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蒋慧君的头像

蒋慧君

网站用户

散文
201806/12
分享

细说端午

这星期,妈妈和姐姐轮番送来粽子,让近来步履匆匆的我猛然意识到,重午(端午)节快到了!

端午节与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事,早已家喻户晓。在端午节吃粽子、饮雄黄酒、挂艾叶菖蒲等习俗,也就这样被沿袭了下来。

每当端午临近,粽子便成了主角。

放眼各大超市,常年出售各种产地、不同口味的粽子。嘴馋了,随时可解决口腹之欲,但总觉得缺少些什么。印象中最美味的,当然是家人包的亲情粽子了。

说起包粽子,那绝对是件繁琐事、技术活,每道工序都需精心准备、细细筛选。记得当时,妈妈在端午节前便开始选购粽叶清洗晾干,再把每张粽叶的头尾剪成圆润状,然后放入锅中加入少许食油煮开。出锅后的粽叶又韧又滑,承受住包粽子时的劲道和拉扯。而包粽子所需的主料糯米和配料蚕豆、花生、蜜枣、猪肉等食材,也已早早浸泡清洗放着备用。现代人煮粽子大多用的是碱水。而在我们老家,当时用的可是灰汤。灰汤,顾名思义,就是把早稻秆烧成灰后用水浇淋,出来的便是灰汤。据妈妈说,用灰汤煮成的粽子,色泽更匀,味道更香。

在我家,包粽子最有劲道和有型的,当属奶奶了。每每包粽子时,妈妈总是心怀恭敬地去请奶奶帮忙,奶奶也是欣然应允。只见奶奶捡起两张粽叶依次叠在手上,然后往中间一旋就转成了漏斗状。放入糯米和配料,拉过叶尾覆盖粽身。一包一折之间,一个四角粽在她手中瞬间完成。速度之快、粽角之立体令人咋舌,俨然成了我们家当之无愧的包粽冠军。奶奶还边包边教,包括如何把粽子包得严实、怎么绑粽绳等等,引来大家一顿手忙脚乱地学习。

白天包好了粽子,晚饭后便开始漫长的烧煮过程。把粽子放在盛有灰汤的灶台大锅中煮上一段时间后,揭盖酌情再加灰汤,把粽子翻个身后继续煮上。这时,阵阵粽香便开始溢满了整个屋子,令贪吃的我垂涎不已,有着立马掀锅吃粽的冲动。妈妈说,为避免煮成夹生粽,需在锅中闷上一晚方可食用。于是沮丧的我只得耐着性子,眼巴巴地盼着天光,在幻想粽子的美味中辗转睡去。直到第二天早上把粽子塞进口中,才结束这漫长的美食煎熬。

在我们老家大麦屿,吃锡饼和吃粽子是端午节的两大主题,缺一不可。端午节的中午是必吃锡饼的。相比于玉环港北片每逢节日必吃锡饼之习俗,我们仅在端午节吃上一顿。吃锡饼的内包料也是极其丰富的,玉环特色米面是包锡饼的打底主角,那可是防破防溢之法宝。此外,但凡想得到的食物,如鱼、肉、虾、蛏、黄鳝、鸡蛋、卷心菜、咸菜、洋葱等都可包入其中,甚至于皮蛋、花生、油条这样的小菜都可纷纷登场。端午中餐,我们手捧内馅丰富的锡饼,就着鲜美的羹汤,喝着甘醇的美酒,美美地饕餮了一餐。胃口大的人,一顿可以吃上三、五筒锡饼。

民谣说,“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因此,每到端午节,除了吃粽子、吃锡饼之外,预防“五毒”(蝎、蛇、蜈蚣、壁虎、蟾蜍)之害便成了重头戏。这一天,家家户户会把菖蒲、艾叶插于门榻,据说有避邪驱瘴之效。午餐后,妈妈会让我们兄妹几个抿上一小口雄黄酒,再手蘸酒水往我们的脑门和掌心等处涂抹,说是可以避开“五毒”之害,令小时的我心生敬畏。之后,妈妈又把酒含在口中往地下喷洒,意在消毒杀菌驱使害虫。

俗话说:“五月端午草,百样都是药”。端午节沐浴(洗百病)的习俗也被保留了下来。据说在端午日沐浴可预防长痱子和疮疖,有舒筋活血之功效。于是,妈妈会用菖蒲、艾叶等煮成草药水让全家人洗浴。在烧水的同时,还会在锅中放入十来枚大鸭蛋,让我们浴后吃上一个。而吃鸭蛋的习俗,也是围绕“五毒”主题,有驱寒祛暑之益。端午节的种种习俗,看似迷信,实则是保持环境整洁、有益身心健康的重要活动,是中国最早的“卫生防疫节”,值得我们传承和弘扬。

孩童时的端午节,令人有着无限的向往。在这个节日里,不仅有美食可享,更有新裙可穿。在我的印象中,小时的气候四季分明,而端午正处春夏之交,过了端午方可穿裙子。于是爱臭美的我,在端午草烧开后便急着沐浴更衣,换上心心念的鲜艳花裙子飞奔出家门,身子如空中的燕子般轻灵飞扬。端午节,如夏日新年,缤纷了我整个童年。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