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乡山东平度,当年的吕剧是很出名的,曾唱响了平度,唱出了平度。当年以《王定保借当》《喝面叶》《李二嫂改嫁》等在平度内外唱响;近年来,平度吕剧又在继承中创新,创作出了反映时代精神、贴近平度实际的大型现代吕剧《刘谦初》,该剧以艺术手法完美再现刘谦初的崇高精神与人格魅力,绘就出刘谦初的坚定的革命信仰,也为吕剧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今有回忆起八九年前,我到黄河入海口采风时曾听著名作家石英老师和当年杨姓女作家一起唱吕剧,又激发了我对家乡吕剧的写作冲动,慢慢回味、咀嚼,我所听过的家乡吕剧的优美唱腔随之浸润在字里行间……
吕剧,过去称为“上装扬琴”又称化妆扬琴或琴戏。胶东一带称为“蹦蹦戏”,是在山东琴书(坐腔扬琴)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起来的,以至发展成为中国八大戏曲剧种之一,成为山东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不过,化装演出不足百年。其发祥地在山东北部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广饶、博兴、惠民一带,该地区一直被称为“吕戏窝子”。最早来胶东演出的有吕剧创始人时殿元的共和班,之后,平度旧店有戏班也学演该剧。据说演出时没有“驴”的道具,就牵了一头真驴上场,锣鼓一响,驴子又蹦又踢,因当时吕剧尚未定名,在平度就被称为“蹦蹦戏”了。
平度,作为吕剧传入较早的地区之一,与吕剧结下了不解之缘。早在1952年,城关镇就组织起20余人的业余吕剧戏班。到了1955年,平度县文化馆以其为基础,成立了城关镇中心业余俱乐部(后改为城关镇业余吕剧团),并组织辅导该俱乐部的业余演员学习吕剧,很快学会并演出了《小姑贤》10余个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节目,以其淳朴生动的语言、优美悦耳的唱腔、丰富多彩的音乐语汇,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从此在平度这片热土上,吕剧更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成为了当地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为了平度的当家戏,也成了平度最普及的地方戏。
吕剧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了无数观众的目光。它的唱腔属板式变化体,简单朴实、明快流畅,既有激昂高亢的旋律,又有低回婉转的曲调。吕剧的传统剧目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小戏,如《借年》、《喝面叶》等;另一种是连台本戏,如《金鞭记》、《孟丽君》等。这些剧目大多取材于民间传说故事,内容多表现家庭伦理、风土人情、恋爱婚姻、儿女情长,故事性强,情节细致生动,语汇丰富俏皮,表演自然活泼,生活气息浓郁。
1958年3月,以城关镇业余吕剧团为主体,正式改组成为平度县吕剧团。当时,全团演职人员37名,全是些爱好戏剧的农村青年。行头、道具只有一个包袱、一把刀和一条马鞭。 当时,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为了把剧团办好,吕剧团演员们自力更生,勤俭班团,一起动手凑服装,做道具,有的演员将母亲出嫁时的彩裤凑上,有的将嫂子的绣鞋拿来……克服了物质上的重重困难,就这样坚持为群众演出。
那时候,吕剧团排演的剧目总共不够两个晚上演出。所以,每到一地,观众就大体猜透都演什么剧目。主要古装戏剧有《王定保借当》、《喝面叶》、《搜书院》、《龙凤锁》、《三审林爱玉》、《生死牌》;主要现代戏剧有《李二嫂改嫁》、《半截火柴》、《红霞》;主要自编剧目有《一篮葡萄》、《不是梦》、《大泽山下葡萄红》等。共演出1346场,主要在县以上剧院演出。1956年在五莲县礼堂,向山东省委第一书记舒同汇报演出《三审林爱玉》;1956年参加昌潍地区汇演,演出《半截火柴》、《喝面叶》,演员陶永美获一等奖,杨秀芳、陈显章获二等奖,孙淑娟获三等奖。1958年,《一篮葡萄》、《不是梦》参加省创作剧目调演。
