有意思的是,有一种花,嗖的一声,天空就变成了金黄色,天上的金星,慢慢的向下飘落,上下接应,十分漂亮。

元宵节的气氛是有诗意的。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家家灯火辉煌,人们载歌载舞,大街小巷游人来来往往,欢声笑语,热闹非凡。彩灯、烟花、车马、古乐、歌舞、灯光、月色、鱼龙交相辉映,元宵节的夜色精美绝伦,摇曳生姿,一派热烈繁华的景象。红火、喜庆、欢乐、热闹的气氛让元宵节增加了几多诗意。“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苏味道这首《正月十五夜》描述极尽通宵狂欢的李唐盛世。当夜,长安古城大放花灯,夜不戒严,豪门贵族车马喧阗、观灯民众人山人海。

感慨时光荏苒的同时,不免怀念起古人对这个节日寄予的热忱与厚望,尤其是少年男女。过去的元宵节也是中国的情人节,因为在封建社会里,年轻的女孩是不允许外出自由活动的,只有在元宵节是可以结伴出来游玩。而元宵节赏花灯正好给未婚男女们一个交流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元宵节又成了青年男女与情人相会的日子。这一夜,花灯如昼,街上行人如织。常困于闺阁的女子莫不期待着这一天能够出门,能在灯火阑珊处寻着命中注定的那个人。她们心尖滚烫的渴望怕是比街上的花灯还要热烈,还要明亮。而在这一天,一不小心就能成就一段良缘,当然也可能会因一面之缘留下一生憾恨。正像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写的那样:“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写的缠绵婉约,为人称道,成为千古传诵的绝唱。

如今的元宵节夜晚,仰望天空你会看到一些燃着的灯在飘飞,那是不知谁在远方点燃的“孔明灯”又称“许愿灯”“平安灯”。一盏盏飘飞的许愿灯不仅展现着一个个小小的心愿,也诉说着游子浓浓的乡愁。许愿灯不仅是心情的一种释放,更是点燃许愿灯的人们对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祈祷和祝愿。

元宵节,是传统民俗文化浸染的节日。温婉浪漫的诗词,文辞精妙的灯联、灯谜构成了饶有雅趣的元宵节文化。只是岁月迁演之后传统元宵所承载的文化节俗功能,渐被日常生活淡化,人们逐渐失去了共同的兴趣,曾轰轰烈烈的传统的节俗已简而化之。

随着时代的变迁,元宵节风俗也有了改变,首先是城乡之间没了多大差异,观花灯,放烟花,踩高跷,耍龙灯,舞狮子,扭秧歌等习俗也普遍了。一普遍,感觉上就显得淡了许多,也越发对小时候在家乡过元宵节的热闹场景不容忘怀。

在发扬传统文化上,现在整个国民的素质也在提高,老祖宗遗留下来的东西不能丢,在我们这一代,在我们的下一代,也要发扬广大下去。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