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乔显德的头像

乔显德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9/19
分享

书,引发的故事

  我平时爱看闲书,喜好写作,与书打交道自然也就多。老师、战友、朋友、同事知我爱看书,常赠我书看,交换书看。书,便成了媒人,因书而有了缘分。书搭起了“桥”,与外界沟通越来越广泛,与朋友的友谊越来越深厚,读了书,自己的知识越来越丰富,细细想来,与书打交道是大有裨益得。岁月经年,久积脑海的书中往事也不少,把它理一理,扯一扯,扯出来的缕缕感情往事还蛮有意思呢。

先从初中说起吧,临近初中毕业,马上复习冲刺、准备考高中了,同学们都在铆着劲儿,拼一把。正在这个时期一天下午的课后,上年教过我们的班主任乔绪光老师突然来到我们教室前,他手里拿着两本书,单独把我叫到一边说:“听说你们快要考高中了,我特意从师范赶回来,给你带来两本书,可能会对你有点用。根据你以前的学习成绩,考高中没什么问题。不过,为了把握,还得多复习。”乔老师在上年教过我们物理,让我当物理课代表,对我的学习情况比较了解。去年下半年,他考上了平度师范,再就很少见面了。他得知我们快要考高中了,想送我两本书,也许能用上。便专程骑自行车行20多里,给我送来。我当时真有点受宠若惊的样子,这可是老师专程给学生送书啊!心中那个感激就别提了,我由衷地感到老师对我的恩赐。

我当时带着感激之情接过书来一看,一本物理复习资料(我现在仍记得很清,另一本已不记得了)。按我当时的学习成绩,虽说考高中问题不大,但谁也没有十分把握,都得好好复习,使出后劲。在那个知识贫乏、书籍匮乏的年代,这两本书正是我求之不得的急需参考读物。于是,我便将课本和这两本复习资料结合起来进行全面复习,知识面更宽泛了,心中更有了底气,使我吃下了一颗“定心丸”。中考时,我觉得一道物理大题怎么这么熟悉?稍一思索便恍然,这跟乔老师赠我书中的例题几乎一模一样,这下我便放心大胆地做题,一边回想着例题,一边一步步地很快就解出来了,腾出大量的时间做别的题、检查做过的题。结果不出所料,我很顺利地考入了高中。乔老师给我送来书,使我中考更有把握。他不远二十多里骑自行车专程给我送书的事,我永远也不会忘记。因为,他是在知识贫乏的年代送来的“精神食粮”,每每想起,我不胜感激。

  上高中时,正赶上全国教育体制改革,恢复高考,抓教学质量蔚然成风。同学们正进入了叶帅题诗的“苦战能过关”时期,实施“题海”战术,点着小煤油灯夜战。其时,学校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到教育局专门订购了少量省编数理化复习资料,规定在级部统考时取得班级前三名者每人一套。我当时鼓足了劲,取得了班级第二名。

  当班主任老师带着鼓励的心情把数理化读本递到我手中时,我心情非常激动。因为这是对我阶段学习的奖赏,来之不易,应当珍惜,印象也就特别深。我现在清晰记得,这是一套大十六开白色封皮复习资料,数学单独一本,理化合为一本。编写内容很适合当时课程和高考,例题典型,解题方法简捷,灵活多样,比教科书不知要好多少倍。当年那套复习资料曾令许多同学羡慕、嫉妒过。应该说,那套复习资料帮了我学习大忙,尽了它的应有之力。至于高考失利,那是另一回事,那是大学百分之一二极低的录取率所致。 

  青年从军,在人民军队这所大学校里与书打交道就更多了。1984年,当时我正准备考军校,因参军时不让带书,导致手头的复习资料极少,且都不系统,整天苦于没有正规课本,正在我万般无奈之际,祖父给我寄来一套复习资料,虽说也不太适合,可比我先前那些零零散散的复习资料强多了。祖父是抗战时期的平度区委书记,也算那个时代的文化人了,他一直很重视文化,经常读书看报,也很注意提携有文化的年轻人。不知他怎么知道我考军校没有复习资料,就主动想办法去了。想想一位七十五岁的老人了,还到处去打听着找高考复习资料,真是难能可贵,可亲可敬。借到复习资料后,他又跑邮局,办邮寄,给我寄到部队,按说这不是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年人所要干的事,况且这样的事恐怕祖父年轻时也都是让别人代劳。收到复习资料的那一刻,我真是感激涕零,把祖父对我的关爱化为学习的动力。可我却因年龄等原因被拒之军校大门之外,真有点愧对为我热心找复习资料的祖父啊!那次祖父寄书,直寄到了我的心里,心里铭刻着祖孙情。

记得1986年,我从连部文书调到一班当班长。有一天,班里一名叫冷军的四川内江籍战士突然送给我三本书,我一下子懵了,不明其意,他为什么要送给我书?还一下子送了三本?我深知当班长是不能接收战士礼物的,也了解他们每月津贴也就那么几块钱,所以我就不收这些书。冷军说:“我跟着连队生活车去了趟许昌,知道你平时爱好写作,也就让司机师傅拐了个弯到新华书店,买了几本书,觉得这几本比较适合您。我也不是拉拢班长,就几本书而已,也不是给您送什么礼物。”经他这么一说,我觉得也是这么回事,也就不好再推辞了,并说:“这书,我接收着,书钱如数付给你。”冷军又说:“班长,你看不起我?我又不是图别的?”既然这样,我也只好收下了。摆开一看,一本《写作艺术论集》,一本《文学创作谈》,还有一本是初写作者的作品带讲评、赏析之类的书,书名已忘记了。知我者,冷军也,他买的三本书都很适合我。工作、训练之余,我常常看这三本书,天长日久,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后来,我总在想,一个刚入伍第二年的新兵,每月津贴才几块钱,平时都得节省着花,人家凭什么特意拿出钱来给你买书?可已经买了书,你又不好不收。这里面的感情、道道就多了。因而每当想起战友冷军送给我的书,我非常感激,也因此无形中受到了某种激励,这种激励是什么呢?

1987年,我即将离开部队,一个借了我十元钱的陕西兵找到我,表示歉意,真没有钱还我,我知他家里条件不好,直接就说不要了。可他仍觉得不好意思,心里过意不去,就说:“你喜欢写作,我这里有本《散文集萃》给你吧。”我说:“不要,那叫干什么?”这名陕西兵似乎央求着说:“你就收下吧,反正我又不看。要不我就再向战友借钱还你。”我怕他再向战友去借钱,就答应了他这个要求,收下了这本书,收下书后,我反而感到有点歉意,却又无奈。回地方后,我常常读这本书,确实是一本好散文,使我学到了很多东西。我渐渐觉得,那十元钱算什么?战友的情谊和这本书的价值不知比它要高出多少倍,战友情谊无价,书籍无价。每当看到这本书,我就会想起那位赠书的战友,对战友表示深深的歉意和感激!

书间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少时绕村打听去借书,到知青点里去借书,同学间互换着书看。书在传递着真情和友谊。书间的故事感动和激励着我,也让我想了许多、许多……

  乔显德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