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经意间想起了家乡平度的顺口溜,一旦想起来就一发而不可收,一段段顺口溜就顺口溜出来了:“长岭对石山,辈辈出状元”“叫他上东他上西,叫他打狗他打鸡”“平度大地无冬天,地冻三尺照样干”……慢慢品咂着这些独具家乡特色的顺口溜,还觉得挺有意思呢,浸润着生活的韵味。今天不光叫它顺口溜了,也叫它在这里顺笔溜溜。
顺口溜,是一种语言现象,从生活中来,不知产生于哪个年代,在有的时期、阶段还非常盛行,说到热闹处,许多人都能顺口说上几句,很普遍,很随意,被人们叫做:顺口溜。《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的:“【顺口溜】民间流行的一种口头韵文,句子长短不等,纯用口语,念起来很顺口。”说的比较贴切到位。
从记事起,我就常听到这种顺口溜,不过,那时候长听着它的内容,而并不知道它的名字叫顺口溜,我是一直听着这样的顺口溜长大的。自小就听祖母念叨着这样那样的顺口溜,最常听到的一句顺口溜是:“长岭对石山,辈辈出状元”。说的是我家乡东面的长岭坡和石山,长岭坡的南边有一个天然突起的神奇的酷似“牌坊”的石门,被乡人们称为“小石门”,与它遥遥相对的还有一个神奇的“大石门”,形成了天然的神秘屏障,在大小石门之间,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曲径通幽,通往大石门外,这是青州至登州府赶考、打官司古驿道上平度县至招远县路段的必经之处,所以说,这条小路也带有古老而神秘的色彩;再说石山上立着一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状元石”,从山脚下观景处往上一看,呵,一位面朝西南方向的状元傲立山巅,且纱帽翅活灵活现,这就添了神秘的色彩。这样一来,祖母经常念叨的不知从什么时候一辈辈传下来的顺口溜,便更有说服力和神秘感了。并且许多家乡人在状元石下刻上了子孙的名字,期盼好运。我从小就记住了这句顺口溜,直到现在,乃至将来。因了这句顺口溜是从老家“土生土长”出来的,接地气,有意思。
很小的时候,还常听到的一句顺口溜是:“苹果处处有,棵棵满枝头。走路不小心,苹果碰了头。”这顺口溜本身就是诗,它蕴含着多么深的诗意。我的老家山东平度乔家村,是远近闻名的水果之乡,遥望家乡秋天的苹果园里,挂满了枝头的苹果树压弯了腰,当年还没有红富士,有金黄的“黄金帅”,被评为省优;红红的“红香蕉”、酸甜可口的“国光”被评为青岛市优。苹果多了,走路不小心,真常碰了头。所以,老家人就根据实情编出了这样的顺口溜,这是生长在家乡田野里的顺口溜,接地气,带着露水珠,还像苹果一样酸甜可口,富有诗情画意。这句顺口溜我记了半个世纪,在脑海里挥之不去,永难忘记。
儿时还听祖母说过:“叫他上东他上西,叫他打狗他打鸡”的顺口溜,说的是康王(刘寄)之子刘贤专门与康王作对的故事。儿子从小就没听康王一句话,所以,康王临死时,故意对儿子说反话:“死后愿葬于山上。”他儿就听了康王这一次话,却把康王真就埋到了山顶上。后来,又听说过:“康王坟,康王坟,离离落落到京门”“打开康王坟,山东不受贫”的顺口溜,在胶东一带尤其是平度流传极广,意思是说,挖开康王的坟墓多,宝藏多,里面的宝藏就能养活整个山东的百姓。
上学时,顺口溜一直在伴随着学习、成长,成了学习、生活中的调味品。儿时的假日里,从平度城里来了一个漂亮女孩,而她给乡村带来不仅是漂亮的外表,更是文雅的内涵,尤其是她带给我们的顺口溜如沐春风。记得她说的最有意思的顺口溜是:“咚布隆咚锵,我叫李修阳。鬼子来抓我,我就爬东墙。东墙有大炮,我就下地道……”这句顺口溜使我常常想起。
儿时还常听大人们说着有趣的顺口溜,也就记住了。譬如:“别看我老头胡子黑,一样领你上东北。东北一棵马莲花,一辈子万年不想家。”有点“闯关东”的意味,且朗朗上口,使我至今难忘。
大概到了小学五年级的样子,学校统一组织到离家十里左右的七里河小学听“学雷锋”报告,当时给我们作典型报告的是平度实小的一个十几岁的女孩,她落落大方地讲述着实小学雷锋小组伺候姚奶奶的故事,事迹感人,讲述生动,激起了一阵又一阵热烈的掌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她们在为姚奶奶下饺子时,因不太会下饺子,不慎将好端端的饺子下碎了,心里直后悔,当怀愧疚之心将饺子端到姚奶奶面前并做解释时,姚奶奶不仅没有责怪她们,还笑呵呵地说着一句顺口溜:“煳饼子烂面汤,饺子碎了香。”正是这句顺口溜使我一直铭记在心,并一直记着平度实小学雷锋小组伺候姚奶奶的故事,看起来,家乡的顺口溜还真管用,作用可真不小。
记得中学时代随学校参加社会劳动,常听老书记乔洪业用顺口溜鼓励大伙:“平度大地无冬天,地冻三尺照样干。”“干到腊月二十九,吃了饺子再下手。”听了特别鼓舞人心,感到再苦再累,心里也痛快。他还用这样生长在家乡土地上的顺口溜作大会发言,真就鼓舞士气,掌声不断。
