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去洛清河公园晨练,看到路旁的槐树不时撒下“槐花雨”,不多时,就在树下形成一层槐花毯。不经意间一股淡淡的香气扑面而来。这香气不像玫瑰那般浓烈,也不像茉莉那般清新,它有一种独特的、略带甘甜的味道,这便是国槐花的香气。
抬头望去,只见那满枝头一团团、一簇簇的鹅黄、浅绿和深绿相拥相衬:或蕊绽蝶飞、迎风微颤,或槐米初成、含苞待放,或米花相间、绿云裁妆,或纷纷扬扬的“槐花雨”漫天飞舞。近看,白中带点嫩黄的槐花,像是一串串晶莹剔透的珍珠挂在树枝上,一簇花便是一群撒欢的黄蝴蝶;远望,那巨槐如伞,都网住了好大的一片阴凉。每棵树,更似一只只开屏的绿凤凰。更有树冠庞大、绿荫如盖、相互衔接,为行人蔽日遮阳,形成一道林荫长廊。在阵阵夏风的吹拂下,它们在轻轻地摇曳,佛仿向人们展示它们的婀娜多姿。国槐花的美,不仅仅在于它的外形和香气,更在于它所蕴含的那种内涵和坚韧。它虽然没有牡丹的富贵,没有桃花的妖艳,但它却有自己独特的魅力和韵味。它的树干粗壮、枝叶茂盛,仿佛承载着一个古老的故事,静静地诉说着岁月的变迁。
家乡流传着这样一句古老的歌谣: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上老鸹窝。明朝初年,山东、河南地广人稀,明朝皇帝下旨从山西洪洞移民。官吏们怕完不成任务,就告示乡里,凡某年月日,赶到洪洞广济寺者不予迁走,赶不到者将迁民外乡。故土难舍啊,谁愿意迁民呢,附近乡民就纷纷赶往广济寺。广济寺外有一棵汉代古槐,在官府规定的日子那一天,大槐树下就聚集了来自四面八方的乡民。这时,官兵突然将人群包围,宣布凡大槐树下的一律迁走。人们才发现上的当,只好接受官府的安排。官吏们一律将所迁之民反绑双手,登记造册,告之迁往何处。官兵害怕人们逃跑,将移民每人小脚趾剪上一刀,以作记号。所以,凡从大槐树底下迁来的,都有两个小指甲盖。在官兵的呵斥与驱使下,人们一步一回头离开了自己祖祖辈辈生息的故土。大人对孩子说,你看,槐树上有个老鸹窝,记住,这就是故乡,这就是老家。晚秋时节,槐叶凋落,老鸹窝显得十分醒目。移民们临行、凝眸高耸的古槐,栖息在树杈间的老鸹不断地发出声声哀鸣,令别离故土的移民潸然泪下,频频回首,不忍离去,最后只能看见大槐树上的老鸹窝。为此,大槐树和老鸹窝就成为移民惜别家乡的标志。
据记载,中国人植槐最早可能起源于古代的“社坛立树”。 《周礼·地官·大司徒》载:“设其社稷之,而树之田主,各以其野之所宜木,遂名其社与其野。”说明树是社的标志。而槐树是西周时的社树之一。 在《尚书·逸篇》载:“大社唯松,东社唯柏、南社唯梓、西社唯栗,北社唯槐。”国槐不同于洋槐,国槐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树种,而洋槐的另一个名字叫做“刺槐”,开白花,是从外国引进的。
中国民间有一俗语:“门前一棵槐.不是招宝就是进财”。在这里人们把槐树誉为招财进宝的吉祥之树。中国人将槐树誉为吉祥的化身,源于首先将它视为神灵的栖息之所。如果追根溯源,当起源于周朝。《太公金匮》中记载:“武王问太公曰:天下神来甚众,恐有试者,何以待之。” 太公说道:“ 请树槐于王门内,有益者人,无益者距之。” 这里讲的是周武王与姜太公关于祭祀神灵的一段对话。武王对太公说:天下来的神很多,我们将如何安排他们歇息呢?太公答道:请在王宫门内栽植槐树,社神就有了栖息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