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乔显德的头像

乔显德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4/30
分享

名家笔下的乡愁

我曾写过乡愁,“乡愁是对家乡的思念和眷恋的情感状态,这种眷恋和思念,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特征。自古以来,远离故乡的游子,谁都会对家乡故土抱有眷恋之情,尤其在当下,远离故乡的打工族、流浪族、移民族越来越多,思念自己故土的人自然就会越来越多,似乎越是在这样特殊的境况和情势下,人们更想起了怀乡念旧,心中便有了乡愁,因而,对乡愁的理解也会更深……”而我最近拜读了名家写的乡愁后,就觉自己写的乡愁淡然无味了,或者说,那就称不上乡愁了。

 国学大师季羡林在《月是故乡明》中写道:“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故乡的月亮呀!我怅望南天,心飞向故里……”大师就是大师,他把乡愁写得有味,耐人寻味,表达的淋漓尽致。见月思乡,已经成为他经常的经历。思乡之病,说不上是苦是乐,其中有追忆,有惆怅,有留恋,有惋惜。流光如逝,时不再来,在微苦中实有甘甜在。

 著名作家叶灵凤这样写《乡愁》:“‘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在与同年的朋友的哄然的谈笑中,能使我突然哑了口不开或悄悄地避走去的,除了那能触起我个人的悲怀的话以外,便是提到回家的事了。每提到了‘家’我总止不住黯然有感,不敢再谈下去……”作者先是借五代·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中的佳句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意思是说,人在梦中,竟然忘记自己是在作客,而一味地贪图那片刻的欢乐失意的人。接下来,作者叙述了自己在与别人的谈笑中,不敢提到“家”的字眼,真有点“近乡情更怯”的意味,这是多么深的一种乡愁啊!常人写不出。

女作家琦君在《粽子里的乡愁》是这样写的:“异乡客地,愈是没有年节的气氛,愈是怀念旧时代的年节情景。端阳是个大节,也是母亲大忙特忙、大显身手的好时光。想起她灵活的双手。裹着四角玲珑的粽子,就好像马上闻到那股子粽香了……”女作家感情真细腻,她是借粽子来寄托乡愁,尽情抒发“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之情。由过端阳节包粽子,又想到了母亲,想到了母亲用灵活的双手包粽子的情景,“裹着四角玲珑的粽子,就好像马上闻到那股子粽香了”,这是天底下最淳朴、自然的乡愁,读来不无令人为之动容。

女作家三毛用另一种笔触写《乡愁》:“至于那一串被女友当成乡悉给我的三个铜铃,而今的土产、礼品店,正有大批新新的在卖。而我的乡愁,经过万水千山之后,却觉得,它们来自四面八方,那份沧桑,能不能只用这片脚踏泥土就可以弥补,倒是一个大大方方的问号了。”三毛在离开台湾的时候,一个女友交在她手中三只扎成一团的牛铃。这三只牛铃便一直伴随着她,走过了千山和万水,以至于成了她的乡愁,每每看到牛铃就会想起故乡。这样的牛铃,这样的乡愁,多么启人深思啊!能写出这样的乡愁,也非三毛莫属。

记得台湾著名作家余光中写过一首非常经典的《乡愁》诗,“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这是再形象、真挚、感人不过的表达,这是没有那种真切体验感受写不出来的乡愁,曾经不知影响了多少人。

作家刘鸿伏在《板桥上的乡愁》中深情地写道:“乡愁是中国文化最深厚也是最动人的一部分,甚至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根。借若没有乡愁,就构建不出中国的人文,至少是一种残缺的人文。而板桥,作为文化人(尤其是旧式乡村才子)乡愁最典型的象征物,它的意义远远超过了这种象征意味的的本身,它的乡愁,同样是一种久远的具有不衰魅力的文化,许多时候甚至是一种生命的召唤……”作者写的乡愁具有宏阔性,将乡愁与中国文化、中国文化的根联系起来,让人们联想到乡愁是一种非同凡响的文化,这样的乡愁是多么超越和大气!

 乡愁,是对故乡的眷恋,是对故乡的思念,更是对亲人的眷恋和思念,是远方游子脑海中浮来的愁云……乡愁,更是中国文化最深厚也是最动人的一部分,甚至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根。

 乔显德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