也是在中学时代,和同学们欣喜地看到平度文艺类刊物用本县公社名称和位置编的顺口溜,一看很棒,接着传看,那时年轻,很短时间就背过了。大致如下:“昌潍地区平度县,人民公社连一片,共有公社二十九,城关公社座中间。东北山区八个社,云山两母和旧店,青杨蟠桃大泽山,崮山东北是大田。其余公社二十正,不是丘陵是平原:门村田庄马戈庄,正西偏南三合山,西北张舍和新河,灰埠昌里靠掖县。南去三十是蓼兰,中庄白埠在西南。兰底地处大平原,崔家集靠高密县。万家以东是宅科,南村正在青沙线。东去三十是麻兰,沽河西岸是古岘,张戈庄在城东南,仁兆东邻即墨县。熟记社名和位置,互相学习好经验……”这段顺口溜涵盖了当时全县各公社的名称和位置,很有意思和意义。流传后,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社会好评如潮。以至于前些日子王永学主任在平度史鉴群又提起,可惜我已背不全了,今又重新搜集,请朋友们分享。
参加工作后,单位历经平度著名的“三大会战”洗礼,不断成长壮大。在总结经验教训时,我发现了两条经典的顺口溜。一条是:“胶东大地一片红,唯有平度不过纲。”说的是粮食产量没过《纲要》,要奋力跨《纲要》。所以才有了第二条顺口溜:“说了算,定了干,天大困难也不变。”这条顺口溜曾激励着一代代平度电业人奋力拼搏,勇往直前。
工作中,我经常下乡采访,在大泽山镇采访时,我听到的一句顺口溜是:“西有吐鲁番,有游大泽山”,这是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王光英当时给大泽山葡萄的题词,首肯了大泽山葡萄在全国的知名地位,大泽山葡萄真敢与吐鲁番葡萄相媲美。后来,这句题词变成了大泽山乃至平度人的顺口溜,成了大泽山的一张响亮的名片。有了这句顺口溜,大泽山的果农们就不愁。
我还经常到郭庄镇瓦子丘村,因这个村的支书刘先耀曾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他率领村民走上了致富路。采访中,我也了解到瓦子丘村一些的顺口溜,表明了瓦子丘村解放前后的发展变化。这个村解放后的顺口溜是:“瓦子丘,十年九不收,下场饱犁雨,吃顿蛤蟆肉。”这就是瓦子丘过去的真实写照。这个村解放后的顺口溜是:“共产主义是天堂,人民公社是桥梁。消灭贫困永幸福,全凭党的好主张。”“老人进了敬老院,高高兴兴度晚年;孩子进了幼儿园,妈妈安心搞生产。人民公社就是好,幸福生活乐无边。”这就是瓦子丘村在人民公社阶段的真实写照。
前几年,我还遍查平度史料、采访平度知名人士,了解了平度发展历史过程中的顺口溜。在大炼钢铁时的顺口溜时:“不怕腿痛和腰酸,不怕眼红和皮干,大干苦干拼命干,一天赶上一百三,使高炉吃饱饭,使卫星飞上天。”“炼铁炒钢,全家奔忙:爷爷劈柴,妈拉风箱,奶奶砸铁,爹把炉掌,姐姐打锤,我来帮忙。炼出钢铁,全家欢畅。”“每人两块砖,晒衣铁丝麻绳换。人人献铁钉,家家投竹竿。”通过这些顺口溜,便可知当年家乡大炼钢铁远动的一斑。
在当年水利建设的顺口溜是:“平度风光赛江南,山明水秀米粮川;河库井泉连成网,水渠建起电力站;米粮川里麦浪滚,花果山上红艳艳;鱼鸭荷藕满塘库,清水淙淙灌良田;人面桃花相映红,奋进歌声振九天。天下游客赞苏杭,岂知平度胜江南!”这是1859年4月20日,全国水利现场会议在平度召开,代表们留下的其中一首赞美诗歌,后来传成了平度的顺口溜。平度人民自编的顺口溜是:“谁说水往低处流,谁说高山不低头?劳动双手劲头足,扭转乾坤水倒流。”
当年平度交通的顺口溜是:“往上看,一缕天,往下看,白沙滩,不是背来就是担,累得腰痛腿又酸。”“晴天跑得慢,雨天轮不转。一场小雨雪,就得停几天。”这是解放初期平度交通的真实写照,经十年变化后的顺口溜是:“高山低了头,河水让了路。要想人民福,就得先修路。”
当年平度教育的顺口溜是:“走这乡,到那乡,乡乡有学堂;走这村,到那村,村村都是读书人;走这家,到那家,家家户户学文化。”这就是当年全县人民群众对解放后教育事业飞跃发展的总结。
当年平度大办人民公社时编出的顺口溜是:“四根弦配成琴,缺乏一根不成音。要想办好合作社,全凭大家一条心!”“千年枯树发了芽,锦绣河山开满花,山笑地笑人也笑,全面欢呼公社化。”
大田、旧店等山区人民说顺口溜这样赞美当地发生的巨变:“山区一片春光,绿洲新配新装。壁画鲜艳醒目,赛过龙宫天堂。面貌大大改变,人人心情舒畅。生产干劲倍增,生活日益向上。全凭党的领导,俺村大大变样。”
当年家乡平度人民学习毛主席著作时说出的顺口溜是:“什么亮?太阳亮,毛主席著作胜过红太阳。太阳能被乌云遮,毛泽东思想永远放光芒。”
家乡平度顺口溜,越读越觉有劲头。家乡顺口溜还有很多很多,就是几天几夜也说不完。这样的顺口溜出自家乡,用于家乡,富有浓郁的家乡底色和地域特色,散发着浓郁的家乡味道,承载着丰富的家乡文化,是家乡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愿家乡顺口溜这朵朵美丽、鲜艳之花,在平度317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处处开放!
乔显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