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乔显德的头像

乔显德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9/14
分享

从著名作家叶文玲的“三迷”说起

叶文玲是我国著名的女作家。今天偶从哪个群的信息中闪现了她的名字,说是介绍她写作的经验之谈,多么熟悉和亲切。回头再找,却没找到。就是这么一闪晃,却勾起了几十年前我拜读她写的《心的召唤》的往事,想起了她所写的“三迷”。决不放过,这就找书、翻书,终于找到了《心的召唤》,这确实是心灵的召唤。

叶文玲老师所说的“三迷”,一是痴迷,二是执迷。她自称:“第三个‘迷’则是迷惘——我觉得自己至今还常常处在一种迷惘之中,还在一个‘望断天涯路’的阶段;而要从迷惘中挣脱出来,达到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借喻的那种‘正在灯火阑珊处’的‘第三境’,则要付出毕生的精力。”

叶文玲老师所说的“痴迷”,是说书籍使她进入了一个无比奇妙的世界,在家里,她常因看书看得天昏地暗而忘了吃饭,也于是而引发了种种笑话——“我怎样在算数课上答非所问;有一次‘春游’回来,班主任怎么也找不到我,最后却在校园一角的大樟树的树洞中把埋头看书的我给‘拖’了出来……对书籍的痴迷使我增长了感受和理解能力,我并不‘死’用功,而各门功课却考出了好成绩。”从这一点就看出了叶老师对书籍的“痴迷”程度,以至于达到了“忘我”的境界,忘记了吃饭,算书课上的答非所问,在树洞中看书入了迷而忘上课,被老师从树洞中“拖”了出来。从另一个角度说,也正是如此“痴迷”,为她日后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而成就了著名的作家。读到这里,我不禁要问,请问现在的人,谁读书能达到这种程度,达到这种境界?假若把书读到这个份上,哪还有干不成的事?

叶文玲老师所说的“执迷”,正是有了读书的“痴迷”,发表了她自称“算不得小说的‘小说’”后,才有了这个可靠的信念,“文学创作,就像故乡那种遍地蔓生的‘千斤拔’,在我心中已经牢牢生了根!”

正是这种执迷,使她在为争取一个安定的生活环境奔波的日月里,纵然百事烦难却心志不悔。她把自己的心完全“沉”在了一个学校的图书馆里,那里的几千册图书成了她的乐园,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就如甘霖雨露般地滋润着她饥渴的心田。在这种执迷中她领悟到:“我一点都不用絮叨一个业余写作者应该怎样刻苦努力,在如今大多数人的生活状况都没有变得十全十美的时候,有多少人能享受高楼大厦窗明几净的舒适环境呢?相反,安逸,却往往是葬送人奋斗精神的坟墓。”“每个作者走上文学之路的因由不同,各个作者具有的才能也每每有异,但是,出于良心和责任感,出于用文字燃烧人们心灵的热情,是永远一致的。也正是这点‘执迷’,使我至今尚无悔意。”说得多好啊!说出了广大写作者的心里话。也正是“出于良心和责任感,出于用文字燃烧人们心灵的热情”,许许多多的写作者在孜孜以求,“我手写我心”,在写作越来越难的困境下,冲破重重束缚和阻拦,矢志不移,永远向前,力争达到理想的彼岸。其实,这也像是叶文玲老师那种“执迷”。

叶文玲老师所说的“迷惘”,也是她的切身体会。“我不想隐讳那第三个‘迷’——迷惘,所常常引起的种种苦恼。人生是浩瀚的大海,生活是一部翻不完页码的书,艺术是一座望不见顶的高峰,探真理之骊珠,索艺术之宝囊,真是何其艰难!目睹如今许多‘起点’很高的青年作家的成绩,读到他们那些广见博识、文采斐然的文章,更加深了我的望尘莫及之慨!”叶老师把人生和生活总结的恰到好处,淋漓尽致,就像是富有人生哲理的教科书。在段落的后半段又表现出了惊人的自谦,这是一位著名作家所表现出来的涵养和情怀!

叶老师最后说:“路,在自己脚下。莫听别人说三道四,还是照‘心’的指引,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吧!”

重新拜读了叶文玲老师的《心的召唤》,使我得到了新的启示,更使我受到了激励和鼓舞。她的“三迷”迷住了我的心,我想,叶老师所处在那样贫穷落后的年代、那样艰苦的环境条件下,尚能如此“痴迷”、“执迷”于读书、写作,我等身处衣食无忧、时间富足的优裕环境条件下,何不拿起笔来,畅写人生和生活呢?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