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江亲莲的头像

江亲莲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12/13
分享

老家的房子

   一栋房子,不只是摆着席梦思的房间,也不仅是遮挡风雨的地方,那还是人生中最美的拥有,更是一段时光、一种情怀、一份牵挂、一种坚持。

                                ——题记

记得以前和弟弟拉家常时,我说:“要是老家的房子修好了,我们就可以真正的回家了。”原本以为还得再等几年才能有家可以回,看来今年这个愿望就能实现了。

此前,看到弟弟在朋友圈晒出老家修房的照片,位于“曾家弯”一处平整的宅基地上矗立了一栋小楼房,我竟一时泪眼婆娑、激动得不知该说什么。对于很多人来说,这或许仅仅是一个可以休息睡觉的房子,平凡而又常见,然而对于我来说,这是我和弟弟儿时的梦想,更是爸爸妈妈热切期盼已久的心愿。

“找个住的地方”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爷爷带着爸爸一家落户到先市镇安宁村一个叫“曾家弯”的小地方。“曾家弯”因住着十几户曾姓人家而得名,离最近的集镇需步行50多分钟,离最近的村小需步行60多分钟,周边一块块弯弯的梯田错落有致,临近一口宽大的鱼塘,从远看,整个“曾家弯”被绿水青山环绕,俨然置身一幅美丽的画卷中。

“找个住的地方”,这是即将成年的爸爸在抵达“曾家弯”时说出的第一句话。爷爷就四处找人问询,终于在靠近一大片竹子的角落里安顿了下来。据爸爸回忆,那时,家里很穷,一家六口挤在两间破烂的茅草房里,墙壁还是和隔壁的曾阿公共用的,只有厨房和猪舍是爷爷用竹条、稻草节和泥巴捆扎起来的。每次遇到风雨天,外面下大雨房子里就下小雨,需要动用锅碗瓢盆轮流接水倒水,透过篱笆缝隙吹进来的风,让这个本就有些飘摇的屋子嘎吱作响。

我曾经问爸爸,当初爷爷为什么要选择来这个交通和经济都并不算发达的地方落户呢?爸爸说,“一切皆是缘分”。的确,如今,虽然邻居和我们姓氏不同,但是相处融洽。数十年来,每当逢年过节时,谁家缺啥了,一呼应,大家纷纷借出来应急;要是谁家有个难,大家也是头一个站出来帮忙的。

爸爸是个吃苦耐劳的人,在上学的年纪把机会让给了妹妹们,自己则做事贴补家用,空余时间还忙着修缮破损的房子。他和妈妈结婚后,也一直幸福的蜗居在这个茅草房里。然而,茅草房周边的竹子长势茂盛,不光没过了茅草房的层高,还有一大拢竹子死死得压在茅草房上,白天屋里没有光线不说,更是随时都有坍塌的危险。

此后,就选择在老屋正对面的一个小山上,开始修建房子。术业有专攻。爸爸妈妈配合着泥工匠把挑来的泥巴倒入木槽里,用筑土棒一下下地敲紧敲实,再慢慢地往上垒砌,从四梁八柱到两间一厨一厕房屋,用了好几个月的时间。当爸爸把黑色瓦片和透明亮瓦一片一片的盖在房顶上时,全家乐开了花。只是在那个贫瘠的年代,家徒四壁是爸爸家真实的写照。

“哪里都不如自己的家”

八十年代中后期,我和弟弟相继出生,让这个贫寒的家显得更紧巴。爸爸硬着头皮每天往返于周边几个集镇,学着“摆地摊”做起了卖叶子烟的小本生意,用挣的钱,贴补学费,添置家具,慢慢地房子里有了衣柜、方桌等零散家具。空闲时,爸爸喜欢坐在堂屋前的院坝里,一边抽着叶子烟,一边跟妈妈唠叨,“哪里都不如自己的家”。随着烟圈的徐徐散开,他的脸上笑容更清晰了。

