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江戎天的头像

江戎天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3/26
分享

镶嵌在心中的蓝口罩

     

江戎天

腊月二十八,宜昌仍热闹非凡,偶尔见到一两个戴着口罩的人从街上掠过。显然,武汉疫情还没到达这里。上午,我去新华书店,刚出小区大门,就望见一位老奶奶向我招手。奶奶70多岁,身高1米53左右,佝偻着腰,戴着一只医用的蓝色口罩。奶奶摘下口罩,从旁边的无纺布袋里拿出了一只新口罩,侧着身子,慈祥地说:“孩子,请带上这只蓝色的口罩,武汉肺炎严重,最容易感染”。我向她道谢,戴上了口罩。

这是一只常用的医用口罩,每个都是独立包装。从书店买回西班牙语版的《在总是十月的地方》已是下午1点。保安告诉我,老奶奶刚走,她自费在旁边药店自费买了200只口罩,刚刚发完。

腊月三十,恐慌蔓延到宜昌。大街小巷不见人迹。中午12点,我戴着这只口罩下楼取快递,发现老奶奶仍在小区门口免费发放口罩。老奶奶看见我,高兴的说:“孩子,我再送你一只,过年了,可别出门,病毒好凶”。

回到家,我终于想起这位老奶奶原来是在小区门口收渣货的老人。四年前我留学回来,将家中的多余的书准备拿到旧货市场去换点藏书,其中有一套烫金的1988年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父亲为买这套书,在部队省吃俭用2年,存了400元,才勉强买了19本。后来父亲的战友送了他一套同版的新书,这十多本书,成了多余。当时在门口收垃圾的奶奶看到这些书,眼睛放着光芒。她走近我,小心翼翼问道:“能把这书卖给我吗?我孙子刚上高中,他爱看书”。面对奶奶的眼神,我二话没说,又把老人领到家里,把我高中时的辅导书籍、《诺贝尔文学奖全集》缩写本、以及4本厚厚的《西班牙实用语》送给奶奶,不知她孙子能否用得上。过了几天,邻居搬家到武汉,决定将一台七成新的洗衣机和冰箱丢弃,我问这位奶奶要不要?她非常高兴地连说了三个“要”。奶奶蹲在地上,从衣兜里翻出了一些毛票和硬币,用那双关节已完全变形的手数了五六遍,最后把300块钱塞进我衣兜。傍晚时分,他的儿子开着一辆三轮车,将这些电器拉回了乡下,我也悄悄的把钱放进了冰箱。

听小区保安说:奶奶是重庆奉节的三峡移民,今年78岁,儿子是一个憨厚的瓦工,儿媳患癌症去世多年,她的孙子去年考上了湖北医学院,但老人仍然坚持捡点废品贴补家用。小区的居民同情她,将书本、纸箱和能变钱的物品送给她,或者象征性的收一点钱。她今天又买了300只口罩,只向小区发放。下午3点,旁边的药店又给小区门卫送来200只口罩,说是老奶奶委托药店专门给我们小区进的货。

人间有情,大爱无疆。这位天底下最朴素的老人,用慈爱之举温暖着社会,也温暖着我们。我把挂在墙床前的硕士毕业照取下,将那只蓝色的口罩轻轻的放进相框,重新挂在了床头。这只象征着慈爱和温暖的蓝色口罩,将永远镶嵌在我心中。它就像疫情期间东风汽车公司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冒着生命危险战斗在疫情的最前线,它将时刻激励我善念善存,做一个积极向上的有为青年。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