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流入枕边书
“古有秦少游,今有汪曾祺”,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高邮人民对汪曾祺的崇拜和厚爱。曾有人当面用这话夸汪曾祺,汪老听后慢悠悠地说:“高邮盛产咸鸭蛋,比我有名气,鸭蛋第二,我第三。”汪老的谦虚和幽默跃然纸上。
高邮是江苏扬州市的一个县级市,美丽的高邮湖在高邮的西边,傍着京杭大运河。
秦观,字少游,高邮人,北宋文学家,“苏门四学士”之一,因苏轼推荐,任太学博士。
汪曾祺(1920-1997),1920年3月5日生于江苏高邮。“我的家乡在高邮,风吹湖水浪悠悠,岸上栽的是垂杨柳,树下卧的是大水牛……”一首《梦故乡》是汪曾祺对家乡魂牵梦绕的牵挂。汪曾祺是当代著名作家、散文家、戏剧家,师从沈从文,是“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也是里下河文学流派的代表人物,《沙家浜》的作者,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是作家中烧菜最好的,厨师中文章写得最好的。
汪老是我敬仰的作家之一,我零零碎碎读过他的一些作品。2020年汪曾祺诞辰100周年的时候,纪念馆落成开放了,我一直想着去参观他的纪念馆和故居,恰好有人想邀,便有了高邮之行。
去高邮那天,天气非常闷热,一丝风也没有,过了扬州,导航把我们带上了大运河边的省道,这条路虽然过去常走,但自从通了高速后,却再也没有走过。汽车在运河边蜿蜒前行,有一种亲切而凝重的感觉。突然天色暗了下来,一会儿下起了瓢泼大雨,今年的梅雨季节,几乎没有下过雨,非常干燥。高邮是水乡,汪老的笔下也常常描写家乡的水,也许是汪老显灵了,给他深爱的家乡来了一场久旱逢甘霖的大雨。
雨后的运河水气蒸腾,云雾缭绕,如游龙,似飘带,预示汪老家乡的发展蒸蒸日上;南来北往穿梭的船只,显示着黄金水道交通的繁忙和两岸经济的繁荣;两岸高大的杨柳树随风摇曳,仿佛在诉说着运河的历史文化。
很快就到了汪曾祺纪念馆,纪念馆所在的文化特色街区由汪曾祺纪念馆、汪迷部落、汪氏家宴及汪氏客栈四部分组成,总建筑面积9541.35平方米,借鉴莎士比亚“故居+纪念馆”模式。纪念馆建筑风格古朴大方兼具现代简约风格,远看像七摞掀开的书稿,大体对应汪曾祺生前所涉猎的小说、散文、戏剧、诗歌、书信、杂著、谈艺等文学体裁。木纹清水水泥的外立面上,蚀刻出稿纸叠放的肌理,翘起的“卷边”恰成自然挑高的石阶伸入水中,宛如用文字记载一段段时光之河。迎面的砖墙上,汪曾祺画像当中悬挂,《受戒》《人间草木》《大淖记事》《沙家浜》等作品名称排列两旁,人与作品相融,散发着经久不息的魅力。
进入纪念馆,映入眼帘的是汪老的巨幅画像、雕塑头像及中国文联主席、作协主席铁凝写的前言:“他像一股清风刮过当时的中国文坛,在浩如烟海的短篇小说里,他那些初读似水、再读似酒的名篇,无可争辩地占据着独特隽永、光彩常在的位置……”
整座纪念馆分两层、11个展厅,由“百年汪老”“汪曾祺的文学世界”“家乡的人和事”“为人为文”“怀念与传承”等部分组成,每个篇章连接在一起,不仅勾连了汪曾祺一生辗转的地理轨迹,也再现了他笔下丰富多彩的文学世界。
行走在纪念馆,往外眺望,可以看见墙外石壁上,刻着汪曾祺生前常说的一段文字:“我的家乡是一个水乡,我是在水边长大的,耳目之所接,无非是水。水影响了我的性格,也影响了我作品的风格。”念及此,纪念馆四周以水为主题景观打造,寓意汪曾祺一生难以割舍的水乡情结。而水,在纪念馆内,也是无处不在的。比如在资料陈列下方,就有一道微缩的景观,一条大运河蜿蜒而过,河水澄清,两岸芦苇,随风飘荡。
