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蒋建国
风景永远在路上,一路骑行,一路欣赏沿途的风景,可谓心旷神怡。骑行是辛苦的,也是快乐的,而最初的骑行主要是为了省钱。
上高中时,跟着同学偷偷学会了骑自行车,那时家里穷,根本买不起自行车。
1985年大三暑假,家里买了一辆常州地产的金狮牌自行车,那真是欣喜若狂,感觉比现在买汽车还要开心。我记得买自行车的钱是父亲和姐姐割了一个暑假的牛草积攒下来的。8月下旬,快开学时,我便执意骑自行车从常州武进的畜牧场(父亲单位)骑自行车到扬州师范学院。大概11点吃了早中饭便出发了,正是炎炎夏日,太阳火辣辣的,先骑到常州,再沿镇澄路骑往镇江,在常州境内都是平地,感觉还比较轻松,到了镇江境内山坡地明显多了起来,而且骑的时间长了,汗流浃背,腰酸腿疼,但还是咬牙坚持,傍晚时分赶到了镇江轮渡码头,等待轮渡,轮渡上岸后再往扬州进发,晚上快10点左右,到了学校,路上除去轮渡上的时间,差不多骑行了9个小时,没有吃晚饭,没有买水喝,仅仅吃了从农场带的几个梨子。现在回想起来,感觉不简单,佩服自己的勇气和吃苦精神。如果迷路了怎么办?中暑了怎么办?而且当时没有电话,无法联系,只能等几天后的书信报平安。
1985年秋天,班级组织去扬州东郊的茱萸湾公园秋游,那辆金狮牌自行车成了宠儿,大家争相骑行,一会儿这个男生带着一个女生骑一段,一会儿另一个男生带上一个女生骑一阵,一路骑行,一路欢歌。
大四那年,女朋友已分配到镇江教育学院当老师,那辆自行车可派上用场了,星期天和节假日,常常骑行于镇扬两地间,自行车成了我们爱情的见证人。
当老师的那几年,由于学校比较偏,不通公交,外出主要靠骑行,记得1987年刚结婚那年,在大西路买了一张餐桌,便把餐桌绑在自行车上骑行回家,遇到上坡时,只能一路推行。夫人学校离我学校有5公里,也不通公交,当时夫人不会骑车,我就骑车接送,一路要经过黄七公路、天桥等,有好几段陡坡,上坡骑行很累,但因为后面坐着“发动机”,一点也不感觉累。女儿小时候常感冒发烧,我总是骑着自行车,夫人抱着女儿坐在后面,急急忙忙赶往医院。
1993年买了一辆轻骑木兰,骑行轻松多了,快到春节的时候,夫人和女儿先回了乡下,当时我已调到银行,春节才能放假。除夕那天,我骑上小木兰踏上了回乡之旅,一路上冻得够戗,但想到马上要团聚了,要过年了,心里是热乎乎的。后来又重新换了一辆摩托车,那功率大多了,骑着更潇洒了,每天早上全家一起出发,先送姑娘上学,再送夫人上班,其乐融融。2001年房子装修,逛装饰市场,买材料买家具,半年跑了一万多公里,摩托车立下了汗马功劳。
2004年之后,进入了汽车生活,基本上没有骑行。10多年的汽车生活,发现指标高了,身体差了,便又开始了步行和骑行,每天步行少则一万步,多则两万步。每到双休日、节假日,骑上哈罗单车,在丹徒新城、南郊、十里长山、大学城及周边乡镇骑行1-2小时,欣赏和领略沿途的风景,感受新城的变凶,顿觉神清气爽,骑行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