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乔显德的头像

乔显德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10/25
分享

家乡平度的谚语

偶翻《平度县志》,发现上面搜集、记载了五条谚语,“眼经不如手经,手经不如常掇弄。”“三日不念口生,三天不动手生。”“东虹雾露西虹雨,南虹出来摸鲇鱼,北虹出来喝粘粥。”……读后感到亲切自然,还带着家乡的泥土气息,土生土长“接地气”,原汁原味滋味长。这些谚语,有的引导人们发愤图强,有的指导人们生活和生产。从小的耳濡目染,让我联想到了几十年来所听到的能记下来的家乡的谚语,这些尘封在脑海深处几十年的谚语,一旦打开记忆的闸门,便像家乡的龙湾水一样奔涌而出,细细品咂、咀嚼,很有家乡的味道,有的还沾着草上的露珠儿,鲜活灵动,耐人寻味。趁着这个当儿,何不把它写出来,让朋友们分享。

谚语,《辞海》上是这样解释的:“熟语的一种。流传于民间的简练通俗而寓意丰富深刻的语句,大多反映人民生活和生产的经验。”《辞海》高度概括了谚语的特点,具有指导性的意义。

谚语是生动的民间口头创作。家乡的谚语富有特殊的地域特点,对于家乡人来说,能感受到浓郁的家乡味,尤其是有些口口相传了数十年、上百年甚而数百年的家乡谚语,浸润着家乡厚重历史的古韵和乡土风情,韵味悠长,感受到亲切、自然。加之揉进了家乡人、家乡话,再由家乡人自己说出来,就更有味道了,就像家乡那沾着露水珠的水果、蔬菜一样,原汁原味,新鲜芬芳,越嚼越香。

从记事起,我就经常听祖母念叨家乡一辈辈传下来的谚语,其中最经典的当数这样一句:“长岭对石山,辈辈出状元”。这句谚语一直在家乡口口相传了多少年,没人知晓。这句谚语,根植于家乡,是家乡祖先一辈辈传到现在,既凝聚了祖先的智慧,又有家乡的特点,也有对家乡山水的赞美,还有对美好未来的昭示。

这句谚语指的是家乡的长岭坡山正好对着石山,两山中间就是从老龙湾神仙泉流下的泉水,叮咚,叮咚,淙淙有声。单说这个,就是极好的风水。更为称奇的是,在石山上恰好立着一块头戴乌纱帽,手执笏板的状元石,正好对应了“辈辈出状元”的谚语。

并传说长岭坡和石山日夜不停地长,疯长(儿时听说山是长的),只要长对了,风水就像传说的一样,更好了。可就在某一天,南方一个风水先生到了“状元石”附近细细一看,哇,这里竟有这么好的风水,北面的长岭坡就像一条长龙蜷卧在这里,南面石山上还赫然立着“状元石”,还有“石瓮”、“石炕”……这还了得,必须把它压住。于是,趁夜深人静的时候,这个风水先生就到了长岭坡南坡的半坡上,埋下了一座小坟。

后来,家乡人发现了这座坟,都不知谁家埋的,也没有敢动的。再后来,人们发现村子里出的人物越来越少了,有人就推断与风水有关,有人就想到了那座小坟。在谨慎细致地打听遍了整个村子后,胆大气盛者就去挖坟了,待挖开坟一看,什么也没有,就是底下放着一双小红鞋,就把小红鞋拿出来扔在一旁,也算是依据,这双小红鞋不知扔在那里多少年了,儿时见到那双小红鞋已褪了颜色,很破旧了,扔在这里一只,那里一只,找了一会才找齐。后来,家乡有高人断定,埋下的一双小红鞋,就表示埋下了姑子坟。姑子何许人也?乃出家人,是不能结婚繁衍后代的,在极好的风水山头上埋上一座这么不吉利的坟,可想而知。从此,家乡人对“北方人会看天,南方人会踩地”这句名言深信不疑。我也就牢牢地记住了祖母说的这句谚语。

童年时常听母亲说的谚语是:“人生不觉地面苦”“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其实,这两句都是带有当地方言土语性质的谚语,意义也相近。大致意思是说,人无论出生在哪里,都不要觉得那里艰苦,而要发奋努力改变现状。母亲常用辞职回老家无怨无悔当农民的亲身经历并结合这句谚语教育我们,使我们从小就树立了爱家乡、长大要改变家乡的信念。后来,母亲又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脚踏实地真正当好了农民,于1979年、1983年先后两次被全国妇联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省人大代表,还有青岛市、平度市诸多荣誉。在我心里,母亲就是这句谚语的真正践行者、最好代言人。

童少时光里,还经常听大人们说的一句谚语:“七月核桃八月梨,九月柿子来赶集。”听起来押韵,朗朗上口,我和小伙伴们也就在大街小巷里吆喝出来,很自然地就记住了。这句谚语的意思是说,农历七月核桃熟,八月梨熟,九月柿子熟。听了这些谚语,就知道什么时节该吃什么水果了,心里也就有数了。

少时常听大人们或大一点的伙伴们说的一句谚语是:“眼经不如手经,手经不如常掇弄。”说的大致意思是,眼睛经历过的物件,不如亲手经历过的物件,亲手经历过的物件,不如经常摆弄的物件。在这里用了家乡方言土语中的“摆弄”两字,押韵、顺口,更富有浓郁的家乡味,很快就背过了,在伙伴们中流传。