尽管,在爸爸妈妈的努力下,房子里依然简单空旷,但是每年六一儿童节,我和弟弟总会带回来几张奖状。不识字的他们,看不懂上面写的是啥,只知道是盖了鲜章的,就小心翼翼地将奖状平铺好,用米汤整齐地将其贴在堂屋两侧的墙面上。不知何时,爸爸捡回来了一张写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字画挂在堂屋正中的墙面上,鼓励我们坚持上学,有一天能出人头地,这个普通的房子,有了几丝灵气。

转眼,新学期开学了,我的40多块钱学费没有交上,还被请了家长,爸爸一脸惆怅。一天,无意间听到他说要带妈妈去市区打工挣钱。那时,我以为他们只是说说罢了。然而,在我刚上初中时,爸爸真带着妈妈去了市区,以这种独特的方式,走出了熟悉的村落。在陌生的城市里,他们跌跌撞撞地通过介绍所,给一个小区当保安,这是他们进城后的第一份工作,保安室就是他们的第二个家。

每次寒暑假,我和弟弟都会坐汽包车赶来城里看爸爸妈妈,帮着打理日常事务。小区的叔叔阿姨都很好,隔三差五地送些吃的穿的给我们,爸爸妈妈感念他们的好,在这个小区一干就是十年。在这十年里,他们学习认字、算数。后来,因为小区改建,爸爸妈妈被迫离开了这里,开始了再一次搬家。

在一些好心叔叔阿姨的帮助下,爸爸妈妈又选择在离这个小区仅两个公交车站路程的地方租房做起了小生意,出租房出行购物都很便利。2020年,他们用省吃俭用攒的钱,在市区买了房子,从此结束了10年的租房生活,周边配套设施也齐全,眼看着日子一天天的好起来,可总感觉他们心里还差点什么。

“落叶总要归根”

志,气之帅也。20多年的时光一晃而过,爸爸妈妈在市区从保安做到了个体户,房子也从保安室过渡到出租屋再到买了新房。房是自己的房,家也是自己的家,人还是这些人。可是,他们却常说:“落叶总要归根。”

2014年,我自愿考到偏远乡镇,每日往返家里与工作地都很难办到,煲电话粥成了缓解思念最有效的办法。在服务人民群众的过程中,我学会了聆听、理解和包容,懂得了亲情的弥足珍贵,想回自己家的念头随着走过的日子,在心底变得更加坚强有力。回想起当初我离开家来到这里的坚决,当我也活成了他们,真是感慨万千。

我们想回的家,想住的房子,是那个生养我们的地方,是在原地基上重建起来的房子。那里,有爷爷奶奶的身影,有爸爸妈妈的记忆,更有我和弟弟的童年成长,这是别的房子里所没办法承载的时代印记。这一刻,我终于能体会爷爷奶奶当初为什么执意要在老房子里度过最后的时光,因为这里才是真正的家。

其实,一年到头,除了逢年过节,我们回老房子看看的次数很少,原因呢?还是房子!去年清明节,回去转转,左邻右舍都修上了小楼房,唯独我们家的土墙垮塌后现场一片狼藉,还被亲友当成菜地种起了蔬菜,很多时候不是我们不回,而是觉得看到这些情景只会徒增伤悲。现在呢?我和弟弟已独立,应当从爸爸妈妈的手中接过接力棒,重建老屋。

2022年下半年,在拿到批文后,老家的房子动工了。大到方位朝向,小到灯具螺丝钉,经常搅的人脑瓜疼,还好能和弟弟商量着干。从炎炎夏日,再到春暖花开,今年清明节时,再到老屋走走,一栋亮堂堂的两层小楼房已矗立在半山腰了,灰色的瓷砖外墙,配上酒红色的琉璃瓦,显得格外的漂亮。我和弟弟约定,今年中秋节时,就正式入住新房。那一天,刚好是爸爸的70岁生日,奋斗了一生的他,该歇歇了。

时代在变,环境在变,但总有一种东西,存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值得用行动来护卫和坚守,不因时间空间的改变而改变,反而随着时间的沉淀变得愈发浓郁,就像爸爸妈妈数十年来对老家房子的坚定眷念,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事,给予我们无穷的力量。即将迎来40正当红的我们,当沿着父辈的足迹,铿锵前行……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