在二楼展厅内,有多块高低错落的多媒体显示屏,不断重温着汪曾祺的童年旧梦。那些浩荡奔腾的河水、振翅飞翔的水鸟,无不一次次出现在汪曾祺的梦境之中。
纪念馆内有汪曾祺书吧,里面陈列有汪曾祺的书籍,有高阶图书室,市民和游客可以坐在高大的台阶上,手捧图书,心享书香。如今,这里已成为一处网红读书打卡地。
从纪念馆出来后,我们来到了人民路,沿街寻找汪曾祺故居,一路打听,市民听说是去汪曾祺故居的,很热情友好,竖起大姆指夸赞汪老。位于竺家巷9号的汪曾祺故居保存完好,房门上贴着汪老最喜欢的名句:“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在汪老的作品中,以故乡高邮为背景的小说散文超过三分之一,汪老对故乡充满深情,他把自己对家乡的情感化为了文字,这位声名和影响与日俱增的作家不仅生长于此,而且他对家乡一往情深。说故乡,写故乡,故乡撑起了他的文学世界。父母兄弟,街坊邻居,湖水河道,亭台庙宇,乃至花草美食,都演绎成笔下的生动。以故乡高邮旧生活为背景的作品———《受戒》《大淖记事》《岁寒三友》《晚饭花》等无一不是以家乡普通民众的生活为题材。
汪曾祺深情地说:“我的家乡高邮在京杭大运河的下游。我小时候常常到运河堤上去玩。运河是一条‘悬河’,河底比东堤下的地面高,据说河堤和城墙垛子一般高,站在河堤上,可以俯瞰底下的街道房屋。城外的孩子放风筝,颤悠悠的风筝在脚下飘着。城里人家养鸽子,鸽子飞过来,绕过去,几只野鸭子贴水飞向东,过了河堤,下面的人看见野鸭子飞得高高的。”汪老的《我的家乡》把家乡的景物描写得栩栩如生。
以故乡高邮为背景的作品,用汪老自己的诗句表述:“老来文思忆旧情”“文章淡淡忆儿时”,更为切近的感触则是“往事回思如细雨”“运河流入枕边书”。
汪曾祺一生非常坎坷,1939年夏,汪曾祺从上海经香港、越南到昆明,以第一志愿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1958年夏,被补划为右派,下放张家口沙岭子农业科学研究所劳动。1966年“文革”开始后不久,汪曾祺即因“右派”问题被关进“牛棚”。
1981年10月10日下午5时,汪曾祺终于踏上了他阔别已久的故乡高邮的土地,这一天,距离汪曾祺19岁离乡外出求学整整42年!汪曾祺共回家乡三次,三次故乡行,圆了思乡梦,加深了他对家乡和家乡父老的爱。
我的家乡在江南,与高邮相隔不到200公里,也是个水乡,孟津河穿村而过,紧靠滆湖(高邮湖是苏北第二大淡水湖,滆湖是苏南第二大淡水湖)。游泳潜水、玩耍戏嬉、捕鱼摸虾、挖蚌踩蟹的情景仿佛就在昨天,记忆犹新、历历在目。我也是19岁那年离开家乡的,而且在汪老的家乡扬州求学,读的也是中文系。近几年,我也写过《家乡的印记》等几篇有关家乡的散文,也和汪老一样多以抒情,表达真情实感为主。
家乡是根,是魂牵梦绕的地方,家乡情是难以忘怀和永远割舍不掉的,儿时的经历、浓浓的乡情给我打上了深深的印记。我不是名人,但我愿像汪老一样,用自己赤诚的心和手中饱含深情的笔多维度地写写我的家乡,写写家乡的普通百姓。
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在汪曾祺纪念馆的结束语中如此写道:“汪老离开我们了,但他的文学和人格,他用小说、散文、戏剧、书画为人间创造的温暖、爱意、良知和诚心,却始终伴随着我们。”
(作者: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