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有三怪,即“香醋摆不坏、肴肉不当菜、面锅里煮锅盖”,故有“不到长城非好汉,不尝三怪太遗憾”之说。
我到镇江工作已36年,吃过的锅盖面店不下百家,吃过的锅盖面早已超过千碗,不仅早上吃、中午吃,有时甚至一日三餐都吃,但总也吃不厌,吃锅盖面成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为锅盖面,我也深深地爱上了镇江这座城市。
锅盖面是镇江“三怪”之一,是镇江的一道地方特色传统美食,锅盖面具有软硬确当、柔韧性好等特点,是一道老少咸宜的小吃,如今锅盖面已成为镇江的一张名片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徜徉在古城镇江,无论是繁华的闹市,还是幽深古巷,随处可见锅盖面的摊点,远远地看见一口口大锅热气腾腾,店里店外人头攒动。诱人的面条和配料的香味随风飘荡,这香味引得路人不由得放慢脚步,尤其是那些来镇江旅游或是访古探幽的人们,不禁满口生津,几欲垂涎,于是三步并做两步,朝着锅盖面奔去。
锅盖面,顾名思义,就是跟锅盖有关的面条啰——就是用大锅下面条,上面盖个小锅盖,小锅盖在水面上浮着,压住面条,面条就不会散开,这样下出来的面条很有劲道,不软不硬,很好吃。说白了,锅盖面,是一种下面条的方法,而不是面条的品种。
关于锅盖面的传说,有好几种版本呢。 其一,说古时候镇江有户人家,妻子为丈夫下面条,不小心将锅灶上的汤罐盖滑入面锅里,过去都是用柴草烧大灶,大灶上有两个灶头,两个锅中间还有一个汤罐,是烧水的,有句老话叫“汤罐里的水,带就带热了”,意思就是在烧火的时候,顺便就可将汤罐里的水一同烧热了。哪晓得这样下出来的面条比往常好吃,不硬不烂,软熟相当。其二是,乾隆下江南时,到镇江张嫂子面店时,张嫂子忙中出错,误将汤罐上的小锅盖当成大锅盖撂到了面锅里,煮出来的面很可口,还被乾隆夸赞。不管是哪种说法,镇江“锅盖面”已被广为传播和喜爱。
锅盖面选用的面条是“跳面”。所谓“跳面”,就是把揉成的面放在案板上,由师傅坐在竹杠一端,另一端固定在案板上,上下颠跳,反复挤压成薄薄的面皮,用刀切成面条。这种面条有毛孔,卤汁易入味,吃在嘴里有劲道、柔性好,不粘不乱。锅盖面的底料也十分讲究,秘制酱油加上十余种佐料,味道十分鲜美。
记得我在丹徒支行、京润支行工作时,对面就是有名的老赵面馆,老赵面馆一直很红火,从早上到中午,都是排队吃面的人,我便成了那里的常客。在润州支行工作的那几年,每年旺季食堂为了保障一线网点的送餐,暂停了对支行机关的送餐,每到中午,我们支行的几个同志就相约去吃面条,老赵面馆、张二面馆、大华面馆…….几年下来,城区有名的面店,几乎吃了个遍。在市分行大楼上班时,也常常去诚和大厦后面的邵顺兴、南门大街的镇方记、中营的卜家面馆吃锅盖面。
镇江建行食堂每天早晨都下面条,虽然配料简单,偶尔会放些肉丝或猪肝,大部分时候只是放些韭菜、川芎、豆芽、香干,但味道很好,在市分行大楼上班时,几乎每天早上都到食堂吃面条,似乎总也吃不厌。
亲朋好友从外地来,都会请他们吃锅盖面,似乎成了规定动作和保留节目,大家也总是赞不绝口。还清晰的记得2001年,我当班主任时带的班级毕业10周年回镇江聚会,大家都想吃锅盖面,寻找当年的记忆,我便带他们去镇南面馆吃锅盖面。因为店小人多,好多学生硬是站在店门口或蹲在马路边吃完了锅盖面,但大家都觉得意犹未尽、回味无穷。
2018年,“镇江锅盖面”国家地理标志商标正式落地。具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传承、被誉为“江南第一面”的镇江锅盖面首次得到了官方认可。我所在的镇江建行敏锐意识到商机,积极主动与锅盖面行业协会、镇江文广集团三方联合开展了“舌尖上的镇江——寻找更好吃的锅盖面”评选活动。
广大市民对签约建行聚合支付、报名参赛的面店商户,通过网络投票评选出十大人气锅盖面店、十大老镇江喜爱锅盖面店、十大新星之秀锅盖面店、十大优质服务锅盖面店、十大建行优质合作商户、十大镇江特色锅盖面等奖项。我撰写的新闻稿件《舌尖上的龙支付——镇江分行“锅盖面”商户营销记》发表在《建设银行报》《京江晚报》等报纸和《中国经济周刊》官网经济网、金山网等网络媒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