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第一次接触收音机是在祖父那里,在外工作的祖父每天都会用它听新闻,听时事;后来,在邻居一位残废军人那里看到一台收音机,夏天的时候,他每天晚上提着它;再后来,在老山前线看到战友的收音机,在那里用它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节目;从部队转回地方后,我看到家中摆着一台收音机,那是父母专为弟弟高考听英语买的;我安排工作后,处于宣传工作的需要,我也买了收音机,几乎天天用它听新闻,了解了许多国内外大事。我与收音机的感情越来越深了,它现在仍陪伴在我身边,我天天用它听新闻及文化娱乐节目,我与收音机的关系一如热恋中的情侣一样,难舍难分。
记得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看到在外工作的祖父桌上摆放着一台精美的台式收音机,那时的收音机很少,我那时很小,可好奇心很强,起初,看到这收音机,不知是什么东西。人往往都是这样,越不知是什么东西,就越想去了解它,我那时总想伸手动动,大人在眼前的时候,没有机会。等到大人出门的时候,我就先爬到炕上,趴到桌上的收音机前,眼里看着收音机旋钮,手里就忙开了,这里动动,那里拧拧,三动两动就动出了声音,还把我吓了一跳,以为这是什么怪物?怎么还响?那时也听不懂什么声音,吓得就跑出去了。等到大人们回来,听到收音机响了,知道是我动的,就把它关掉。我看到大人们拧了那个旋钮就关掉了收音机,从此,再也不害怕了,大人们不在家的时候,就愿意打开收音机听听,虽然听不懂,就愿意听声。后来才知道,这是祖父用来听新闻时事的收音机,祖父耳白,经常带着耳塞听,这台收音机成了祖父的挚爱,一直陪伴着他,直到他生命的最后。
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那时的农村有收音机的仍很少,一位邻居老哥却拥有一台半导体收音机,我就感觉很稀奇,觉得这个人有点不简单。这个邻居老哥那时大概有四十多岁的样子,他在解放战争时期英勇参战,不幸在一次战役中被敌人打伤了五个手指,粘连到了一起,从战场上退了下来,被评为三等乙残废,一直不能从事体力劳动。他可能觉着整天闲着无聊,就买了一台小收音机,陪伴着他。每天吃罢了饭,他就爱提着收音机坐到他家屋山头的石头上,有时再提着个矮板凳,到哪里一坐方便。遇到路人或邻居,他爱和人拉两句呱,没人的时候,他就听收音机,也成了他的爱好和习惯。
儿时的我也愿意和这位随意的老哥接触,其实主要还是为了凑上前去听收音机的热闹。可听的次数多了,才知道这位老哥听的节目,不是京戏就是天气预报,我那时根本不感兴趣,只是感觉这收音机挺神奇的,新鲜,图的凑个热闹。
每每到了夏日的夜晚,这位老哥也会提上他那心爱的收音机出来乘凉,就感觉出他与邻人不一样的地方,他刚坐下一打开收音机,孩子们就会簇拥到他身边,自然蹲坐成不规则的圈子。这样就使宽阔的乘凉场地更多彩起来,“听收音机的”“听古典的”“听笑话的”,都有自己的圈子,且人群在不断地循环流动着,那个场面热闹自然生动,是现如今彩排不出来的,只能靠回忆和想象。现在想来,一个小小收音机也丰富了乡村生活。
收音机带来的还不止这些,因这位老哥常年听收音机,懂得的事还就是多。讲讲国家最新发生的大事,说说天气,说的有底气,往往把人说得一愣一愣的,我听了很服气,那时也很佩服他的口才,不知是不是跟收音机里学来的,我想那许多道理大概都是来自收音机。
儿时,我也从他收音机里学了不少知识,记得到他家玩的时候,经常听收音机里播送的智力竞赛。有一次,播了《帽子的故事》,问小朋友:到底是几只红帽子、几只绿帽子?我站在他家炕旮旯里,听了流利地回答出来,跟收音机里后来报出的答案一模一样。这家人对我都很佩服,而我则感谢他家的这台小收音机。
时光追溯到1984年12月,我所在的总参通信部队接上级紧急命令,赴云南老山前线执行作战任务。到了老山前线,为了及时聆听来自党中央和全国人民的声音,一位济宁籍老兵就购买了一台带提手的收音机,时而收听新闻节目和娱乐节目。在紧张、单调的老山前线,我也常常围在他的收音机旁,收听动态新闻、时事、娱乐等节目。
到了1985年的一天,我欣喜地听到中央电视台推出了《观众点播》节目,这是电视节目的创新。我便怀着好奇心,试着给时任中央电视台副台长的杨伟光写了一封信,述说了老山前线紧张艰苦的生活,表达了前线卫国将士的共同心愿,渴望点播一首《十五的月亮》、一首《血染的风采》歌曲。信发出去后,我也没抱多大希望,不过那段时间翘首以盼,惊喜地盼到了中央电视台节目组的来信。信中说:“您写给杨伟光台长的信受到了,杨台长高度重视,专门责令我们节目组,及时给予答复,并应尽力满足前线将士的要求。” 随信还寄来了3页打印的密密麻麻的节目单,并用蓝色笔勾划了我所点播的歌曲。看完信和节目单后,我非常激动,因这不是普通的来信,这是从党和人民的“喉舌”里发来的。于是,我就把信和节目单在战友中传看,战友们一下子就来了精神,急切地盼望着能在中央电视台看到听到点播的歌曲。遗憾的是,当时前线战时正急,错过了收听收看点播节目,但收获的是杨台长及中央电视台节目组对前线将士的关心支持和一片爱心。虽说遗憾,但心留恋。
从部队转回地方后,我一直在单位从事新闻宣传工作,因工作的需要,早晨经常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晚间经常收看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我也深知收音机的重要,我也就购买了一台收音机。越听,我越感到早间的“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非常重要,太好了,能听到同期声。最最重要的,是能亲耳听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声音,是那么的亲切,一如就在身边。并使我深入了解了许多国际国内形势和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更好地指导和引领着新闻宣传工作,明确了每个时期的舆论导向和宣传方向,使单位的宣传工作始终沿着党的新闻宣传工作的轨道前进。收音机仿佛成了“导航”,引领着我前进的航向。
工作闲下来后,闲暇之余,我还从收音机里收听娱乐节目,增添了生活的乐趣,收听知识类节目,丰富了自己的知识,感到小小收音机,作用真不小,老少都爱听,生活正需要。
个人简介:乔显德,笔名江北乔木,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电力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在线、江山文学签约作家。创作散文等180余万字,散见于人民日报社《平安校园》《工人日报》《青海湖》《作家眼中的黄河口》《中国电力报》《国家电网报》《天津日报》《京晨晚报》《京财时报》《江苏文学报》《农家书屋》《金沙江文艺》《青岛日报》等150多家报刊。荣获全国第二届大众文学奖最佳散文奖等五项全国大奖。《家信》《大海行船》列入全国十几省市高考模拟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