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红色之旅,因为工作的原因,这些年到过不少地方。北京、上海、韶山、西柏坡自不必说,离得最近的红色之旅,就属号称“江北水城”的聊城。那还是十多年前,我在人事部门工作的时候,为开展党员教育活动,组织党员去聊城参观学习了孔繁森同志纪念馆,顺便参观了山陕会馆、光岳楼等名胜古迹。
孔繁森同志纪念馆,是为纪念优秀共产党员孔繁森、弘扬孔繁森精神而建,着重展示了孔繁森赴西藏工作十年中为西藏的建设恪尽职守、求真务实的精神风貌和克己奉公的高贵品质。
孔繁森同志纪念馆前,全体党员干部整齐列队,缓步进入展厅,向孔繁森塑像敬献花篮,深深三鞠躬,面对党旗,庄严地举起右手,重温了入党誓词。随后,讲解员带领大家依次参观了孔繁森纪念馆内的“齐鲁赤子•时代先锋”、“鞠躬尽瘁•汗洒高原”、“情暖雪域•大爱无疆”、“廉洁清正•公仆本色”、“星殒边陲•魂归故里”、“感动中国•精神永存”、“繁森故里•再创辉煌”七个部分的内容。
每到一处,大家都认真聆听讲解员对孔繁森同志先进事迹的介绍,仔细观看有关孔繁森同志事迹的图片和影像资料以及他生前的生活和工作用品。参观学习的党员干部深深地感受到了孔繁森同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亲民爱民、孝顺父母、勤政廉洁、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接受了一次党性教育的洗礼。
“一个人爱的最高境界是爱别人,一个共产党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孔繁森同志始终在努力践行自己最爱的名言。通过本次参观深刻体会到了孔繁森同志的大爱情怀,孔繁森精神已成为中国共产党伟大精神的组成部分和共和国的集体记忆,始终闪耀着以人为本、服务人民的光辉,跨越时空、具有当代价值,永远是激励中华儿女奋发向上的正能量。
参观完毕时间尚早,我们顺便参观了附近的山陕会馆和光岳楼。屹立于古运河西岸的聊城山陕会馆,是一处神庙与会馆相结合的古建筑群。会馆的山门前面就是两岸翠绿的运河。进入山陕会馆前,首先看到的是山门门楣上方刻的“山陕会馆”四个大字。往下,是一副阳刻木质楹联,上联:本是豪杰作为,只此心无愧圣贤,洵足配东国夫子;下联:何必仙佛功德,惟其气充塞天地,早已成西方圣人。字体雄浑,气魄宏大,对联中的“东国夫子”指的是孔子,“西方圣人”指的是武财神关羽。进山门和过楼,第二进大院主要建筑有戏楼、钟鼓楼、南北看楼、南北碑亭、关帝殿、财神殿、火神殿等。后面还有春秋阁。两侧碑亭记录碑文内容详细记载了山陕会馆置买园地阔步数目、四至、买价及刻石立碑之因,还立有清乾隆所刻地契碑一块。后花园还有一些碑林。
聊城山陕会馆为聊城“八大会馆”之首,也是其中唯一保存下来的会馆。在中国现存的会馆中,聊城山陕会馆其建筑雕刻和绘画艺术国内罕见。它集中国传统文化之大成,融中国传统儒、道、佛三家思想于一体。聊城山陕会馆是历史上聊城商业发达、经济繁荣的见证。是乾隆八年(1743年)山陕商人集资合建供奉武圣关羽的神庙与商业会馆相互结合的古代建筑群。从开始到建成共历时66年,耗银六万。整个建筑包括山门、过楼、戏楼、左右夹楼、钟鼓二楼、南北看楼、关帝大殿、春秋阁等部分,共有亭台楼阁160多间。处处可见轻俏秀丽的建筑风格和精湛的木、石雕工艺,称得上是当年运河畔一颗璀璨的明珠。
庭院内有两棵古槐,据介绍这两棵树的树龄已有560年, 而山陕会馆只有270年历史,所以是“先有古槐,后有会馆”。槐树被誉为富贵树,所以商人们当年以两棵古槐中间定线建馆。因此,会馆的方位非常特殊,坐西朝东。东方代表紫气东来,会馆大门正对运河水,水则生财,预示着财源滚滚来。
