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江亲莲的头像

江亲莲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11/16
分享

小女孩的春天

世人皆知读书万般好,好在可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好在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读书,是一个说起来就让人特别想哭的词语,是一件似乎离山脚下人家很遥远的事情。因为,山脚下有一户人家,家里有个小女孩,自她往上数三代都没有人上过学,不是因为他们不想读书,而是因为家贫无书可以读。斗大的汉字,小女孩的父母亲亦不认识几个,她家成了村里“闻名”的不懂人情世故家庭,说起来也许有点不可思议。

在小女孩的童年印象里,父母亲挣得每一分钱都是靠双手靠苦力换来的。脸朝黄土背朝天,一日复一日,一年复一年,他们不是在田地里干活就是在去田地里干活的路上,顶多就是农忙时节哪家需要人力帮忙了,他们就屁颠屁颠地跑过去,希望能找个小工挣点家用,给其读书凑点学费。一家六口人,上有两老下有两小,日子就这样平淡且勉强度日着。

在孩子该上学的年纪,父母亲看着邻家的孩子纷纷入学了,内心很是焦灼,担心学费没凑齐的问题一直不敢带小女孩去学校报道。爷爷奶奶劝父母亲再等一年才让她去上学,目的是想要先把学费凑齐,不能让孩子第一次去学校就比别人矮半截,遭人闲话。就这样,小女孩在该上学的那一年真的没有进学堂,父母亲也开始拼命的种庄稼、卖粮食和牲畜,用电灯要钱舍不得开就只点煤油灯,衣服裤子坏了舍不得买就缝缝补补又继续穿,总之就是想方设法给她攒学费。

第二年即将开学的时候,小女孩以为可以如愿入学读书了,但家人突发疾病,父母亲又把这笔攒了很久的学费钱挪用了。看着空空的荷包,他们百感交集,眼泪流了下来,再苦不能苦孩子,今年说什么也要让孩子去上学。母亲跟父亲交代了很多话,让他带着小女孩去学校见校长见老师,争取能通融通融,缓缓再补齐。

所幸父亲在学校遇见了小女孩的班主任老师,在他的一次次家访和争取汇报下,为其申请到了学费减免的资格,暂缓了学费的收缴,她便顺利入了学。其实,小女孩并不知道她的入学如此艰难,这一切都是童年后听父亲讲述的。现在,她还记得父亲说让她要一辈子感谢班主任万老师的无私关心和帮助,因为他不管是小女孩的读书引路人,还是她家生活中的爱心大使,时常给其送去生活必需品,缓解燃眉之急。

为了报答老师,不识字的父亲,说不来什么大道理,反正就是每天叮嘱小女孩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将来走出农村,做一个像万老师那样能尽己所能帮助别人的人。更离奇的是,也不知道父亲是踩了什么狗屎运,在他赶集卖小杂货的时候,意外在街上一个正在倒腾的门店里捡到了一张写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字画,听别人说是不要的就带回来家了,还把它挂在堂屋正上方,紧挨着“天地君亲师”的牌位,让小女孩每次一进堂屋抬头就能看见。

那时,小女孩住的房子,是父母亲找人一起帮着自己搭建的,墙是泥巴墙,屋顶是半边瓦片加上半边稻草,有两间卧室(父母亲一间、爷爷奶奶一间)、一间厨房、一间猪舍。房内的家具一部分是母亲结婚时陪嫁过来的,一部分是父亲和爷爷奶奶自己亲手做的,倒还谈不上家徒四壁的地步,幸好还有床、衣柜、桌子等日常家具,以及电灯、电杆等不错电器。父亲捡回来的那幅字画无疑给全屋都增添了一抹书香之家的色彩。

由于每个房间都没有窗户,想要获取光亮,只得依靠屋顶上方那一小片亮瓦。要是亮瓦被屋后飘落的树叶遮盖了,就是伸手不见五指。为此,小女孩和弟弟经常因为争抢堂屋门口的小石桌吵架,每次都只能让着他。刚开始时,两个人都像斗鸡似的,谁都不让人,都想要在石桌上读书写作业,既可以光线好又可以平整地好生书写作业,关键是谁先做完谁就能少做一样家务活。看着小她几岁的弟弟,还是不与他争了,小女孩就吃亏点在堂屋吃饭桌上写作业。

当小女孩题解不出来的时候、书背不出来的时候、想要出去玩不做作业的时候,不经意间抬头看着土墙上贴着的牌位和字画,好像又有了学习的动力和灵感。通过反复阅读书本、反复演算、反复求证,总算是完成了老师交代的作业。要是遇上有多余的时间,她再利用时间好好预习一番,争取能在每科考试时取得优秀的成绩。