1960年至1965年,平度吕剧团排演的主要古装戏剧有《三蜷寒桥》、《逼婚记》、《赶花轿》、《杨八姐游春》、《孙安动本》、《三看御妹》、《双玉蝉》、《姊妹易嫁》。主要现代戏剧有《箭杆河边》、《魏隆民忘本回头》、《芦荡火种》、《夺印》、《丰收之后》、《社长的女儿》、《朝阳沟》、《龙马精神》、《斗书场》。主要自编剧目有《阳光普照》、《徐旺庄》等。共演出1911场,主要在县以上剧院演出。1961年在威海市海军礼堂向罗荣桓、叶剑英元帅汇报演出《三看御妹》;1964年在潍坊市和平剧场向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杨成武汇报演出《姊妹易嫁》、《赶花轿》。
1966年8月,吕剧团的“红卫兵”以“扫四旧”为由,焚烧戏装、道具价值2万余元。平度吕剧停演。
1977年至1984年,平度吕剧团“重搭台、重唱戏”,排演的主要古装戏剧有《十五贯》、《墙头记》、《屠夫状元》、《莫愁女》;主要现代戏剧有《蝶恋花》、《桃花与杏花》等,共演出1815场,主要在乡镇村庄演出。积极开展“文化惠民、送戏下乡”演出活动,将吕剧送到千家万户,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喜爱上这一传统艺术。1979年青年演员参加昌潍地区会演,演出《丰收之后》第五场、《王定保借当》前三场,演员何军获一等奖,单建华、孙红玉获二等奖,侯幼林获三等奖。
1985年,吕剧团进行了调整,平度吕剧事业走了下坡路,少有建树。近年来,平度吕剧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创作出了大型现代吕剧《刘谦初》,展现了刘谦初的演讲相识、分赴战场、济南重逢、被捕牺牲等场景,并通过剧中人物董秋斯、曹更新、刘小浦、王进仁等闪烁着人性光辉的感人事件,高扬理想与信念,弘扬勇往直前、百折不挠、团结互助的乐观革命精神。该剧的成功演出,不仅赢得了观众的广泛赞誉,而且让观众看到了平度吕剧发展的未来。
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吕剧的事儿,那时常听大人们说一个青年被招到平度吕剧团去了,吕剧植入了我幼小的心灵中;少年时代,就听母亲和大娘、婶子们常议论着《王定保借当》、《李二嫂改嫁》等吕剧上的情节,听着还怪有意思呢,她们还常提到剧中人物“仲淑珍”,也就对吕剧产生了很深的印象;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我在平度热电厂工会工作,时常跟市总工会打交道,有时见到了吕剧团的名角仲淑珍还不知道,后来调出工会工作后才知道,深感惋惜。前几年听说她去世后,深感悲痛;2015年11月上旬,我有幸到东营参加“黄河口之约”采风活动,在奔向黄河口的途中,听著名作家、诗人、编辑家石英老师与利津杨姓女作家一路说着和唱着吕剧,很有兴味。当时我就想,吕剧的“根”就在这里,我是寻“根”来了。所以,每每提起吕剧,我就会想起黄河三角洲,每每提起黄河三角洲,我也会想起家乡平度的吕剧。这么说来,我对吕剧尤其是家乡的吕剧是有缘的。
吕剧与平度,就像一对亲密无间的伙伴,共同书写着属于它们的华章。在吕剧的陪伴下,平度人民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在平度的滋养下,吕剧的艺术之花也开得更加灿烂夺目。吕剧与平度,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谱写着一段段动人的故事。
在平度,吕剧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它承载着平度人民的情感与记忆。夏日夜幕降临,平度的街头巷尾常会传来阵阵悠扬的吕剧唱腔,那是老一辈人在回忆过去,也是年轻一辈在传承文化。吕剧,就像一条纽带,将平度人民的心紧紧相连;就像一盏明灯,照亮着平度文化的未来之路。在未来的日子里,让我们共同期待吕剧与平度携手共进,共同书写更加辉煌灿烂的篇章!愿吕剧之韵永远在平度人民的心中回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