青年时,接触的人渐渐多起来,常听到这样一句谚语:“上观木匠有尺寸。”当年与我同乡镇的尚家上观、官家上观、代家上观村那一溜上观当木匠的特别多,真像一个个“木匠村”,最有名的当属尚家上官村的木匠。当年上观的木匠遍布了城乡店铺和大街小巷,并很有名气,做起木工活来有板有眼,最最重要的是“有尺寸”。窃以为,他们这个“有尺寸”里蕴含着“有眼色”(就是有眼光的意思),更蕴含着严谨规范。后来,家乡人民用“上观木匠有尺寸”这句谚语对上观木匠给予了最好的诠释和概括,也用来夸奖人、鼓舞人、激励人。

参加工作后,听到的一句谚语是:“平度州,平度州,十年就不收,收一收,吃十秋。”据《明太祖实录》中有记载:“洪武二十二年正月,升山东莱州府胶水县为平度州,以潍州为潍县,并昌邑县吏之。”平度地域大部分土地瘠薄,山地易旱,洼地易涝。尤其是占耕地半数的平度西南部(被称为:西南洼),大雨大涝,小雨小涝,无雨则旱,产量很低。十年中有九年都收成不好,若十年中遇着一个风调雨顺的好年头,只要收这一年,就能够吃十年。

结婚成家后,常听妻子说的一句谚语是:“有钱难买五月旱,六月连阴吃饱饭。”意思是说,农历五月生长、收割的最关键时期,天旱不下雨正是抢收抢种的最好天气和时节。到了农历六月,小麦收割结束、麦粒已晒干,刚刚播种上的玉米等农作物正需要雨水的时候,这个时候就不怕连阴天了,下雨最有利于农作物生长。细细咀嚼这句谚语,说得真好,颇合时宜,影响和指导着当地农业生产。最近又查了1960年版的《平度县志》,妻子说的这句谚语,也出自这本书,是家乡人民在劳动实践摸索出来的经验,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应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发扬光大。当地志书上是这样说的:“麦怕三月旱,棉怕八月连阴天。三月清明麦不秀,二月清明麦秀齐。三月有雨多种谷,四月有雨多种麦。四月芒种麦割完,五月芒种麦开镰。有钱难买五月旱,六月连阴吃饱饭。”这是地地道道的用家乡话说出来的谚语,有庄稼和泥土的味道。

让时光追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当时家乡人民发明了一道菜叫“热拌凉”,它的主要食材有:黄瓜、西红柿、鸡蛋饼、冻粉、木耳、豆腐皮、肉丝等,佐料有:麻汁、蒜泥、醋、少量味达美、鸡精、食盐等。热菜和凉菜一搅拌,特好吃。有人随口说出一句:“热拌凉,不用尝。”意思是说,热拌凉不用尝就好吃。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一传十、十传百,传成了家乡的谚语,成了这道菜的代名词,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这句谚语就成了这道热拌凉菜的最好诠释。

据报载,2017年,平度“热拌凉”被评为山东名菜,名声大震。不仅走向了省内外,而且走上了国际餐桌。2018年秋,“热拌凉”跟随籍贯平度的中国烹饪大师于永滨先生走进了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使家乡热拌凉在国际市场上“火”了一把;2019年10月29日,摇滚“热拌凉”在纽约州立布法罗大学示范表演品尝后,该校校长史蒂文杜内特一边品尝,一百赞叹:“食材搭配非常新鲜,味道太好了!”“来自中国的美食,棒极了!”家乡以一道美食点亮一座城市,而“热拌凉,不用尝”的谚语是这道菜最好的推广。

前些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王光英先生来家乡平度视察,亲笔为闻名遐迩的大泽山葡萄题词:“西有吐鲁番,东有大泽山。”从此,这句题词被传成了家乡的经典谚语,也成了大泽山葡萄的代名词,在全国叫响。

前些年,听人曾说起过原两目乡的一句谚语:“两目山戴帽,农民可睡觉。”说的是只要看到附近的两目山顶上有了乌云,农民们别想干活的事了,只管睡觉就行了。这是当地人们观察摸索出了的经验,编成了谚语,还真管用。

家乡的谚语还有很多、很多。家乡人民搜集、归纳为时令方面的85条,气象方面的43条,生产方面的57条,其他方面的22条,共计207条。譬如,“春季桃花放,夏季荷花香,秋季谷粟黄,冬季树头光。”“七月立秋,早晚都收。”“九月九,是重阳,场里尚比地里光。”“小满过三天,望麦黄一片。”“早晨雾露,晒破葫芦。鱼鳞天,晒谷不用翻。”“朝红不出门,暮红行千里。”“六月北风贵如金,刮一刮,收一分。”“雷雨三下晌”“大旱三年,忘不了五月十三(雨节)。”“麦子不怕草,就怕坷垃咬。”“种在春犁上,收在夏锄上。”“地是活宝,越种越好。”“娘靠儿养,粮靠肥长。”“小猪要奔,大猪要困。”“人犟受穷,驴犟挨打。”……

家乡的谚语,一如家乡广袤田野里永开不败的鲜花一样,土里生,土里长,接地气,吐芳香;家乡的谚语,出自家乡,用于家乡,愿家乡谚语这一朵朵传统的、美丽的、吐露着家乡芬芳的鲜花处处开放!

乔显德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