纵观聊城山陕会馆的楹联、额匾及雕刻,仿佛身临200年前,浓郁的文人气、厚重的江湖气和世俗的商人气相互交融、扑面而来。山陕会馆整个建筑布局紧凑,错落有致,连接得体,装饰华丽,堪称中国古代建筑的杰作。
光岳楼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聊城的象征,与岳阳楼、黄鹤楼并称中国三大名楼。外观为四重檐歇山十字脊过街式楼阁,由墩石和主楼两部分组成。墩台为砖石砌成的正四棱台,高9米,四层主楼筑于墩台之上,高24米。光岳楼通高和四边长都是33米,也就是古代的九丈九尺,在中国古代九为阳数之极,寓意其不可超越。
光岳楼位于聊城老城东昌古城内,古城旁边,便是波光潋滟的东昌湖,连接京杭大运河。一座光岳楼位于古城中央,楼高30余米,明代肇建。今人眼中风雅之物,实际上,曾是一座军事防卫性质的高楼。约500年来,它能够经历战火,渡过劫波,仍保持当年初建时的风采,向人们展示古代楼高楼建造的匠心与绝艺,已经难得。
穿过狭长陡峭的楼梯走上来,便能站在光岳楼上俯瞰整个古城,那种感觉还是很奇妙的。抬头向上看,可以看到一个神龛,龛里供奉着工匠的祖师爷鲁班,据说“光岳楼”的建造有一个关于鲁班显灵的传说,可能也意味着“光岳楼”特别的建筑构造。
光岳楼内给人触动最深的,便是中国斗拱艺术,将高楼重量通过斗拱进行分散,均匀受力。巍峨的高楼屹立古今,上下却找不到一个铁钉,单纯的木头、砖石和榫卯、斗拱结构,便可500年不倒。屡遭康熙、唐山等大地震,竟然不动。不能不说,证明了古代建筑的精妙。据说,康、乾两位帝王都曾驻跸于此,题字并留下碑刻。乾隆南下、东下九次,六次来到光岳楼,还住了进来。一代帝王到此,当然为名胜增辉。
明清时的繁华早已成为历史篇章中的一页,现在留下的百年古迹却更有了风味。“光岳楼”依然鼎立在城中看尽人间往事,增添了一丝独特的风韵,“南有西湖,北有东昌湖”,相伴在侧,百年古城在其身后环绕,一幅绝妙无比的画作在此将永久屹立。
因为时间的关系,还有海源阁藏书楼没能参观,留下了不小的遗憾,但愿能有机会再去聊城的时候专程参观海源阁,因为这是我们读书人向往的藏书圣地。
海源阁是清代四大藏书楼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私人藏书楼之一。由聊城进士杨以增始建于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历经四代人悉心相守,总计藏书4000余种,22万余卷,其中宋元珍本逾万卷,可谓是凝聚了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
《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对海源阁藏书楼怀有极大的兴趣与崇敬,曾专程来到东昌府(聊城古称)。然而那时的海源阁并不向外界开放,只有几位与杨家交往甚密的人才能进入藏书楼,所以,刘鹗对于此次到访未能如愿深表遗憾。
海源阁藏书楼是杨氏四代人潜心搜集的结果。其子杨绍和,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又得清室弘晓“乐善堂”藏书。其孙杨保彝,曾任山东省通志局会纂,又使藏书有所增加。至清末,海源阁藏书达3236种,20余万卷。与陆心源“皕宋楼”、瞿绍基“铁琴铜剑楼”、丁国典“八千卷楼”,并称为近代四大藏书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