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我写的拙文不知怎么在“黄河口文学交流群”转发后,引起了许多师友的关注,有的点赞,有的写留言。我忽然觉得,虽说原文没写好,但留言却写出了真性情,用厚重的笔触描绘平常日子里的人间烟火,给人以美感十足的享受。留言堪称美篇,值得大家一看,在这里与师友们分享。
请首先欣赏利津县实验一校王校长的留言:“乔老师笔下“粘知了”是三伏天特有的儿童游乐项目之一。是会走和会飞的两种动物在炎热夏天里的斗智斗勇,一种静俏俏直立树下伺机下手,另一种神色警觉身边发生的一切。知了静静的黑乎乎的爬在高大的树枝上,若不仰头瞪眼还真看不见它们。不小心出点动静声音,它们便闪电般飞走。若粘到一个,小伙伴们便喜出望外,开心麻花。若知了逃命,也无所谓,再寻找下一个目标。儿童的满足程度和快乐感尽在粘知了过程中。从文章描述中看得出,乔老师对粘知了再熟悉不过。儿时的小戏耍、小童趣成为快乐成长的源泉,现在回忆起来,别有洞天,别具味道。为乔老师的美文点赞!”
接下来,就是网名为“王者之心”老师的留言:“粘知了是儿时一大趣事,除了晚上打着手灯,一大早踩着雾水去小树林捡金蝉外,中午不睡觉,去抓知了是最开心的事,准确的讲套知了,相较于“粘”,“套”覆盖范围更大,成功率更高一些,把塑料袋拴在长杆上,套住后一扁,知了就在袋里了,飞不出来。摘掉知了翅膀,不一会儿就套了一罐头瓶子,回家后,用盐腌一下,当香喷喷的炸知了上桌,看着大人们举著使用,自豪感油然而生,感觉给家里做了大贡献了似的。”
“高山流水”老师的留言是这样写的:“粘知了,是小时候很流行的一种玩法,捕知了的同时,也捕获了童年的快乐。流光逝,步蹒跚,今夏时,蝉稀疏。当年举着竹竿粘知了的少年,是否想起还记忆中的蝉鸣!”
网名“荷塘月色”写的留言是:“记得小时候‘粘知了’挺能锻炼人的观察力。来到树下,得先观察知了所处的方位,光凭耳朵听,很快便能知道这棵树上有几只知了,大概在哪几根树枝上。一旦发现目标,悄悄将顶端裹有面筋的竹竿伸过去,放在知了蝉翼后面,慢慢移动竹竿,手不能哆嗦,否则前功尽弃。待杆子移动到离知了约三五厘米的地方,对准翅膀贴去,便能一举成功。有时竹竿刚伸过去,知了‘吱’的一声打着旋儿飞走了,调皮的是,它飞离树枝时还撒你一头的尿,让人很是气恼但又拿它没办法……难忘的童年趣事,那情景还依稀在眼前!”
“执着DY51”老师写的留言是这样的:“小时候,听知了在树林里歌唱,是童年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虽然它们叫起来更像是噪音,但假如没有了它们,那么漫长的夏天又该是多么地无聊、沉闷和枯燥啊!”
文友王芹老师尽情地留言:“童年的记忆最难忘,拜读散文《粘知了》感触很深。作者对童年的生活记忆犹新,因为素材来自生活,又是他的亲身经历,娓娓道来,文采斐然!”
文友陈姝亦老师这样写道:“感同身受童年的回忆,乡村的记忆,犹如身临其境!”
烟台文友丹萍老师是这样写的:“炎热的夏季,知了是不可多得的乡村歌唱家。田野河畔、房前屋后、树干树稍都是它的舞台。白天与顽童斗智斗勇,夜晚有萤火虫伴舞,要多自在有多自在。拜读乔老师佳作,深受感动!”
文友刘怀蕾老师不无感慨地留言:“知了在我们当地称之为“消息”。对于乡村儿童来说,进入夏天最重要的标志无疑是知了高亢嘹亮的叫声。逮住这种会飞能叫的小玩意是夏天最有吸引力的童趣。几十年过去了,蝉鸣声声的夏日,亲密无间的伙伴,绿树浓荫的故乡已渐行渐远,只有“粘知了”的悠悠童趣依然在记忆中。为美文点赞!”
最后,《黄河口文学》执行总编总结性写道:“生动形象,观察仔细,趣味浓浓!”。
我本是在三伏天写了篇应景拙作,没承想,得到了诸位师友的关注和纷纷留言,很受感动!留言已使我对“粘知了”有了新的感知,原来,“粘知了”可以这样写,这就是我要发此文的收获。
乔显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