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乔显德的头像

乔显德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5/04
分享

名家笔下的故园情

最近时常拜读名家的散文,这是受了某位名人所言启发。犹记他大致这样说道:“要结交名人,游览名山,多读名著。”细细想来,不无道理。读名家书后,我有选择地读,一次选择他们同写一方面的,或类似的,看针对写同一事物的同于不同,“有比较才有鉴别”,这样就颇为受益。今拜读了名家写的这园那园,从字里行间窥探出各位名家的故园情,不仅从内心慨叹:名家也是人呐,他们写自己的时候,都写出了真性情,读之有味,滋味悠长,这不正是我们所想要的吗?

先是拜读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是他于1926年9月18日写的一篇回忆性文章,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散文名篇。我也是在中学时代就被这篇佳作迷住了,一直记住了“人首蛇身的怪物——美女蛇”、“老和尚”、“蜈蚣”等,也一直记住了老和尚的妙计和蜈蚣的威力。

今重新拜读,又给我带来了新的思考,使我从感性上升到理性来认识,我从中窥探出鲁迅先生写此文的艺术性。他先是平铺直述了百草园的生活,给文章一个铺垫,给读者一个交代;然后循序渐进、顺理成章地把百草园变成了三味书屋,正好符合题旨要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使读者很容易接受。接下来便重点记叙三味书屋的生活,既思路清晰,又使文章整体得到了升华。鲁迅先生在记叙百草园的有趣生活过程中,不失时机、恰到好处地插叙了美女蛇的故事,读来普遍感受到百草园具有了神话般的色彩,深深地打动了读者,具有很深的艺术感染力,给人留下最深印象的也正是这一点,个中既有大家不寻常的岁月经历,更有着大家深到骨子里的艺术功力,闪耀着时代的光芒。

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作者通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回忆,诠释了他对儿时故园的热爱和深情,对儿时生活的美好回味。从艺术手法上阐明了他当时天真、幼稚、好奇、欢乐的心绪,不失为一篇扣人心弦、荡人心怀的名篇佳作,值得细细品读。

中国散文家、翻译家钱歌川在1956年写了《故园之恋》,这是作者“流寓海隅”六年后的端午节所作。当时他看了一场中国译名的电影叫《情断奈何天》,故事大概是这样的:一个青年离开他故乡的时候,去向桑园的主人告别,适逢桑园易主,正有工人在搬运家私,他找到了他一向把她视作女儿的桑园的少主,他们在吻别时,他发现她已经不是个女孩子了,她已经成人,已经懂得了爱,而且已经爱上他了。可是他并不怎样地留恋她。所以她留他却留不住,他为着自己的前途终于走了。临别,那女孩子告诉他说,她将来有一天要再回到桑园来的。作者触景生情,寄人篱下,思乡念旧,留恋故国,真情流露出了一个游子的怀旧、伤感和无奈之情。“看了这场电影之后,我不仅感觉到人们对故园的留恋,实比对异性的恋爱,要来得更加热烈,更为持久,更有吸引力,而且又得到了一个新的见识:怀旧不止是老年人的专利,青年人也同样是免不了的。人人都有故园之恋,尤其是我们流寓海隅的人,更是要‘听潮声故国,人倚西楼,’望断云天,而不胜其乡思呢。”写得多好啊!情真意切,感人至深,读罢无不为之动情。

中国现代作家、文学翻译家、学者,原华东师范大学中文教授施蛰存先生在《桃园》中写道:“满园子种植着全是桃树,树底下有许多鸡正在安静地啄食。我们一步一步地留心着脚下的鸡粪和妨额的枝柯,渐渐地走入了桃林深处。很大的,成熟了的桃实在我们头上散发着惑人的香气,于是我们的食指大动了……”写得多么生动形象!没有对桃园的真情实感,是写不出这样细腻的美文的,令人回味和深思。

著名作家李广田先生写了《桃园杂记》,文中是这样写的:“这时候的每个桃园都已建起了一座临时的小屋,有的用土作为墙壁而以树枝之类作为顶蓬,有的则只用芦席做成。守园人则多半是老人或年轻姑娘,他们看桃园,同时又做着种种事情……”这是一篇描写故乡风物的散文,以介绍故乡的方位开篇,继而介绍故乡的土质、特产,以桃园为背景,记叙了故乡的传统文化故事,讲述了李广田痛恨税吏的残暴行为,通过喝三斗酒而消除病痛的故事。

作家师陀的《失乐园》、作家徐迟的《废园》、作家袁鹰的《竹园》……也都时常牵动着作者的心,总是难以忘怀。

名家笔下的这园、那园,总是牵动着自己的心愿,把这园、那园写出来,让读者在思想的深海里掀起了感情的波澜,在名家的引领下,思乡怀古,也都想起了自己久别的家园……

乔显德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