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我与莫言有过通信的经历和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关系,最近,我专门到平度新华书店里精心挑选了一本莫言的《檀香刑》,重新捧读,因为在这之前,我虽读过《檀香刑》,但没真正读懂什么意思,正像莫言在《后记》里写的:“在本书创作的过程中,每当朋友们问起我在这本书里写了些什么时,我总是吞吞吐吐,感到很难回答。直到把修改后的稿子交到编辑部,如释重负地休息了两天之后,才突然明白……”
《檀香刑》是莫言潜心五年完成的一部长篇力作。我仔细读完一遍后,才慢慢理出了文章的脉络,找到了莫言“赵钱孙李”、“甲乙丙丁”的巧妙借鉴,看出了力作“一二三四”的写作风格:
“一条线索”:《檀香刑》以风云变幻的“高密东北乡”为主线,从孙媚娘嫁到“高密东北乡”、钱丁到“高密东北乡”当县太爷、孙丙在“高密东北乡”唱猫腔到赵甲返回“高密东北乡”老家的故事,始终不离主线,莫言的作品就是乡土文学的栖息地,他写的“高密东北乡”乡土气息浓郁,乡土人物鲜活,读后印象深刻。
“两种声音”:第一种声音是说话。小说的风头部和豹尾部每章的标题,都是叙事主人公说话的方式,如“赵甲狂言”、“小甲傻话“、“钱丁恨声”、“孙丙说戏”等等。猪肚部看似用客观的全知视角写成,但其实也是记录了在民间用口头传诵的方式诉说着的一段传奇历史,归根结底还是说话的声音,“ 第一种声音节奏分明,铿铿锵锵,充满了力量,有黑与蓝混合在一起的严肃的颜色,有钢铁般的重量,有冰凉的温度。”第二种声音是猫腔。“就是流传在高密一带的地方小戏猫腔。这个小戏唱腔悲凉,尤其是旦角的唱腔,简直就是受压迫妇女的泣血哭诉。高密东北乡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能够哼唱猫腔,那婉转凄切的旋律,几乎可以说是通过遗传而不是通过学习让一辈辈的高密东北乡人掌握的。传说一个跟随着儿子闯了关东的高密东北乡老奶奶,在她生命垂危的时候,一个从老家来的乡亲,带来了一盘猫腔的磁带,她的儿子就用录音机放给她听,当那曲曲折折的旋律响起来时,命若游丝的老奶奶忽地坐了起来,脸上容光焕发,目光炯炯有神,一直听完了磁带,才躺倒死去。”
“三种关系”:作品围绕女主人公孙媚娘这个中心人物,向四周辐射,巧妙串联。写了她“三个爹”微妙的“三种关系”:她的亲爹孙丙,当地著名戏子,因小老婆被德国人欺负而怒杀德国人,除了孙媚娘,家人全部死光,造成全村许多乡亲被杀,怒领义和拳杀德国人、破坏铁路的故事;她的公爹赵甲,京城第一刽子手,被称为“赵姥姥”,经过四十几年的“刽子手”生涯,精通各种酷刑,告老还乡时,慈禧太后送他佛珠、光绪皇帝送他一把檀香椅子,就是这两样宝贝,把个高密县太爷钱丁逼得连连叩拜,赵甲后受袁世凯之托对亲家孙丙实施最残忍的檀香刑;她的干爹钱丁,也就是她的情妇,高密县令,夫人是曾国藩的外孙女,有仪表、有气度,被乡民称赞。《檀香刑》在写作方法上新颖独特,给读者以深深的启发和想象。
“四个重大事件”:《檀香刑》是以清末极其混乱的中国社会为背景,历史背景中突出了四个重大事件:1900年德国人在山东修建胶济铁路、袁世凯镇压山东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仓皇出逃。这四个重大事件相互关联,遥相呼应,是力作有棱有角,富有气势。
《檀香刑》中描述的一个个人物,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从戏子到农民起义领袖孙丙”、“从刑部告老还乡的大刽子手赵甲”、“高密知县钱丁”、“狗肉西施孙媚娘”、“傻乎乎的小甲”等等,就是写一帮流落街头的乞丐,也写得生动传神,不失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大家风范,让人读来如此亲切、自然,特别是与莫言故乡“高密东北乡”相近之缘,有一种难以名状的情愫,读《檀香刑》真正进入到故事的情节里,有种亲临其境之感,并产生了丰富的想象。
《檀香刑》用摇曳多姿的笔触讲述了发生在“高密东北乡”的一场可歌可泣的兵荒马乱的运动,一桩骇人听闻的酷刑,一段惊心动魄的爱情。还将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故事层层铺展开来,情节环环相扣,故事跌宕起伏。有袁世凯和侵略者的残暴血腥。孙媚娘为救父亲孙丙,奔波不息,想尽了一切办法,甚至不惜出卖自己的身体。丈夫小甲是个傻子,因此她得不到真正的幸福,便钟情于知县钱丁,这个生活在矛盾与纠结中的女人,受尽了身心的煎熬,一次次探监看望亲爹,一次次被一些小人物拒之门外,却依然是那么的坚强而悲壮!
读了《檀香刑》后,我内心深处受到了无比的震撼,从字里行间我感受到了一种力量和精神,一介民女孙媚娘敢于大胆地与封建权势盘旋、向封建礼教发起挑战,勇于去追求平等和婚姻幸福自由的精神;农民起义代表孙丙遭到各种反动势力的疯狂绞杀,而不屈不挠的精神;高密知县钱丁是一个爱民如子、心系国家、有情有义、敢爱敢恨的人物,顾全大局,有才干,深得民心。
读了《檀香刑》,我也看到了袁世凯、慈禧太后等最高封建统治者穷凶极恶的一面,作者以一种戏剧化的语言将不同身份的人物内心活动和思想变化刻画得极其到位,令人回味无穷。
乔显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