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姜宝兵的头像

姜宝兵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9/25
分享

与妻同游禹王亭

秋高气爽,天气晴朗,正是秋游的好时光!时值周末,和妻子商量一起去游览禹王亭博物馆。听说农民丰收节,明天就要开幕,现在正在紧锣密鼓地准备,我们正好去看看。

骑车向西,一路前行,过徒骇河大桥,远远地就看到农耕园大殿高高的屋檐。今年的农民丰收节就在那里举办。来到近前,只见彩旗飘飘,人头攒动,大殿前的广场上搭建起了舞台,工作人员正在紧张彩排。我和妻子都不是凑热闹的人,决定继续前行,目的地禹王亭博物馆。

在十里望村东南有座斑驳陆离荆棘丛生的巨丘,名曰:“具丘山”。据旧志载:“禹邑城西有台,名曰具丘,相传禹疏九河尝驻足焉。”大禹率众在此治水时,为观察水势,指挥治水,率众聚土而成一座“高十仞,广倍之”的巨丘,后人称之为“具丘山”。此乃既为大禹治水遗留之古迹,又是一处龙山文化遗址,具有双重价值的古文化遗址。

远远地看到两排巨大的白杨树在秋风中树叶哗哗作响,就知道禹王亭博物馆就在眼前。来到禹王亭博物馆门前,只见一个巨大的彩虹门横亘在前面,彩虹门上写着“2024年禹城市民祭大禹典礼”几个大字。明天秋分,正是祭奠大禹的时间。进入大门,一片繁忙景象,工作人员正在忙着铺红地毯,来到禹王大殿前,演出队伍正在彩排,一排礼炮昂首向天,看来明天的典礼很是隆重。

我和妻子从大殿侧面直奔后面的禹王亭。禹王亭原址在具丘山上,现在的禹王亭是1996年修复所建,位于原址东北侧,筑于高台之上,有台阶66级,是为纪念大禹的年龄;高台顶端禹王亭有台阶13级,是为纪念大禹治水13年。

登上高高的禹王亭,亭中有玻璃罩着的石碑《禹亭记碑》,原来这就是曾九皋县令亲书碑文的“禹亭记”石刻。碑文曰:“具丘山,一卷石耳,而志乃特书之日禹具,何哉?谓禹昔治水,尝登之以望水势,而八年于外,地平焉,天成焉。以故县号禹城,邑创禹庙,盖以志不忘禹也。一日者, 闲游登眺,父老环拥而告余日:“此山虽小,一望而无际,称为禹城首景。古有亭焉,以纪禹功;今既废矣,我侯盍重建之。”余也徘徊良久,顾瞻四方,见夫丘之下:委蛇曲折,古漯河也。西川绕绿,水土平也。黍稷翼翼,桑田盛也。杨柳依依,林木茂也。庐舍森森,民居稠也。行旅跻跻,履道坦也。非禹治之,孰治是也?爱因父老之言,思大禹之德,乃腹草创焉,塑像焉。置田数亩,招僧而祀之。俾后之过具丘者,咸而指之日:是即昔日大禹望水处也。将见亭因禹而立者,禹即因亭而存。则禹亭虽微观乎,亦庶几与禹城、禹庙并垂于千古焉耳。”康熙年间曾九皋参加科考,一举中得探花,其文笔还是很好的。曾九皋在禹城任知县九年,为禹城百姓办了不少好事,是有口皆碑的清官好官。

禹王亭虽几经战火,几经修复,与禹城并垂于千古,已经成为禹城的象征和图腾。禹王亭始建于唐代,后诸朝扩建修补,至明代改建禹迹亭,翰林刘士骥作《禹迹亭记》记之。清康熙五十年重修,改称禹王亭,后毁于战乱。1996年禹城市重修禹王亭。据旧志记载:四千多年前,大禹治水时,曾在此具丘为山,登高望远,察看水势,“具丘山”因此而得名。博物馆集古建、水泊、园林为一体,成为凭吊古风,激励后人的教育基地。

禹王亭历经数代,兴废多变,规模虽小,但闻名遐迩,曾吸引不少文人墨客到此吟诗咏赋,抒发情怀。如清代林则徐在《丁亥日记》中有:“于道光七年,莅禹见闻记载:晴。申刻行,本拟禹县馆而与人宿。行之询问土人,乃知至禹王亭此路较“捷”。至亭。仰望禹王塑像,泛起怀古情,拟水排洪,沧海桑田,恩泽后世,万古宁生“神功千古”也。故倾坛酹酒,遥祭禹灵。酉刻馆,激动不已。具本以禹迹名城。”

我和妻子在禹王亭上徘徊流连,只见禹王亭下的高台上新立了几块崭新的宣传牌,有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的大作:“神禹治河乃最神,当时犹致人徒骇,三千年后智非禹,问胜此任谁能解……”。还有林则徐留宿禹王亭;刘士骥记述禹王亭,明代翰林刘士骥在《禹迹亭记》中载:“禹台(具丘山)在城西十里,高十仞,广倍之,相传禹所憩也。”;明朝年间,禹城知县任宗美登上具丘山,触景生情,写下《具丘感怀》诗作,以抒发对大禹治水功绩的赞颂之情。

我和妻子读着古人的诗作,不禁感慨万千。禹王亭虽历经数代,几经战火,几经修复,石碑也可摧毁埋藏,但赞颂大禹治水的文字却流传下来,大禹治水的精神一直流传下去。巍巍禹王亭下,滔滔徒骇河畔。昔日大禹治水“神功千古”,今朝禹城人民续写新篇。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