其实,刚上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小女孩的学习成绩并不好,经常因为不及格被批评,有一次还被请了家长,内心很委屈,觉得自己不是读书的料,对不起老师,对不起父母亲爷爷奶奶,辜负了他们所有人的期盼。放学回家时,父亲似乎看出了她的焦虑忧愁,把她直接带去了堂屋,让她冷静思考下是想读书还是想像他们一样种地,说完父亲就留小女孩一个人在堂屋。

堂屋空荡荡的,只有一张吃饭桌子和四根长条木凳,还放着几个箩筐和背篓,好像小女孩一说话就能听见自己的回声似的。她不知道自己该选择什么,那时应该也搞不懂两者有何区别吧。她一个人就这样在堂屋凳子上坐了好一会后,父亲进来便直接问到,想法是什么?没加思索的她脱口说要读书,不种地。其实,真相是小女孩长得矮小,身子骨天生就病恹恹的,孱弱无能,肩挑不动背扛不得手提不起,只能干点不下力气的活。

父亲让小女孩记住今日的选择,并且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不管有多难有多苦都要走好这条道路。记得每学期开学前,他们都会提前东拼西凑为她凑齐学费,家务活也是让其先完成作业再来做,要是她放学晚他们也会等着她回家了再一起吃饭。小女孩本来还以为父母亲不爱她,觉得她是个姑娘,将来长大后迟早是要嫁人的,现在看来他们是一样爱她的。尽管父母亲除了开学外从没接送过她一次,但她知道他们更多是想锻炼其独立自主能力,以及他们那也真得忙不过来的农活。

哪怕是后来小女孩在市区上高中时,三年的读书生涯里,开学是母亲送她去的,父亲是一次也没有去过学校。听说有一次他去市区批发市场买农具,顺路来了趟学校,按照保安的指引就只在她的班级教室窗户旁看了一眼就走了。听母亲说,父亲是不想影响小女孩学业才没告诉她。不管怎么样,父亲每个周末回家给她准备好吃的,还给她用玻璃瓶封装好带去学校吃是真的,比如萝卜干、咸菜、凉拌菜、腊肉之类的。

读大学的时候,小女孩选择了和临近交界的陕西省,一是觉得那里有古都长安,文化底蕴厚重,二是觉得离家两地距离不算太远,上学和回家都能坐绿皮火车,交通方便,关键是费用就要经济实惠得多。父母亲不识字,不会坐车也坐不了车,太远了就晕车吐得不行,不能送她去学校,又担心几千块钱的学费交给她在半路上弄掉了,只能让其先不带钱去学校,到了学校以后再给邻居打电话,他们才请银行工作人员帮忙汇钱过去。

大学几年,父母亲一次都没去过学校,他们不知道小女孩在哪里上学,也不知道小女孩是不是真的在上学。但是,每次看到她拿回家的奖状和荣誉证书,能感觉到他们是真心的骄傲。为了能补贴一点生活费,小女孩除了过年的时候回过家,其他时候都在学校食堂做服务生或者在校外的超市当销售员等,也从来不乱花钱,不谈恋爱,认真学习,丰富自我,自律地朝着自己心中所想的目标前进,为了自己也为了父母亲爷爷奶奶。幸福的是,当她快完成学业时,自己还存下了近一万元的社会生存资金和积累了多样的社会经验,让其正式步入社会后不再那么惊慌。

就这样,在父母亲的全心支持下,在万老师的大力鼓励下,在这幅字画的无形牵引下,小女孩迎来了漫长的读书岁月。这一读,就是20多年,她也从村小走到了镇上、市里、省外,成为了一名硕士研究生,更有幸能服务基层,服务百姓民生,像父亲当初说的那样力所能及地帮助其他有需要的人。也是因为读书,她才知道当初被父亲有幸捡回去的那幅字画代表的是周恩来总理的宏大理想。或许,这一切冥冥之中自有安排。

蜂酿蜜、蚕吐丝,人不学,不知物。生活就像爬大山蹚大河,皆需一步一个深深的脚窝。而山脚下的那户人家还在,小女孩时常开车回去看看,看着老屋里那些读书学习留下的漫漫足迹,她神情坚毅,目光坚定。那面斑驳的土墙,早已承载了父母亲和爷爷奶奶的希望,更承载了小女孩即将到来的春天。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